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尊敬的郝苏民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行,上午好!有这样一个好机会,是我们托了郝先生的福。郝先生能够把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这四个学科融到一块儿来,让我们有交流的机会,特别感谢郝先生。郝先生这面旗帜不仅是西北的,也是全国的。按照会议安排,我来讲讲民俗学学科。民俗学和其他学科比较,可能是一个有特色,但规模并不大的学科。特别是它没有本科专业,所以只是研究生的教育,因此相对其他几个学科,是一个比较小的学科,但这个学科,因为它是研究民众的历史文化传统,研究与民众生存有关的生活、情感或精神的一门学科,所以它的地位叉非常重要。

  • 标签: 学科比较 民俗学 历史文化传统 会议安排 本科专业 民族学
  • 简介:<正>一在谈论史学翻译时,我们首先面对着一个理应重视的百年传统。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起,译介就成为中国知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译介作品编织进中国现代的知识话语乃至日常话语。粗略地看,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学术译介,包括史学译介经历了两个时代,即"编译的时代"和"翻译的时代"。"编译的时代"从晚清到民国,延续了数十年之久。这个时期的特

  • 标签: 世界史学科 日常话语 看世界 技术性错误 翻译经验 翻译批评
  • 简介:本文以民族学学科发展史为线索,对民族学传入中国后90年来的学科定义与学科设置展开讨论,辨析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相当”或“等同”的普遍认知,就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在中外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分类进行比较,针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和学科母体萎缩等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民族学学科母体地位的问题给予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对当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理论、分支学科设置及其内涵作出了示例性解释,其中也包括人类学学科地位的一些思考。

  • 标签: 民族学 人类学 学科设置 学科建设 中国特色民族学
  • 简介:英雄史诗《格萨尔》(以下简称《格》)继2006年被国家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2009年9月27日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决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所以,格萨尔学学科建设前景良好。

  • 标签: 学科建设
  • 简介:我理解的圆桌恳谈会,就是话题谈得稍微轻松一点,所以我准备的发言和前面的先生稍稍有些不同。我想,学科建设离不开学科的领军人物,我就从领军人物这个角度,说说郝苏民先生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一是郝先生具有广博的学术积累。其实,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非常需要这种基本素养。这方面,郝先生是我们的一个典范。他的文史哲研究,还有文艺创作,都展示了这种才能。而且还有语文学,刚才贺电里谈到他关于八思巴文碑文的研究。

  • 标签: 学科建设 领军人物 学术积累 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 基本素养
  • 简介:方志学学科建设是地方志事业繁荣和发展的基石。加强方志学学科建设是方志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历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都加以强调,并将其列入发展规划中。方志界同仁和专家学者在方志学学科建设理论探索方面成绩突出,但作为专门学问成为独立的方志学学科仍处于理论研究层面,关键是研究成果和研究人才匮乏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 标签: 方志学 学科建设 顶层设计
  • 简介:作为一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三位一体的学者,林耀华十分重视民族学的学科建设,也在不同的历史场合提出了民族学学科性质和特点、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方向、学科人才培养、学术素养和学风、田野工作方法等学科建设的思想。这在宏观上关乎中国民族学体系的完善,微观上具体考虑了学科发展的众多环节和细节,对学科发展显然起到了战略性的指导作用。本文在陈述其学科建设思想的同时,明确指出这些学科建设思想得益于吴文藻关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的基本构想。

  • 标签: 民族学 中国 林耀华 学科建设
  • 简介:人才问题一直是中国博物馆的“老大难”问题。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的快速发展及功能转变,博物馆学科的二级学科地位和人才缺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强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博物馆人才培养经验,提高博物馆学科在高校和国家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建立以公共知识组织、加工、制造和传播教育为导向的博物馆学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加强我国的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以适应现代博物馆角色和功能的转变,适应我国博物馆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 标签: 博物馆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 简介:本文通过对旅游服务起源的追溯,论证了旅游业是为人们出行提供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通过对这种商业模式的解剖,总结了旅游学科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与行业发展变化的关系,从而梳理出旅游课程建设的思路。

  • 标签: 旅游学科 学生培养 商务模式 课程建设
  • 简介:“晚明”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尽管还有不同的体认,但这并不影响学者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术概念。在学术分工日益细密的今天,再提或关注“晚明”,这本身就说明学术界已经认识到了单学科在晚明研究中的局限性,而希望多学科共同构建“晚明图景”。本次会

  • 标签: 学科跨越 学科本位 明朝末年 文学研究 文学创作
  • 简介:本文认为,当代的中国民俗文化学有许多特点和不可取代的学科优势,但在本学科领域内有许多人都处于知之不清、似知非知或只知其昔而不知其今的状态,其他社会各界更是如此,再加上追求“大、洋、玄、奇”的社会心态,使这一学科受到有意无意的排斥。因而提出要从学界自身开始从实求知,对中国民俗文化学再认识。

  • 标签: 中国民俗文化学 从实求知 再认识
  • 简介: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民族学与人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2016年5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从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以及系统性与专业性等三个方面指出了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应具备的特色和发展方向。本文就民族学与人类学自身的学科特色,从这三个方面对新时代下我国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建设作几点思考。

  • 标签: 新时代 民族学与人类学 学科建设
  • 简介:"格萨尔学"是以民族史诗《格萨(斯)尔》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文化学科.它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在20世纪末叶才形成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目前,我国在有关《格萨尔》资料搜集的丰富性和系统性,学术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入性,社会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和普及性,以及学科布局、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机构设置等方面,在国际学术界已处于领先地位.但要使这一学科朝更加深入、有序方向发展还需要对研究的课题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并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和科技手段等.

  • 标签: 英雄史诗 格萨尔学 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 藏族 人才培养
  • 简介: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从《蒙文文法》到一支学术梯队:纪念清公执教50周年而作郝苏民一纪念清格尔泰先生执教50周年活动的信息,尽管出于偶然之因未即时获得,导致时间仓碎来不及如愿写一篇较成熟的专门性学术文字,以表多年出于钦慕而酝酿的关于少数民族学术人才培养...

  • 标签: 学术梯队 蒙古语文 蒙文 现代蒙古语 中国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
  • 简介:关于台湾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台湾历史研究》在第一辑即首先开辟专栏,发表专家学者的言论。我仔细拜读之后,颇受教益和启发。该刊创刊一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专门举办这样主题的座谈会,在在反映了作为《台湾历史研究》的创始人和主编者的张海鹏老师,其一贯重视与关注之所在。

  • 标签: 台湾史 学科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 方法问题 专家学者
  • 简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在全国首先创建的一门新学科。长期以来,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等特色学科反映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历史和发展轨迹,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的孵化和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作为这门学科的倡议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之一,作者依据自己亲身经历的60多年往事,记录了这门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创建并走向全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以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80周年,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学科发展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科学社会主义 学科发展史
  • 简介:颜莹:唐隽菁老师,在特级教师的行列中.小学品德学科的教师并不多.您为什么要选择品德学科这个小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呢?

  • 标签: 特级教师 小学科 品德 江苏省 专访 世界
  • 简介:2007年11月14日,史学大师林志纯先生在福州与世长辞,享年97岁。林先生学究天人,贯通古今中外,是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界的元老和泰斗,为建设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创建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和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获得了全国世界古代史学界同仁的尊敬和爱戴。在此,谨代表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向林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 标签: 世界古代史 中国 学科 北斗 泰山 宗师
  • 简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在全国首先创建的一门新学科。长期以来,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等特色学科一起共同反映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历史和发展轨迹,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的孵化和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作为这门学科的倡议者、建设者和见证者之一,作者依据自己亲身经历的60多年往事,记录了这门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创建并走向全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以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80周年,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学科发展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供参考。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科学社会主义 学科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