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在大规模复原古城之前,大同市政府曾邀请清华大学编制了《大同历史旧城空间环境整治规划》。规划目的在于应用各种城市设计的手段,充分展示历史文物建筑的景观与艺术影响力,使之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标志性建筑和控制性要素,以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综合解决交通停车、地下商业开发等问题。介绍了该规划的背景、目的、内容及相关争议,并进行了相关思考。

  • 标签: 大同旧城 空间环境整治 争议与思考
  • 简介:2018年10月底聚焦"文化线路"的第七届ICOMOS-Wuhan无界论坛正好距离《ICOMOS文化线路宪章》通过十年。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和国际古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国际专家以及中国学者、规划建筑设计专家集中探讨了文化线路在城乡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问题。从"文化线路的科学保护"(2009年无锡论坛主题)到"人文·人居·新时代"(本次论坛主题)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线路,也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十年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总结与缩影。

  • 标签: 无界论坛 文化线路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并且突出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经验总结,政治建设是影响中国共产党建设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分析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开启党的政治建设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政治建设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 简介:《宋文鉴》的编纂凝聚了吕祖谦的文学思想与学术关怀。吕祖谦秉持融会理文的文道观,以编纂《宋文鉴》为契机,致力于弥合自北宋以来文道分裂与对立的局面,对于南宋中期文坛中兴局面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进之功和启示意义。《宋文鉴》是吕祖谦开创的历史谱系学中关键的一环,它将当代纳入其中,通过诗文把北宋一代的历史关节、治体统纪建构在古今连贯、前后延续的历史序列之中,并"约一代治体归之于道"。可以说,《宋文鉴》是全面认识吕祖谦文学与学术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面相,无论在宋代文学思想发展史还是学术史上,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忽视的地位。

  • 标签: 吕祖谦 《宋文鉴》 文道观 历史序列
  • 简介:电子书包作为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的产物,颠覆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真正实现了处处、时时可学。本文主要介绍'电子书包'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利用'电子书包'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 标签: 电子书包 英语阅读教学 实践研究
  • 简介:乡村是文化多样性的保障,也是城市的"蓄水池"和"稳定器"。然而近些年来,乡村的发展逐渐趋于老龄化和空心化,由于宏观政策上城乡结构的整体性策略,乡村逐渐演变成城市型聚落结构的住屋形式,"地域性"特征在快速流逝,并且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如何进行乡村活化,并实现活化过程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当前面对的难题。采用自组织再生实践的活化方法,从最本源进行探索,先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豪感,让他们先认可现存文化的价值,以至于在后续采取的一系列物质手段的过程中,不会遗失活化的根本。从源头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自发的组织起来参与乡村建设,共同提升和改善乡村面貌和原住民的生活水平,由此达到乡村活化的再生繁荣。

  • 标签: 乡村活化 文化多样性 自组织 再生
  • 简介:"实践思维"是马克思哲学出场的主导路径,运用实践哲学思维关注现实才能真正实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实践反复证明,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中国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不断发展,现实的人"的新需求不断生成、丰富,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变革。为此,如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新路径必将成为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

  • 标签: 改革开放四十年 社会主要矛盾 马克思 实践哲学
  • 简介: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 标签: 阿兰·邓迪斯 宏大理论 民俗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 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