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近日发现一条史料,可以纠正过去几个错误看法,有点价值。先全录如下:'嘉定六年(1213)十月二十八日臣僚言:国朝令甲,雕印言时政边机文字者,皆有罪。近日书肆有《北征谠议》、《治安药石》等书,乃龚日章、华岳投进。书札所言,间涉边机。乃笔之书,锓之木,鬻之市,泄之外夷,事若甚微,所关甚大,乞行下禁止,取私雕龚日章、华岳文字,尽行毁板,其有已印卖者,责书坊日下缴纳,当官毁坏。从之。(《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一三八)

  • 标签: 北征谠 治安药石 禁书北征
  • 简介:清初沿用了明代南京推行的字铺组织。由于字铺组织能较好发挥作用,雍正年间地方官试图推行保甲组织的计划未能实现。乾隆年间,以字铺制度为基础,南京地方官员开始推行保甲制度。太平天国战后,南京大规模推广保甲组织。甲午战后,为节省经费,南京城裁并保甲组织。由于办理团练无法弥补城市空缺的防卫力量,官府开始学习上海租界的做法,将现代警察制度引入南京,逐步建立起现代城市治安防卫体系。

  • 标签: 清代 南京 字铺组织 保甲制度 现代警察制度
  • 简介:五代中央派"使臣"到地方巡检,逐捕盗贼、加强控制,巡检使臣成为州县、藩镇之外的维安力量。宋初,解除藩镇力量,复设县尉,重振州县维安制度,同时保留巡检以加强乡村治安。宋朝的巡检网络相对于州县呈"不均匀分布"状态,从而有效地补充了州县对行政区划边缘区域控制力的不足。路是州县与巡检的协调领导机构。巡检自立于州县之外的历史特征,在新的环境下逐渐消失,至南宋,巡检须听州县节制。"当地现任"官僚等级秩序在巡检-州县关系的演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巡检 “不均匀分布” 地方行政区划 “当地现任” 官僚等级秩序
  • 简介:“葆部”是汉朝“葆塞蛮夷”聚居和活动区域,是分布在汉代边疆地区类似民族自治区域。由于“葆部”处于汉朝缘边地带,所以其不可避免被汉朝政府纳入边疆之军政管理系统。“葆部”不见于传世之典籍,然现于汉之简牍。关于边疆地区问题虽多有研究,但“葆部”目前尚无人提出,尤其“葆部”的社会治安职能更无专论。本文对“葆部”在社会治安方面的之考论不过是边疆地区诸多问题的补充研究,而旨在于汉代边疆社会治安的丰富与发展。

  • 标签: 汉代 保塞蛮夷 葆部 社会治安
  • 简介:哮喘即支气管哮喘.是Ⅰ型超敏免疫反应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喉间哮鸣如水鸣声,或伴有咳嗽.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或哮喘加剧。随着环境污染严重.过敏原增多,哮喘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以下食疗药膳在防治哮喘中有一定作用。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防治方法 饮食习惯 营养结构
  • 简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固定格局,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的情况和局面。党的依法执政理念的确立、执政方式的变化以及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为综合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社会管理长效机制,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未来发展的根本趋势。

  • 标签: 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 法制化
  • 简介:1905~1923年,绅商自治时代的上海南市警察主要是本地出身,经费支出依靠自治机构的财政支出,警察职权以治安维持为主,并含有有限的市政治理职能。军阀统治时代的南市警察则主要是异地出身,经费支出则依靠江苏省财政支出,不足者以罚款等方式补充,警察职权面临着治安维持和市政治理的矛盾,在有限的警力条件下要承担原本市政机构应承担的许多职能,工巡捐局与警察厅共同提升了上海南市的行政成本,且模糊了市政和警察之间的界限。

  • 标签: 上海南市 警察 绅商自治 军阀统治
  • 简介:由于自然、政治、社会的原因,民国时期新疆大规模的疫病灾害相当频繁。以政府为主、民间为辅的疫病综合防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缺陷。总结民国时期新疆疫病防控经验,吸取其教训,做好经常性的疫情监测,时刻注意传染病的世界流行动态,对传染病侵入新疆的可能性保持警惕,都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民国时期 新疆 疫病
  • 简介:民国时期的疫灾呈现出与历史上相似的特点,如成灾机制复杂,灾种多样,疫死率高,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等.水旱灾害、战争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是造成民国疫灾的主要原因.民国时期,政府在机构设置、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基础设施和医事人员的培养、疫灾防治的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民间疫灾防治也不逊色,成绩斐然.但存在的问题确实很多,值得思考.

  • 标签: 民国时期 疫灾 防治 述论 医疗卫生条件 水旱灾害
  • 简介:卷轴是书画艺术的一种独特展示与收藏形式,卷轴书画画芯表面的折痕不仅影响展陈效果,而且降低了书画文物的保存寿命。为此,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卷轴书画折痕的微观结构,探讨了折痕产生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表明:小直径收卷是书画产生折痕的重要原因之一;收卷直径越小,书画出现折痕的现象越明显。通过在地杆处加轴管以增大收卷直径,能够有效减少折痕和断裂的产生。该方法保持了中国传统卷轴书画的装裱形式,维持了书画的原貌,并能够有效保存书画展示的传统韵味。研究结果为探讨书画折痕产生的机理和防治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卷轴书画 折痕 轴管 收卷
  • 简介: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数十万件有机质地文物,共中不乏价值连城之珍品,害虫蛀蚀是这类文物安全的主要威胁.故宫博物院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群,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无与伦比,文物害虫也是古建筑安全的隐患之一.因此,做好虫害防治工作是故宫文物保护的重点内容.同时,这项工作对于其他许多兄弟单位,乃至整个文博系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虫害防治,当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盲区,现择其一、二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不当之处,尚乞指正.

  • 标签: 文物安全 重点内容 故宫博物院 收藏 科学价值 历史
  • 简介:结合目前综合类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的酸化损害及其现状,从文物保管的实践出发,旨在探讨近现代纸质文物在防酸化方面的现有保护措施与装具运用。

  • 标签: 近现代纸质文物 酸化 防治 装具
  • 简介:中国古典建筑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显著的文化特征。这些古典建筑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而且是先民们智慧创造的结晶。

  • 标签: 有害生物 古建筑 防治 危害 古典建筑 文化遗产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曾暴发四次全国性的“流脑”流行,其中1966~1967年的“流脑”疫情是最严重的一次。红卫兵“大串连”导致的全国人口大规模无序流动,对社会单位结构的“打倒”导致防疫体系的破坏,以及其带来的衣、食、住、行四方面问题,是这次“流脑”疫情暴发的直接诱因。为抑制疫情,中央及地方党政机构紧急叫停红卫兵“大串连”,并组织领导机构,积极开展防治工作,于1968年后逐步控制了“流脑”疫情。传染性疾病的暴发与社会政治及科学研究密不可分,因此,为有效防止传染病的侵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务必保持社会政局稳定,推动科学进步,加强科学研究。

  • 标签: “流脑” 红卫兵“大串连” “文化大革命” 传染病防疫
  • 简介:一、概况北石窟寺现存大小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尊,草胎泥塑造像12身,碑碣8通,彩绘壁画69.7平方米,阴刻墨书题记150方,造像内容丰富,时代久远,其千姿百态的石雕艺术,浓缩了陇东汉唐文化的精华,是甘肃陇东古代文化中一颗瑰丽璀璨的明珠。

  • 标签: 北石窟寺 壁画 防治措施 病害方法 彩塑 造像内容
  • 简介:鸽子和蝙蝠的活动与排泄物污染是威胁北岳庙德宁之殿古建筑与古壁画安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首先开展了德宁之殿动物病害现状调查,利用安防监控系统监测了大殿内蝙蝠的夜间活动特点,使用观鸟望远镜观测了鸽子的白天活动规律,并测定了病害动物排泄物的酸碱度和易溶盐含量。针对德宁之殿当前的动物病害问题,引入超声波驱赶法对大殿内病害动物进行驱逐,结合数字式声级计和单位面积蝙蝠排泄物重量变化对驱赶效果做出判定。结果表明:有近干只蝙蝠和数百只鸽子在德宁之殿内、外频繁活动;蝙蝠尿液呈酸性,富含硝酸盐和硫酸盐,其粪便为碱性,硝酸盐含量较高;鸽子粪便内含有较高的硝酸盐;病害动物排泄物易造成古壁画原有保存微环境改变,产生病害。安装超声波动物驱赶器后,大殿内蝙蝠平均活动时间缩短,活动强度受到了明显抑制,活动区单位面积内排泄物重量降低;大殿外鸽子也受到了驱赶器的影响,延迟返巢。超声波驱赶法在古建筑蝙蝠与鸽子病害防治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同时有必要实施其它物理防治和机械防治等主动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综合防治效率。

  • 标签: 北岳庙 动物病害 蝙蝠 鸽子 防治措施
  • 简介:在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花山岩画颜料褪色脱落.为了治理岩画颜料褪色病害,应用偏光显微镜分析、电子探针面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系统研究了花山岩画的颜料及其粘合剂成分.结果表明,铁红是花山岩画红色颜料中的基本显色成分,但红色颜料中存在朱砂.颜料粘合剂属植物性的,岩画作成后其中的植物性粘合剂在老化分解过程中分泌出有机酸,其中的草酸与立壁岩石中的钙质发生反应,形成一层水草酸钙.依据现状调查与采访结果,提出了岩画颜料褪色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 标签: 花山岩画 颜料 粘合剂 褪色
  • 简介:《四时纂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书,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亦包含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是我们研究唐代乡村社会的重要史科。书中记载的疾病防治条目可分为占卜择日与疾病预测、岁时节日与辟习俗、药角植物与治病方剂三大部分,虽然混杂了不少迷信和巫术的色彩,但亦有民间生活经验的合理成分,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唐代农人内心世界的疾病恐慌,以及对疾病知何产生的认知和为了应对疾病带来的伤亡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对《四时纂要》中的疾病防治研究有利于拓展唐代疾病史的文献来源。进一步弥补了正史和医籍的不足。

  • 标签: 四时纂要 疾病防治 唐代乡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