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6至10世纪处在中华5000年气候变迁过程中的第三个温暖期,开封的温暖气候从隋唐经五代,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公元1000年左右,开封气候转寒.与气候的前后变化相伴随,唐宋开封的水、旱、蝗、风沙等自然灾害也不断出现,但这些灾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温湿的总体气候特征.

  • 标签: 开封 唐宋 宋初 隋唐 五代 北宋
  • 简介: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多变的世界。不断变化的大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改变了物界,促进了生物演化,导致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也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人与自然,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大冲突。在人与自然不断的冲突与和谐的循环中,人类学会了生存适应。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的文化,就是在不断的变化和适应中得到演进与发展。

  • 标签: 人类生活 考古 灾荒 灾害 古代 人与自然
  • 简介:本文从旱、涝、蝗、盐碱、风、沙、雹、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河南省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主要原因及所采取的对策,认为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水利事业的衰落是当时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今日仍应引起注意。而当时人们所采取的诸多对策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 标签: 明清时期 河南 自然灾害
  • 简介:清至民国的306年是陕西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时期,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旱灾和水灾,总计旱灾发生年193年,水灾发生年242年。根据资料分析,平均1.55年有一个旱灾年,1.26年有一个水灾年,频繁性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高发期也与“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冷暖波动或冷暖交替时期基本对应;从灾害影响的范围来看,旱灾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旱灾年可占旱灾年总数的51.3%,水灾则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水灾年仅占水灾年总数的29.34%;就水旱灾害发生的地区而言,旱灾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水灾则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南,地域性是水旱灾害的一个共同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旱灾主要集中于夏、秋二季,陕南的旱灾则主要集中于夏、春两季;陕西各地的水灾则以秋季为最多,夏季次之;水旱灾害在年际发生特点上具有各自的周期,陕北旱灾变化的周期是40、80年,关中是80年,陕南是20、50年,陕北水灾变化表现出35、90年的变化周期,关中和陕南为30、80年的变化周期。

  • 标签: 清代 民国 陕西 水灾 旱灾
  • 简介:西藏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受两大板块运动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之一。由于受史料的限制,学术界对早期西藏地震灾害的研究相当薄弱,尤其对宋代西藏地震灾害及其应对的研究,则几乎为空白。该文利用现存的藏文史料,以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对宋代西藏地震的时间、位置、强度、次数、构造体系等,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及其西藏地方政府和寺院对震灾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西藏 地震 震灾 应对
  • 简介:殷商时期的自然灾害种类很多,旱、水、蝗、雹、震等灾害频频发生,这些灾害肆虐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殷商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区域内的气候因素所造成的.面对众多自然灾害,殷人首先寄希望于神祖的保佑,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力所能及的防灾救灾措施.

  • 标签: 殷商时期 自然灾害 地理环境 神祖 气候因素
  • 简介:汉画中雩祭、攻社、曝巫、河伯理水、驱魔逐疫、羽人针灸等内容是对当时的旱涝、疫病灾害的记录.各地汉画侧重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不同,是与各地的文化背景和自然灾害背景有关.

  • 标签: 汉画 疫灾 汉代 表现形式
  • 简介: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资料的爬梳,重建了河南省水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并且对水旱灾害的变动和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标签: 民国时期 河南 旱灾 水灾 空间分布
  • 简介: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志书,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延续的独有载体,对历史上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有较为详实和全面地记载,应当充分重视和全面挖掘志书在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价值。真正发挥志书在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的重要价值。

  • 标签: 志书 自然灾害 价值 传承
  • 简介:雷州半岛是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因多雷暴、唐朝时曾设雷州,故得名。雷州半岛开发较晚,近人称其为“荒蛮之地”。特殊的自然地理区位及日益恶化的人地关系使该地致灾因子多,灾害风险大,长期以来风、潮、旱、涝等交替为患,灾害损失触目惊心。探讨自然灾害对区域发展的制约机制,协调人地关系,建立综合性防、抗、救减灾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 标签: 交替 人称 唐朝 雷州半岛 类型特征 综合性
  • 简介:客家人文精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经济和文化日趋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客家人文精神特质的形成,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客家优良传统,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客家人文精神特质形成的问题,学者向来关注。但他们大多是从客家流迁的历史方面进行阐述,而从客人流居的自然环境这一角度进行集中阐述的,则相对较少。

  • 标签: 客家文化 精神特质 自然灾害 人文精神 组成部分 客家民系
  • 简介:5月12日的巨大灾难对全体人类来说,是一场浩劫。持续至今的抗震救灾一直牵挂着无数人的心。当一切处于恢复之中时,立足旅游业,我们回想,这何尝不是对旅游业发展的一次考验。天灾不可违,但人有所为,由于目前还不能全部、清晰的对灾区旅游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汇总、反映。我们联想到年初的那场冰冻自然灾害,想以此对重大自然灾害下的旅游业进行一些反思和警示。

  • 标签: 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旅游业 预测 预警 旅游业发展 抗震救灾
  • 简介:苏轼是把儒家用世之志与道家旷现之精神圆满融汇结合、困穷之中也未尝迷失彷徨而成功地完成了自己人生目标与操守的人物;其词作集中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与旷达疏放的精神。苏词曾受欧阳修等词作的影响,或也曾受到同期柳永等词人启发;而又独辟蹊径、自成一家。这创新开拓中最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其

  • 标签: 苏轼词 苏词 超旷 感发 用世 合律
  • 简介:<正>林增平、周秋光编辑的《熊希龄集》(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已经出版了。《熊希龄集》(上册)收录了一八九一年至一九一四年间熊氏的著述和各类文件,包括试卷、奏折、呈文、条陈、政论、专著、演说、谈话、函电、札记、诗词、启事、序跋、联

  • 标签: 熊希龄 上册 林增平 湖南人 清末民初 袁世凯
  • 简介:<正>人们常说,现在的日子天天像过年。我认为这话一点不假。君不见,现在寻常人家的餐桌上不是肉、就是鱼,鸡汤、排骨汤三天两头煨一次。过去即使过年也没有现在吃得好啊!现在的人不是愁没有好东西吃,而是怕美味佳肴吃多了会得高血压、肥胖症。面对如此美好的生活,我总爱回首往事,回忆

  • 标签: 排骨汤 美味佳肴 我的女儿 小孙女 物资匮乏 湖南籍
  • 简介:近日,读了《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10期由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历史系戴高禄(JeanGuyDaigle)教授和现在该系任教的华裔学者李晟文先生合写的书评《〈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评价》(以下简称《书评》),发现其文虽短,其论甚大.因本人已将《评价》所评之书译成中文(正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等待出版),还翻译过原作者王大为(DavidOwnby)与该书有关的两篇长文①,对该书有些了解.故不揣简陋,略述数端如下.

  • 标签: 秘密社会 会党 历史系 中国史 清代 学者
  • 简介:当"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之时,如何对待、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以下简称"评毛")问题,突出地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实际上,这是又一次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以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气魄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排除"左"的和右的干扰,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科学的评价.这是邓小平一生最伟大的功绩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开创的前提条件.

  • 标签: 科学评价 评价毛泽东 邓小平科学
  • 简介:<正>近些年来,在中国现代史上出现一个悖论,命题是北伐战争。相当流行的观点:“北伐战争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又称北伐战争“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可是北伐的结果,仍迎合帝国主义需要,以封建势力为其社会基础,北伐军屠杀人民,中国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黑暗年代。因此它不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为了

  • 标签: 中国人民 军队 北伐战争 白色恐怖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