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正>1978年7月,商水县练集乡朱集村农民杨德义在翻土时,发现了一宋代虎瓷枕。这件瓷枕埋藏在用二十四块青砖砌成的方窖里面。瓷枕胎质呈青灰色,坚实细密。枕作虎,虎作伏卧状,虎尾回收于虎身左侧,两

  • 标签: 瓷枕 博物馆 釉色 周口市 磁州窑 宋代
  • 简介:由于出土材料较少,魏晋时期高桥马鞍的具体结构长期以来不明确。朝鲜半岛与日本出土的类似马具遗物可以作为重要参考。笔者结合中外的考古资料,对高桥的结构进行了复原,并对高桥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探索。

  • 标签: 高桥鞍 三燕文化 天马冢
  • 简介:从1982年暑假开始,我着手深入研究唐诗人韦应物,准备写一本评传。但有关韦应物的生平资料奇缺,除了北宋王钦臣的序、姚宽的小传和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约略提到韦的一些生平事迹外,虽有南宋沈作哲为韦应物作了补传,但他将诗人韦应物和比诗人稍后的另一个性情褊躁的大官僚韦应物混为一谈,增加了研究的困难。后来购得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和孙望先生的《蜗叟杂稿》,两书中有《韦应物系年考证》和《韦应

  • 标签: 韦应物 《唐诗纪事》 姚宽 王钦臣 生平事迹 傅璇琮
  • 简介:刚收到上海钱币学会寄来的今年第一期《钱币博览》,其中有上海闵行出土“日进斗金”钱石器的消息。4月11日新民晚报又有该石器的报道。看了附图,似曾相识。原来,这与我几年前下乡摄影所见到的一石器大同小异,犹如孪生兄弟。那年,我想用镜头留住历经沧桑的古桥旧宅,和那通向历史的老街小巷。

  • 标签: 石器 出土 古桥 大同 摄影
  • 简介:高3.8厘米,前端宽10厘米,尾宽9厘米,长14厘米,估为试制产品,满身沾粘窑渣。器底前端附两台足,呈前高后倾状。砚盘内无釉,余施黄绿色釉,釉质肥厚温润。虽为箕但又有宋代抄手砚的稚模,线条见棱见角,系水车窑仅见方形器,殊为难得。

  • 标签: 方箕形砚 私人收藏 古董 宋代
  • 简介:2002年上海有关的杂志上曾经报道过两则有关新发现的钱石器。一则的报道是在2001年11月9日,上海的某电力公司在上海闵行塘湾镇的施工过程中,在距地表二米处挖出二块花岗岩质的钱石器。根据当时的报道.出土的钱石器直径达1.8米,石器的中间厚约0.3米,二块各重达1吨多。其中有一块的正面刻有“日进斗金”四字,

  • 标签: 石器 施工过程 电力公司 上海 花岗岩 出土
  • 简介:所谓早蜀文化,在考古学上是指分布在成都平原,其中心区域在成都——广汉一带,考古学年代分期上指出从三星堆遗址二期至成都十二桥文化,已发掘的遗存以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两处遗址出土物最为丰富,也最负盛名,几乎囊括了蜀文化的所有物质精华。这两处遗址出土物的一大特色是眼饰和眼器特别多,许多人、鸟、兽的眼部很奇特。许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却是笼而统之地谈论的多,作专题研究者少,有的研究者,将主要问题集中于“眼崇拜”的讨论忽视对其仔细的研究。虽然金沙遗址出土有不少的眼器和眼饰,

  • 标签: 金沙遗址 出土 三星堆遗址 蜀文化 考古学 遗物
  • 简介:<正>1、汉字是写词的汉字体系最初是由图画文字衍变来的.在图画文字中,已经蕴育了写词的因素,某些图形被约定俗成地写某些词,具有了文字的性质.图画文字后期,这些具有文字性质的图形已经初具规模,广泛借助和运用图画文字中萌芽的同音假借方法,就可以基本上按词写话了,于是形成了汉字体系的雏形.汉字是在写词的基础上产生的,否则它是不能记

  • 标签: 分别文 小议 图画文字 汉字体系 概括义 词义
  • 简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成都市文物管理处从废品收购站收回一青铜佛像,收回时佛像的双膝处已被砸残,后背及座子已砸变形,左膝处有修补痕迹。但整体形状基本完好,大致可以恢复其原状(如图所示)。该尊佛像以红铜为主要成分,螺发,肉髻细而高,髻顶有圆球形宝珠,发际线在额中略向下呈弧形,脸部瘦削,眉心有白毫,短下巴,双耳下垂,胸部肌肉隆起。披袒右袈裟,露右乳,

  • 标签: 铜佛像 考古研究 佛像袈裟 成像风格
  • 简介:记一春秋玉玦林颖我店收藏一春秋时期的五块,此为白玉,有黄褐色心斑,直径5.25厘米,厚0.2厘米,内径1.4厘米,缺口长1.9厘米,宽0.3-0.4厘米。玉的正面用S阴线刻划有卷曲缠绕的变形龙纹,构图繁密,布局有序,雕刻线条极为流畅,充分体现了...

  • 标签: 玉玦 春秋时期 文化内涵 时代风格 人际交往 《白虎通》
  • 简介:邯郸市博物馆“磁州窑艺术展览”厅内陈列着数磁州窑瓷枕,艺术精美、充满民间生活情趣。其中两题诗枕龙为别具一格,一是“常忆离家日枕”,底间印有“张家造”字样,长31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白地黑花,上题“常忆离家日,双亲拂背言,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再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一是题“红绣鞋”诗枕,.长31厘米,宽15.5厘米,高12.5厘米。上书:“韩信功劳十大,朱客亮位治三台,百年都向土中埋,邵平瓜,盈亩种,渊明菊,夹篱开,闻安乐,得

  • 标签: 磁州窑 邯郸市博物馆 红绣鞋 艺术展览 民间生活 土中
  • 简介:梅瓶的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底足纤巧,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所以叫梅瓶,据说因其口小,只可插一枝梅花,供文人雅士案头清玩,这恐怕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梅瓶的起源始于宋朝,宋瓷的造型讲求挺拔、俏丽,梅瓶最能体现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梅瓶的功用原本是盛酒用的,

  • 标签: 传奇 原本 文人 误会 宋朝 美感
  • 简介:1963年昭盟文物站,征集到一青铜阴阳短剑。据介绍,这件短剑早在1958年于南山根遗址中出土,后被社员收藏交献文化部门。现藏宁城县文化馆。短剑呈曲刃柳叶,通长21.6厘米,其中柄部长10厘米。脊呈八棱;护手处呈半圆状。柄部扁平,两面分别铸一男、一女裸体像:女性两手交叉护至胸部,乳房微鼓;

  • 标签: 柳叶形 曲刃 文化部门 文化遗物 柄部 此器
  • 简介:记一唐代执壶偶读唐诗,发现许多唐诗提及胡人乐舞,诸如“羯鼓声高众乐停”,“胡琴琵琶与羌笛”,以及“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等等。说到胡人乐舞,不由想起石家庄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一级文物唐代点褐彩贴伎乐人物执壶,其上贴塑的伎乐人物亦与胡人乐...

  • 标签: 胡旋舞 丝绸之路 石家庄市 唐代部分 博物馆 新唐书
  • 简介:中国素有"金有价,玉无价"之说,汉代则是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奠定了中国玉石文化的基本格局.1969年在河北定州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出土的两玉器绝品--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和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充分体现了汉代玉石文化风格和死者的身份地位.现介绍如下:

  • 标签: 汉代 玉器珍品 中国 文物考古 雕刻艺术 玉石文化
  • 简介: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两汉代铜镜,一是官方机构“尚方”制作的四神规矩镜,一是当时的私家作坊侯氏制作的神兽镜,两镜制作规整,图案清晰,反映出汉代官方和私家的制镜水平。

  • 标签: 汉代 铜镜 尚方 侯氏神兽镜
  • 简介:佛教造像艺术是佛教发展的自然产物。在佛教流传的早期,印度佛教徒通常用足印、莲花、塔、菩提树等来象征佛陀,以表达他们对佛陀的热爱和崇敬。到公元前1世纪,逐渐兴起了造像艺术。我国的佛教造像是西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的,至南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定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圆雕二定州市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

  • 标签: 石造像 佛教造像 北齐 西汉 菩提树 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