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新时期以来围绕秦至清的社会属性问题,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近年来,李振宏教授发表了系列论文,认为秦至清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皇权专制社会"。他的论证是从国家政体角度考察秦至清的社会性质的,是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在重建中国历史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讨论沉寂多年的情况下,这一观点值得重视,尤其是他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即研究重大历史问题,首先应当谋求在方法上实现突破;社会性质的宏观研究必须回归到历史层面的实证研究;历史研究要有整体性思维。

  • 标签: 李振宏 皇权专制社会 实证 整体思维
  • 简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自主开展了系列性的党内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蕴藏着诸多法治要素,成为政党治理的重要方式,既有依法治国的宏观法治原则,又有依法治党的党建法治原则,还有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实践,共同汇集出若干代表性的法治原则。其中,诚信道德构筑法治基础原则,四个意识和中共领导结晶出法治核心原则,政党治理定位出法治治理原则,主动遵循规则形成法治程序原则,自觉、主动和自律共筑法治内涵原则

  • 标签: 两学一做 政党治理 依法治党 全面法治 法治原则
  • 简介:在中国古代,自先秦以降就一直有绘制历史画的传统。《楚辞·天问》中保留有关于历史画的记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记述了从六朝至唐宋时画家所绘历史题材的画作,并且还阐明绘历史画时必须遵守真实性的创作原则。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绘画中,保存有不少历代画家所绘历史题材的画作。同时也保存有不少各代画家创作的描绘当时人物或社会凤物、习俗的作品,流传至今也可列入历史画的范畴。在西方世界,历史上也都有绘制历史画的传统。现存的西方历史画同样包括两类内容,一类是画家创作的历史题材的绘画;另一类是不同时期画家所描绘当时社会生活的绘画,流传至今,也属历史画的范畴。在近代中国,画家在学习西画的基础上,也进行了画历史画的新尝试。新中国建立后,历史画出现了新的热潮。历史画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两点:第一要重视历史的真实性,第二是作品的艺术性,相辅相成,缺—不可。

  • 标签: 历史画 历史题材真实性 艺术性创作原则
  • 简介:本文详细考察康有为的学说,尤其是“大同三世说”,与进化的关系,具体分析康在不同阶段对进化的态度,由此探讨康对这种学说理解与认同的程度:康有为、梁启超一开始对严复所译“天演”是回拒的;在《(礼运)注》等“大同三世说”的重要着作中,康虽大量使用“进化”一词,但仅仅是“拿来主义”式的运用;“大同三世说”虽主张进步,却不是进化所催生的;康在《大同书》中甚至将“进化”与“天演”当作意义不同的概念来使用。本文由此认为,康有为对进化的学理并未真正理解,这种理论在他的头脑中亦未成为一种系统性的学说。

  • 标签: 康有为 梁启超 进化 天演 大同三世说
  • 简介:无可否认,资助学生这一项工作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极为重要,它与全面发展的学生培养、资源充足的学校搭建、和谐进步的社会构成密切相关.要落实高中生的精准资助工作,确保资助政策目标的实现,体现当代的教育公平,必须从"精准资助"的基本前提、基本模式和基本保障这三方面着手.

  • 标签: 精准资助 高中生 资助模式
  • 简介:西北地区不仅是中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以及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但是西北地区的生态又非常脆弱,急需恢复与补偿。近年来,西北地区的生态补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在改善。但西北地区的生态补偿及其法律机制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探究生态补偿法理基础和基本原则,对重构或完善西北地区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非常重要。

  • 标签: 西北地区 生态补偿 法理基础 基本原则
  • 简介:本文对方志美学的属性、效应、学科定位等课题作探索研究后认为:方志美学已进入方志学学科的研究体系,为其下属的一级或二级分支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方志美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是志书记载对象一方区域内的自然与社会之美,志书编辑和志书读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方志美的创造,方志美学主体则是方志文本之美、方志风格美和方志的人性美等内容所构成。要使方志美学真正成为方志学学科体系之一,关键是提升方志编辑的美学修养。

  • 标签: 方志美学 学科建设 对象与范围 美学修养
  • 简介:我们讨论家庭共生教育是基于人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有机统一的共生生命体。家庭是人类社会共同生命体的基本单元,是每个生命孕育、产生、成长、发展的本源。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孩子和谐成长、自由发展,为了家庭和谐共生、文明幸福。共生教育是促进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社会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本质。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弊病

  • 标签: 共生教育 家庭共生
  • 简介:文章通过对有关铜器铭文的系联和分析,推定西周早中期铜器铭文中的“公仲”应为康、昭时人,系首任曾侯“南公”子,为第二代曾侯,还曾在王朝兼任职务。南方为其子,系昭、穆时人。

  • 标签: 公仲 曾侯 南宫 南公 南方 西周
  • 简介:纸质文物保护所采用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寿命、缓解病害为目标,避免过度干预造成对纸质文物价值、信息的改变,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本研究从"水"的选择、清洗技术选择和书画修复技术路线选择三方面论述了最小干预原则在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应用。通过近期研究成果及实际案例,探究出适合的清洗用水、清洗技术及"能不揭画芯尽量不揭,能保留的尽量保留"的书画修复技术路线。

  • 标签: 纸质文物 清洗 修复
  • 简介:蒋介石一度主张北伐并积极筹备。“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为了摆脱困境,巧妙地利用“湘局”形势而有序展开北伐准备。他以易换广州市公安局长为契机重新调整广州市政府人事;通过多种渠道增扩军费;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取代军事委员会,从而以总司令集权制替换军长分权制,最终从形式上取得最高军事指挥权。表面上看,蒋介石的各项准备似乎都得以施行,但其结果实际上取决于各方力量的权衡折冲与利益取舍。

  • 标签: 蒋介石 北伐战争 准备措施 策略差异
  • 简介:鲁迅在早期论文《破恶声》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观点,一方面批判了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偏至,另一方面则肯定了民俗存在的价值,提出了独特的民俗观。它的形成根源可以追溯到鲁迅儿童时代参与民俗活动的经验与记忆,其中既有温暖明亮的一面,也有幽暗深沉的一面。绍兴地方戏中"无常"和"女吊"的形象在鲁迅的精神发展历程中不断生长、升华,成为最能概括其思想内核的象征物。虽然经过西方新学洗礼后成长为启蒙者,但是鲁迅仍将自己置于旧时代过来人的位置上,在文学创作中着力描绘他所熟稔的故乡风俗与底层人物,展示了启蒙理想难以实现的时代困境。在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民俗革新的问题上,鲁迅采取开放的"拿来主义"态度。

  • 标签: 鲁迅 民俗 童年经验 《破恶声论》
  • 简介:天命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政治理论,清末民初的各派政治力量对于天命都有所借重。孙中山与天命的关系可以分为革命实践与政治理论两个层面。在革命实践的层面上,孙中山对于天命主要加以策略性地利用。他深知帝王思想和天命观念在当时根深蒂固,用“天命无常”做口号,使用“天运”纪年,巧妙地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都是为了团结更多的革命力量而使用的策略。在政治理论的层面上,孙中山以汤武革命的叙事为中心,对传统的天命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他敏锐地抓住了“世界潮流”这一概念,用来取代天命与天数在传统的革命叙事中的地位。在孙中山政治理论的大系统中,世界潮流、先知先觉、民心所向等概念组成了一个有关现代中国革命进程的小结构,而这个小结构就是汤武革命之天命叙事的世俗化版本,也可以说是孙中山对于传统政治思想资源的一个创造性转换。

  • 标签: 孙中山 天命论 革命 天运 世界潮流
  • 简介:氏家族即是698年投降唐朝的吐蕃噶尔家族,先前已有《拨川郡王碑》《惟贤神道碑》和《博言墓志》等有关该家族的石刻史料传世,最近发现的《惟贞墓志》为学界增添了新的史料。本文在对《惟贞墓志》进行释读的基础上,综合现有的汉藏文史料,对吐蕃噶尔家族的兴衰,入唐之后唐廷对氏家族及其所率领的吐谷浑部落的安置,氏家族在安史之乱和奉天之乱中的作用,唐末家的没落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借此探讨唐代蕃将家族的历史地位。

  • 标签: 吐蕃 噶尔 论惟贞 论博言 蕃将
  • 简介:左顺门通进渠道,原只为呈递专奏急务的题本而设。随着题本性质的转变,承接题本的左顺门亦正式成为与通政司并列的呈进渠道。左顺门渠道与题本制的关系密切。嘉靖之前,左顺门基本保持只接京内衙门题本的初始状态。万历之后,左顺门收本范围扩大,凡京官本章皆可由此投进。通政司和左顺门两处本章都需汇总于内廷的文书房,呈进御前。通政司和左顺门处理章奏的作业程序颇有差异,前者有开拆实封和副本备照之制,后者则无。这种差异与各自的起源有关。缘此不同,明人对前者多批评其泄露,对后者则多疑其隐匿。

  • 标签: 通政司 左顺门 文书房 题本 实封 副本
  • 简介:烂漫真醇孰与俦,毫端情味澹高秋。一钩新月天如水,上到人生第几楼。缘缘堂早列弘一上人门墙,遂毕生师事,未尝稍怠。上人胸罗众学,归心释教,丰氏亦才擅多艺,居家事佛。尝立人生三层楼之说,为其师证印心曲,谓人生譬若楼阁拔地,直起三层,最下者物质生活,其上则精神生活,至高者灵魂生活,非识见深弘、愿力超群者不能登顶。言下固以顶层属诸其师,然以此其平生志业,当在二三楼之间,亦所难能。丰氏素以漫画名世,所

  • 标签: 书绝句 绝句丰子恺
  • 简介:编纂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鉴既具有官方主办的资料性文献属性,又具有体现编者价值的经济属性。年鉴编纂要规范得体,以提高整体质量为前提;年鉴编纂要有创新意识,使其生命力得以不断延续和健康发展;年鉴编纂要体现大众传播,为社会各界提供丰富、优秀的文化产品。

  • 标签: 年鉴 规范 创新 传播
  • 简介:马王堆帛书《上朔》是邹衍终始五德学说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依据配合的刑德小游、刑德大游,可将上朔分为两种类型,本文全面解析运行规律,确认与传世文献的对应关系,同时论及放马滩秦筒、银雀山汉筒刑德大游的移徙。上朔理论应是民间治历的方士所造,出现年代不早于秦始皇二十年。

  • 标签: 五行 刑德小游 刑德大游 历法 方士
  • 简介:关于客家民系的定义,谢重光先生主张“文化说”,他在《客家文化述论》一书中详细论述道:客家是汉族在南方的一个民系,它是在汉族对于华南地区(特指江西南部[赣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经略基本完成,越海系、湘赣系、福佬人和广府人诸民系业已形成的情况下,

  • 标签: 客家民系 客家文化 江西南部 华南地区 谢重光 汉族
  • 简介:在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有一事为人津津乐道,此事即高祖斩大白蛇,《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对其都有记载。事件所引申的含义是为了突出高祖自身之神异及其合法性。自古以来,亦有文人墨客循着这条思路对此事加以解读,明朝陈霆在《两山墨谈》卷五认为“羽自称霸王,建置侯王,偃然帝尊矣,高帝灭之,故日杀白帝子。羽号西楚,则白帝之应也。”(中华书局,1985年,页42)将项羽视作白蛇,认为高祖斩大白蛇是其灭项羽之

  • 标签: 再高祖 斩白蛇 白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