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晋之际的巴蜀学术,以地方志的撰述为洋洋大观。据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的统计,在常璩之前,其成书者即达三十余种。时全国方志亦不过百余种,巴蜀方志(分属历史、地理、人物三类)就占去约l/5的江山。其中有八种《蜀本纪》(作者分别为扬雄、司马相如、严遵、阳城衡、郑廑、尹贡、谯周、任熙),三种《巴蜀耆旧传》,二种《益部耆旧传》(陈术、陈寿),二种《蜀书》(陈寿、王崇)以及来敏《本蜀论》,李尤《蜀纪》,常宽《蜀后志》,谯周《益州记》《三巴记》,黄容《梁州巴记》,祝龟《汉中耆旧传》。

  • 标签: 汉晋之际 巴蜀 学术 地方志 司马相如 谯周
  • 简介:汉水以北地区及淮水流域作为沟通东周时代中原地区、楚文化区和山东地区这三大礼制中心的桥梁与纽带,其青铜文化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业已发掘的春秋早中期诸国铜器墓葬的考察,揭示了这两大地域间在青铜礼器使用制度上的显著差异:春秋早中期汉水北部地区诸国以尊崇周制为主,而淮水流域则以坚持传统礼制为核心,在用鼎制度、粢盛器制度、酒器制度和盥洗器制度等方面均与周制迥然有别。这种礼制上的二元性正是此后楚国特殊礼器制度的源头,但同时又反映出淮地区并非楚制的唯一来源地,这无疑为探讨"楚制"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思考。

  • 标签: 汉水北部地区 淮水流域 青铜礼器制度 楚制渊源
  • 简介: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艺术品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画像石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对生命充满了渴望,是古典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从本质上讲,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了画像的建筑构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表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是中华艺术的延展。

  • 标签: 汉画像石 装饰图案 释读 中国古代艺术 古典现实主义 中国艺术史
  • 简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着丰富多样的地貌,经过亿万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自然形态,同时产生了绚丽多彩的地表颜色,每一种形态就像是地球的表情,每一片区域的色彩都美如画.

  • 标签: 色彩 自然形态 地质作用 地球
  • 简介:先秦两帝王陵墓等高等级大型墓葬的方向问题,是墓葬制度传承变迁的一个方面。本文在探讨该类墓向变化的基础上,认为这些大型墓葬的方向来源,主要存在着“家族传承”和“例随前朝”两种模式。中国早期夏、商、周时期的大型墓葬的墓向一致性,呈现着综合性的特点,即不仅有族群同源而出内在的“家族传承”因素,也存在礼仪制度前后承袭外在的“例随前朝”表现。

  • 标签: 先秦两汉 帝陵墓向 传承模式 家族传承 例随前朝
  • 简介:斯·希伯是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著名作家兼记者。1925年,他从欧洲来到上海,参加中国的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北伐战争,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和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译处工作。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返回欧洲。“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第二次来中国。

  • 标签: 汉斯 中央委员会 战士 文化 国民革命军 反革命政变
  • 简介:画像石是建筑构件,其形体的外表呈现平面状,它决定了画像存在形式,使画像石呈现平面装饰的特征。本文试图从雕刻技法、图形运用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研究画像石的平面装饰方法,探讨画像石形成的平面装饰形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 标签: 汉画像石 平面装饰 艺术表现
  • 简介:新安函谷关遗址是丝绸之路上都城洛阳通向西域的必经关隘,是一处非常珍贵的土遗址类历史文化遗存。长期以来,遗址受到较为严重的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破损严重。为了加强函谷关遗址的保护,笔者对该遗址的病害现状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保护措施和建议。

  • 标签: 函谷关 遗址 调查 保护
  • 简介:本文对回族经堂语中方位词“上”、语气助词“着”及倒序式的造词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与元明时期的“儿言语’’存在着极为相似的情况。所谓“儿言语”,是指由于受蒙古语言影响,在元代以元大都为中心,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汉语口语。从经堂语与元明“儿言语”语法形式的相似性方面,可以对其语言形成年代进行观察。

  • 标签: 经堂语 汉儿言语 语法形式
  • 简介:河南中牟宋庄遗址发掘清理出保存完整的汉代陶窑两座、宋代陶窑一座,在陶窑周围均有功能相匹配的多种遗迹与其共存,这些遗迹与陶窑共同组成了功能较完备的、宋时期制陶作坊区。汉代制陶作坊区平面布局由陶窑、房址、灰坑等构成,通过梳理中原地区汉代陶窑形制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并结合宋庄汉代窑址的使用痕迹,推测该制陶作坊始建于东汉早期,至少延续使用至东汉中期。从烧窑所用燃料分析,初步认为陶窑应为民营性质。宋代制陶作坊区的平面布局更趋完备,规模更大,由陶窑、房址、灶坑、粮仓、水井、墓葬及众多灰坑等共同组成,结合房址邻近墓葬出土的铜钱年号,推测该作坊区的使用年代当在北宋晚期。依据宋代陶窑火门内残留的燃料痕迹,推测其性质可能为民营。

  • 标签: 中牟宋庄 汉代制陶作坊 宋代制陶作坊 平面布局
  • 简介:公元10世纪前後印度存在着一些“寺”,这是以僧为主,体现中国佛教及其文化特色的寺院。它们和中亚丝绸之路上其他寺一起,构成了当时中国佛教向西流动的场景。如此宗教现象不仅在印度佛教史上,而且在世界佛教史上都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 标签: 汉寺 印度 唐末宋初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听闻大多数外国友人到中国来有三个愿望.一是登长城,二是游故宫。三是见见钱锺书。但是见钱锺书先生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钱先生晚年闭门谢客。养病读书。辞掉许多社会职务,不出席任何会议.不仅外国人见他很难,就是天天在北京的中国人也很难见到他。而我却有数次机会拜访并与先生深谈,实为荣幸。

  • 标签: 20世纪80年代 交往 外国友人 社会职务 钱锺书 中国人
  • 简介:山东地区汉代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意义是内含在汉代墓葬的升仙仪式意义之中的。在这种终极性的信仰意义参照下,祠主受祭的传统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检视楼阁拜谒图中包括双层楼阙、仙界符号、高大的正坐老者以及正在施行跪拜礼仪者的各种元素,可以肯定楼阁拜谒图的真正意义并非祠主受祭,而为“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是祠主由人界进入仙界的重要仪式过程。

  • 标签: 祠主 升仙仪式 楼阁拜谒图 王母仙界
  • 简介:《诉提马尔霍斯》是古希腊演说家埃斯奈斯所撰诉讼演说,上载涉同性恋诸法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同性恋行为的态度,展示了其背后的法律以及制度诸因素。经分析可知,古希腊人并不禁止同性恋行为,但雅典人将从事性交易者排除在城邦政治之外,情节严重者甚至会丧失公民权。

  • 标签: 《诉提马尔霍斯》 同性恋 法律
  • 简介:天文星占在中古时期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富有权威的实用性知识,又是富有政治文化色彩的符号秩序。天上的星官与地上的皇帝、宫廷、百官、州郡一一对应,星空因此成为华夏帝国在天上的投影。在这个投影中,夷狄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位置。借助昴宿与匈奴的对应,在华夏的天文图景中,北方的夷狄获得了一个永恒却又边缘的位置。十六国时期,君主们重视昴宿星占的实际作用,但在宣传中一般回避昴为胡星的说法,而尽量采用分野说加以缘饰。在重视昴宿之外,一些十六国政权还努力使紫宫、心、房、大角等象徵帝国宫廷或皇帝的星象与自己关联起来,显示出他们利用华夏的符号体系维护自身合法性的努力.

  • 标签: 星占 华夏帝国 华夷秩序
  • 简介:昌吉州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南缘,是古“丝绸之路”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也是唐朝北庭都护府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研究价值。相继出土过西汉早期的半两钱、大泉五十、小泉直一、东汉五铢、开元通宝、大历元宝及建中通宝、突骑施、日月光金等古钱币,这些古钱币是新疆古丝路钱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昌吉举办大型的钱币展览活动,

  • 标签: 历史研究价值 古钱币 昌吉州 世界 “丝绸之路” 天山北麓
  • 简介:毗邻徽州的宁国府旌德县氏宗族,在明代以降的数百年间,随着自身实力的发展和社会环境之变化,激发了追求地方影响力的强烈愿望.通过编撰家史,他们将地方名人元荡奉为始迁祖,创造出与旌德县名相关的“德让家”传说.此举巩固了地方精英对方氏宗族的支持,得到地方社会的认可,官方志书还纳入其家史.这些都使氏在地方社会主导权的竞争中赢得了绝对优势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旌德方氏塑造谱系和宗族形象的动态历程,揭橥其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传统,有助于理解明清宗族世系塑造与皖南社会变迁的内在关系.

  • 标签: 旌德方氏 世系建构 宗族组织 社会变迁
  • 简介:在内蒙古通辽市的科尔沁草原,鸟儿与花儿和牛、马、羊一起,同草原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世界。这里鸟类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独具灵性的百灵鸟,更因其歌喉婉转美妙,被视为吉祥、智慧、幸福的化身,特别受到草原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内蒙古自治区区鸟”。然而,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经意间,鸟类已渐渐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有些珍贵的鸟类甚至到了濒临灭种的境地。在科尔沁左翼后旗,有一支爱鸟护鸟的队伍,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着不一样的身份,又不在同一个年龄段,但却有着相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那就是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热心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并且热爱摄影。为了更好地利用摄影的艺术手段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宣传保护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吸引更多的人自愿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来,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活动,他们成立了内蒙古科左后旗生态摄影协会。鸟类是人类的朋友,也是生态摄影协会会员们拍摄的重要题材,更是他们用心保护的对象。这些摄影爱好者为野生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了科尔沁沙地野生鸟类保护的一支重要队伍,被人们誉为“野生动物的保护使者”。

  • 标签: 保护生态环境 野生鸟类 摄影协会 科左后旗 野生动植物保护 内蒙古自治区
  •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曾经是蒙元帝国活动的历史舞台,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遗留下了许多蒙元时期的珍贵文物。内蒙古博物院珍藏着这一时期的两铜印。印一,“监国公主”铜印,1994年出土于内蒙古武川县东土城乡。铜印底部正方形,边长10.8厘米。通钮高6.3厘米,体厚约1厘米,重1400克。印文为阳刻篆体九叠文,共三行十四个字,为“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

  • 标签: 蒙元帝国 官印制度 蒙古文字 内蒙古自治区 元代 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