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决定很好,也是法学界几十年来一直追求的观念。但是碰到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正确解读这个决定,有些部门是歪曲解读,或者不全面解读。二是怎样按照中央的精神、宪法的精神来解读。

  • 标签: 法治中国 法的精神 依法治国 解读 法学界
  • 简介:战国时期墨子针对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假托"古者圣王"提出一系列崇尚节俭、讲求实用的成器标准,从百工职责、食、衣、兵器、甲胄、战车、舟楫、墓葬、宫室九方面论述了成器法则。这种"利用则止"的造物思想虽是墨子托古以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但在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如石器、陶器、玉器、铜器、夯土台基的用料、工艺上也多能得到印证。中国国家最终起源于中原地区与这种节用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 标签: 墨子 陶寺考古 节用 利用则止
  • 简介:贺昌是山西早期优秀的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也是中共早期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混乱、局势动荡的年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下,在师生及革命人士的启发下,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爱民更爱国、扛罢笔杆再扛枪、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革命思想,指引着他在革命道路上逐步前进。

  • 标签: 贺昌 革命思想 实践活动
  • 简介:龚自珍是我国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折时期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杰出思想家。作为封建末世清醒的大思想家,龚自珍意识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危机前夜。他目睹这危机前夜整个社会所呈现出的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内外交困、思想沉寂的局面,心急如焚,满怀忧国忧民之情,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提出了一系治国安邦的社会改革思想。具体说来,其社会改革思想主要有:改变选人方法,注重经世致用;反对论资排辈,用人不拘一格;主张以礼待臣,尊重大臣人格;陆防海防并重,抵御一切外侮。

  • 标签: 龚自珍 社会改革思想 刍议
  • 简介:对自然物、自然现象的困惑、恐惧,以自身类比方法,远古人想象出了种种神灵,产生了多神崇拜。夏商周时代,多神崇拜演变为统一至上神即天神崇拜。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接纳了天神崇拜观念;西汉中叶之初,董仲舒代表的儒家集天神崇拜观念之大成,创立了系统的天神崇拜思想体系。天神崇拜实质上是自然力崇拜、大自然崇拜,它凸显了儒家对大自然的敬畏思想

  • 标签: 多神崇拜 天神崇拜 自然力崇拜 董仲舒 敬畏思想
  • 简介:《庄子·天下》是先秦学者综论当代学术史的第一手文献,传世至今,甚可宝贵。《天下》篇之外,《庄子》书中也存在一些段落论及当时思想家,但分布零散,数量并不多。如果我们认为庄子及其后学作为完整的学派创作了《庄子》一书,那么《天下》篇一向被视作该学派对先秦学术的关注焦点。许多庄学论著,如郎擎霄《庄子学案》、蒋锡昌《庄子哲学》,都罗列《天下》篇所论学者,益以列子、杨朱用来衡量庄子学派与其他先秦诸子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庄子哲学 当代学术 杨朱 擎霄 学案 先秦思想
  • 简介:为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炙志工作会议精神和汶川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结合该县史志工作实际,提出“1234”工作法,推动汶川史志工作新常态。即“紧扣一个主题,守住两条底钱,落实三个抓手,完成四项工程(四个一工程)”。

  • 标签: 史志工作 汶川 精神 工程
  • 简介:秦始皇(前221)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帝国的重要措施,其中废封建,行郡县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大改革和创新。封建制创始于西周,废除于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八百多年。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局面,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但当时社会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东方六国趁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掀起复国、复封建运动。汉高祖刘邦创立郡国并行制,对封建制和郡县制进行调和,才最终完成废封建的历史任务。

  • 标签: 秦始皇 封建制 郡县制 郡国并行 治国思想
  • 简介: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非常深的有三大学派:一个是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一个是道家,以老子为代表;还有一个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以慧能为代表。中国人常常把他们称为中国的三大圣人。在这三大圣人中,孔子的思想一贯都受到重视,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要对孔子的思想加以弘扬。如果我们有时间去山东曲阜,就会看到"三孔"——就是孔府、孔庙和孔林。儒家思想虽然在20世纪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三孔"并没有被破坏。

  • 标签: 慧能 禅宗 中国思想文化 信仰 儒家思想 历代王朝
  • 简介:钱澄之以其易学思想为指导原则来解决当时史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定位《周易》为天地之理的诠释方式,钱澄之把文本《周易》形成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投射到了史书编纂方面,回应了史书不信的问题。他用"彰往而察来"统领易学和史学的经世精神,并在以史证易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核心内容。通过完善易学变通观和传统的社会变革理论,他很好地坚固了遗民的价值世界。同时,钱澄之主张以"《易》理"概念来规范史学研究视野,有效避免了后者狭隘化的弊端。

  • 标签: 钱澄之 史学观 易学思想 经世
  • 简介:近代中国危机深重,国人迫切希望寻到摆脱危机、实现富强的捷径。受长期专制统治的影响,国人颇相信政治对社会、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当西方近代政制的优越性以及德国、日本推行的国家主导近代化的模式为越来越多的知识精英所推崇时,改革政治,以近代化的国家权力推动国家发展,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了时代思潮。政治革新需要社会条件的支撑,近代中国思想界对此也有所认识,但在时局的催逼与国亡无日的焦灼感的驱动下,从甲午战败到第一届国会解散,政治改造优先论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近20年专注于政治改造未见成效,而时局日趋黑暗,思想界围绕未来路向乃发生政治改造与社会改造之争。此番论争规模不大,但其提出的问题实为近代中国思想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从此争论,我们可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理路。

  • 标签: 民初 政治改造 社会改造 思想论争
  • 简介:鸠摩罗什的破戒一直是古今学者和僧人关注的问题,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较大影响,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是很少有人对破戒的思想渊源去深究。从各种文献记载来看,他的破戒一方面与个人主观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也有着这种思想产生的客观因素。鸠摩罗什东来前生活和学习佛法所处的西域印度的佛教社会环境,是他后来的破戒发生的重要思想来源因素。同时小乘佛教经典的一些思想,仍然在鸠摩罗什的身上留有痕迹,我们不能以当时内地佛教僧人的戒律遵守标准来看待当时西域和印度僧人的思想状况,这样可以让我们对破戒问题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 标签: 鸠摩罗什 破戒 思想渊源
  • 简介:中国佛教早期判教中,将《法华经》与《涅槃经》并举,并以《法华》融摄《涅槃》者,始于南朝梁法云。在其“五时教”中,将《法华经》提至与《涅槃经》并举的最高阶住;又在其“四乘教”中,将《法华经》定为圆融一乘的实教,成功实现《法华》对《涅槃》等诸经的融摄。隋代天台智频承续这一思想而提出经典的“五时八教”判教观,将《法华经》推至“诸经之王”的崇高地位。北朝至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且以《法华》融摄《涅槃》及他经的艺术现象,极有可能是受这一脉判教思想的影响。

  • 标签: 敦煌石窟 法华 涅槃 判教 法云
  • 简介:近日,宁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高峰及县政协副主席马奇、徐斌等一行,到县史志办看望慰问史志干部,调研史志工作越南峰指出,近年来,县史志办围绕中心大局,克服困难,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他要求,县史志办要再接再厉,立足本职,围绕中心大局,突出“存史、资政、育人、服务”职能,在“为党立言、为民立志、为业存史”方面再立新功、再创佳绩,把史志部门建设成为“县情资料的积聚地,机关决策的参谋部、社会服务的新窗口”,更好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 标签: 史志工作 宁南 调研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服务 常务副县长
  • 简介:由国家管理知识包括民间文艺是我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传统。但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党与民间文艺积极互动是一种新建设。它在20世纪国家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中出现,酿成影响重大的社会运动。在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时期,党指导下的民间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党与人民共同利益最大化前提下的党建理论话语与民间文艺话语的平行关系,形成党性民间文艺思想,体现了党领导民间文艺与封建正统文化管理的本质区别。新中国初期学苏联,延安党性文艺思想转为执政党时期的党性文艺理论,也为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条件,两者统筹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过党内外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在这方面已积累了新的思想财富,明确民族的、自主的文化建设方向,当然这不是排外,而是平等交流,共同繁荣。在目前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潮流中,总结这批思想财富,坚持党领导下的民族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 标签: 党性民间文艺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学苏联 文化建设 周巍峙 钟敬文
  • 简介:本文从"近三百年"学术发展走势的视角,探讨了王国维在晚清民初学术流变和转型中的治学取向,以及由倾心哲学转而探究文学再到孜孜于经史小学的学术思想进路缘由,并梳理勾勒出其对清代学术与宋明学术的关系、学术偶像的选择、清代学术各阶段价值评判等问题的认识,揭示了他在追求"为学术而学术"理念之外所蕴含的"明道经世"情怀。相较于此前清儒的治学理念、方法和范围,王国维之为学,既有比较明显的"清学特征",更因时势变迁、中西学术的激荡等,而呈现出新的特色。

  • 标签: 王国维 清代学术史 道咸新学 清学三阶段论
  • 简介: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抗日战争的烽火弥漫全中国.我像当时许多青年学生一样怀着满腔热情从祖国的最南方,投奔到革命圣地——延安.1939年夏,领导同志突然告诉我,给我分派了新的工作,叫我立刻去杨家岭集合.我一口气跑到了集合处,是山下一列平房,已经有不少同志在那里热烈地互相谈话.

  • 标签: 文艺工作 领导 周恩来 重庆 日本帝国主义 1937年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18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如鸟之双翼”的治国理政思想理论。其意是说,1.礼治(德治,或称儒家学说,)和法治(法治,或称法家学说)就像鸟的两个翅膀,把“礼”治和“法”治的施政两手共同应用才能治理好国家。2.德治(儒家学说)为主,法治为辅。综合起来,就是把礼治(儒家学说)和法治(法家学说)结合起来使用的学说,当然就是治国思想的主体了。只纯强调礼治(儒家学说)或者只纯强调法治(法家学说)是不对的。二者共同应用中,又要以德治教育为主,以法治为辅。

  • 标签: 儒家 法家 荀子 礼法合治 治国思想
  • 简介: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央统战部工作时,我曾懵懵懂懂地认为“化敌为友”,“将圈外人拉进圈里来”是统战工作的高端之举。现在看,我是太理想主义了,实际上“左中右”的区分反而会加剧分裂,而“敌友”的边界极难划定。“化敌为友”看似正确但操作极难,尤其现在,意识形态上已是营垒对峙,再去区分“敌友”“圈内圈外”,只会更加撕裂中国社会。

  • 标签: 知识分子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 中央统战部 统战工作 理想主义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