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1903年的上海,先后出现了两个译本:8月,湖南长沙人章士钊(笔名黄中黄)所译《孙逸仙》出版;11月,江苏吴江同里人金松岑(笔名金一)所译《三十三年落花梦》出版。两个译本,书名不同,内容取自同一本日文版的《三十三年之梦》。金松岑的泽本,于是年11月20日在日本印刷,五天后发行,印刷时间和实际发行时间有差距,所以有人把金松岑的译本归到1904年。

  • 标签: 译本 孙中山 发行时间 《孙逸仙》 1904年 金松岑
  • 简介:<正>近年来,关于我国螺钿起源问题的研究有了新进展。其主要标志是:人们不仅抛弃了古人“螺填器出倭国(日本)”的旧说,而且也不再囿于他国学者主张的由印度传入我国的推论,开始以自身的物质文化资料进行探索并提出了新见解。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田野考古发现许多螺钿实物,证实古人的说法是错误的,他国学者的意见更是靠不住的。依据新的材料,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我国螺钿的起源提出三种看法:一、螺钿是在唐代金银平脱基础上演化来的;二、南北朝时期开始有螺钿漆器,中唐以后才趋于成熟;三、镶嵌蚌制物的漆器大量出土于西

  • 标签: 漆器 考古发现 起源问题 螺钿 镶嵌技术 装饰手法
  • 简介: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近现代以来,大量学者对客家文化及客家人起源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因为文史资料、实物的缺乏,研究结果有争议:存在多种说法。

  • 标签: 起源问题 客家人 分布范围 客家文化 文史资料 近现代
  • 简介:汉剧的前身称为楚调,又名楚腔、楚歌、楚曲及郢曲等,是我国四大古老剧种之一(其它三大古老剧种为昆、弋、梆),已传播到国内十几个省、市和几个国家,影响了几十个剧种,是一个历史悠久、剧目繁多的名优剧种。议调最早见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魏良辅《南词引正》中载:“北曲与南曲大相悬绝,无南腔字者佳……五方语音不同,有中州调、冀州调、弦素调,乃东坡所仿(睛)偏于楚腔。”吴幻声在《吟碧馆剧谭》中说:“祝允明(字技山)所著猥谈中有云,‘昆曲之支派自宋元剧本,传至于明分有曼绰、弦素调,二种古音渐失,流传于北老,为大阳腔、高阳腔等,调杂有朔燕之音,其流传于汉者称为机阳腔,流传于湖广者称为襄阳腔云云…

  • 标签: 汉剧 皮黄腔 容美土司 田舜年 戏曲 艺人
  • 简介:城市起源之研究陈淳(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概念与标准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的史前研究中,在对一些大型遗址发掘和分析时,判断该遗址是否是最早的城市,往往是国家起源探索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早期城市完全不同于现代城市(它们是...

  • 标签: 城市起源 国家起源研究 手工业 早期城市 早期国家 文明起源
  • 简介:由于中原地区缺少类似觯形陶器的发现,铜觯的起源问题一直无人探讨。本文主要通过对山东史前大汶口到龙山文化以及太湖地区夏商时期马桥文化陶觯的梳理,为铜觯朔源。认为铜觯直接起源于史前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陶觯,并在夏商时期的太湖地区马桥文化继续发展,直到最早铜觯在殷墟一期的出现。同时,以铜觯为主要例证,讨论陶器与铜器的相互关系。

  • 标签: 铜觯 起源 大汶口文化陶觯 山东龙山文化陶觯 马桥文化陶觯 关系
  • 简介:“老婆”与“老公”这两个称谓,向来秤不离砣,一个“老”字便泄露了两人之间“相濡以沫、恩爱长久”的愿望。现代年轻人通常会认为这种称谓来自台湾偶像剧,殊不知在我国民间,这样的称呼已存在至少一千多年了。不过最初的“老婆”并不是指妻子,多是老年妇人的自称,也用来称丫头或年老的女仆。到唐代才有文人用此来称呼自己的妻子。直到今天,“老婆”也不一定就指妻子,因为在陕西关中人口中的“老婆”仍是曾祖母,相对应的,曾祖父就是“老爷”。

  • 标签: 称呼 起源 “老公” 陕西关中 “老” 偶像剧
  • 简介:杨刚悄然住进邵洵美密友项美丽的寓所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扬言要在几个月内灭亡中国。上海军民奋起抗战。此时,《大公报》女记者、中共地下党员杨刚经友人介绍,悄悄地住进了法租界霞飞路1826号一幢花园洋房,即今淮海中路宛平路口,与上海乐团相邻的那个弄堂。杨刚,原名杨缤,毕业于燕京大学英文系,英文极好。她来上海负有党组织交付的特殊使命。那时她30来岁。霞飞路1826号是美国女作家项美丽的寓所。项美丽的英文原名EmilyHahn,她年轻漂亮,生活经历极为丰富,具有爱

  • 标签: 公正评论 论持久战 毛泽东 杨刚 译稿 父亲
  • 简介:论华夏文明的起源李模近年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形成了一个高潮,有关的文章和论著不少,但还远未形成共识。本文也想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以就教于学界。一、几个相关的概念在讨论华夏文明起源之前,有必要对文明、文明因素、文明起源、华夏文明这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界定。...

  • 标签: 华夏文明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流域 二里头文化 随葬品 长江流域
  • 简介:作为欧洲犹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的组织形式,“隔都”反映了散居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因此对犹太历史而言是个绕不开的关键概念。而在“隔都”起源问题上,已有研究或含糊其辞,或错谬频出。本文通过对几项“隔都”法令的解读,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隔都”始自1516年的海上强国威尼斯,随后在反宗教改革的天主教会的大力推广下,欧洲犹太世界开始了一场“隔都化”运动。就其本质而言,“隔都”这种新型反犹形式是不同族群、宗教之间偏见与歧视的产物。

  • 标签: 隔都 威尼斯 反宗教改革 隔都化 消极化隔都
  • 简介:应用现代DNA分析技术,研究回族的起源、迁徙、融合、演变,探讨回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及有关发展规律,应是回族学研究的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本文利用本实验室积累,综合国内外其他族群基因资料,以群体角度从DNA水平探讨了回族的起源、迁徙、演化等问题,证实了以往大多数人类学调查的结果,即回族与北方民族之间有相当大的融合。并且明确了回族中有较大比例的高加索人种的混杂程度,而这种基因流动应该主要与唐宋时期西域商贾、使者留居和蒙元时期蒙古人西征有密切关系,为传统的回族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 标签: 回族 起源 DNA证据 回族学 民族学 人类基因组
  • 简介:<正>明清以来的有关叙述广西壮族的著作已经认识到壮族的姓氏特点,如以韦、黄、覃、莫等为大姓,有许多鲜见的姓氏,如闭、婆、侬、尧、鄱等.对于这些特点的形成前人未能作出恰当的解释.今天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壮族姓氏的形成、发展问题作个较好的解答.壮族源出古代越人,越人有名无姓.如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君王有夫差、无余、不寿、孚错枝等,他们都是有名无姓.汉代、三国时期的广西土著已开始使用了姓氏,如黄同、居翁、尹牙、顿奇、衡毅、士燮,他们都是当时广西地区的著名人物.但

  • 标签: 广西壮族 姓氏 部落 壮族地区 古代 广西地区
  • 简介:太平天国以后,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在全国各地活动的哥老会是在清朝衰退时期发展起来并促使清朝灭亡的民众势力.它们的出现及其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下层阶级依靠长期的中国民间传统(结会、拜把)生存与斗争的过程.

  • 标签: 哥老会 太平天国 灭亡 斗争 起源问题 清朝
  • 简介:《魏书·序纪》提出的拓跋族源和发祥地问题,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聚讼已久,未有定论,需对以往研究加以梳理,明确症结,以推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标签: 拓跋 族源 发祥地 研究述评
  • 简介:"南岛语族"的起源课题在中、外学术上都有很长的探索历史,西方学者主导的太平洋跨界民族史学研究主要着眼于"今南岛语族"人群的语言学视野,而从所谓"今南岛语族"生存的空间范围去寻找"原南岛语族"的文化起源,忽视了现今已经消亡的、但在壮侗语族和闽、粤等汉语方言中尚保留浓厚的"古南岛语底层因素"的华南地区的材料.我国学者主要是在中国民族史的学术框架中探讨"南岛语族"的文化来源,站在华南百越民族史的学术视野上,充满华南大陆向海洋单线传播、扩散的观点."南岛语族"的起源研究,必须从包括华南在内的亚洲东南海洋地带土著文化史的宏观格局中认识,从历史学、史前考古学、民族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综合考察,才能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 标签: “南岛语族” 起源 百越 华南民族考古
  • 简介:茶树起源湖南说陈国生茶叶是当今世界著名的三大饮料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叶的国家。饮茶历史源远流长,对茶有"开门七件事,不可一日无"的民谚。在我国历史文献中,茶的名称有"茶"、嘴"、"凌"、"茗"、"部'等。到唐代陆羽的《茶经》才将等"改为...

  • 标签: 茶树原产地 起源 原产中心 《茶经》 茶陵县 西南地区
  • 简介:以进士及第第一人为状元始于唐,第二人称榜眼、第三人称探花始于南宋,元、明、清科场上沿用之,此说原已由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考明:“世称进士廷试第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按状元之名,唐已有之。

  • 标签: 状元 榜眼 探花 起源 科举制度
  • 简介:传统观点认为,广告是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出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观点所揭示的只是“商品广告”的起源问题。从广告的发展、演变历史及人们对广告的理解来看,无论是原始意义,还是现代意义上的广告,均并非单指“商品广告”。它还应包括政治、军事、文化广告,统称为“社会广告”。其产生的时间早于“商品广告”。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广告是人类有目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的产物。

  • 标签: 广告的起源 商品广告 社会广告 人类信息交流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