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今天位于中国美术馆的后面、大佛寺街的西侧,矗立着一座大厦,这就是京城著名的内蒙宾馆,它建于上世纪7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还没有这座大楼,是由四合院和一栋漂亮的别墅小楼组成的蒙古族上层人士的私宅,即大佛寺38号院。1949年3月,内蒙驻北平办事处在北新桥方家胡同6号成立,4月5日就搬到大佛寺38号院,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

  • 标签: 内蒙古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文化大革命” 中国美术馆 1949年 大佛寺
  • 简介: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各族群间交流、交往的需要。草原丝绸之路是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清代,因为在蒙古地区编旗设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清廷在内蒙地区设立了五路驿站,这些驿路经过周密的设计,恰好通过内蒙49个扎萨克旗和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等总管旗,像一个大血管贯穿全身,不但增强了清廷的统治力,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族群的交流、交往、交融。

  • 标签: 盟旗制度 五路驿站 草原丝绸之路
  • 简介:2014年5月27日,西藏自治妇联、昌都地区妇联联合举办的全区第九期尼姑暨驻寺女干部培训班在昌都开班,并进行了6天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宗教道德教育、惠僧惠寺政策法规、妇女保健知识等。培训班先后赴北京、天津、四川三省、市考察学习10天。在京期间,学员们参观了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等。此次培训班共30名尼姑分别来自昌都9个县4个教派23座寺庙和5名基层驻寺女干部。

  • 标签: 干部培训班 西藏自治区 尼姑 昌都地区 儿童博物馆 集中培训
  • 简介:追溯蒙古包的历史及流变,了解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探求蒙古包在结构、图纹、色彩上对美的追求,和蒙古包所蕴含的独特艺术美。

  • 标签: 蒙古包 艺术 造型
  • 简介: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

  • 标签: 草原 蒙古人 社火
  • 简介:西藏新添123名自治级非遗传承人6月14日,西藏自治人民政府正式将123人命名为第三批自治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至此,西藏区级非遗传承人总数达到350名。非遗传承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将有利于促进和示范带动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和有效保护。

  • 标签: 西藏自治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闻 藏区 传承人 人民政府
  • 简介:清朝通过立法管理蒙古地区,保证了北部边疆的稳定,同时把蒙古律施行于理藩院管辖的今青海、四川北部和西藏北部的“番子”,东北的达呼尔、索伦,新疆哈密、吐鲁番的“回子”,在管理边疆民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蒙古律的文本也多次修订,有若干版本.

  • 标签: 蒙古地区 文本 清代 立法管理 北部边疆 西藏北部
  • 简介:本文对《清朝前期理藩院满蒙文题本》中所有涉及蒙古爵位承袭事例进行内蒙、外蒙古、青海和辉特各部的比较性探讨和综合分析,展示乾隆时期生活在盟旗制度中的蒙古贵族女性对爵位承袭政务的参与,揭示她们在蒙古的久远传统和新式盟旗制度的结合中特有的、但还远未写入史册的历史贡献.

  • 标签: 贵族女性 内蒙古 承袭 爵位 青海 文题
  • 简介:满族与蒙古族作为族缘相近的两个北方少数民族,说唱艺术具有可比性。其差异性体现在民族化与汉化、民间化与文人化的程度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其融通性表现在内容和主题、艺术因素的借鉴和融合等方面。比较阐释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满族与蒙古族说唱的各自艺术特征和风格。

  • 标签: 比较视阈 满族蒙古族 说唱艺术 差异性 融通性
  • 简介:如何解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其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全面深化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全面、深入地阐释了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新内涵、新要求。

  • 标签: 全面深化改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法
  • 简介:1948年的春天,内蒙草原上鲜花盛开,中共内蒙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昭衡的夫人——林力行阿姨专程从乌兰浩特出发,到中蒙边境的阿尔山迎接一批重要的客人。他们有老有小,有男有女,一共40多人。

  • 标签: 蒙古族 小学 内蒙古自治区 1948年 内蒙古草原 党委宣传部
  • 简介:《回遮蒙古之历史》是西藏佛教宁玛派高僧索多巴·洛追坚赞撰写的具历史兼自传双重性质的一部著作.它记述了自1240年阔端汗时期至1614年蒙古进军西藏和西藏喇嘛、咒师(包括索多巴本人在内)等对这些蒙古军队实施各种回遮仪轨的情况.其中,索多巴时期的记录尤为详细.此部分的绝大多数历史事件也是其他蒙、汉、藏文文献缺载的.《回遮蒙古之历史》是对蒙藏关系,尤其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蒙藏关系研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献.由于五世达赖喇嘛掌权后,公开宣布对索多巴、其最亲近的上师希布令巴和其主要弟子贡日贤潘多吉的不满,在西藏查禁他们的著述、伏藏及仪轨.目前,国内学界对索多巴及其著作研究较少.本文对《回遮蒙古之历史》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向国内学术界及广大读者介绍《回遮蒙古之历史》及其相关背景.

  • 标签: 历史事件 蒙古 五世达赖喇嘛 西藏佛教 蒙藏关系 藏文文献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对30年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和成就、法制建设等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建议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汇聚创新发展力量。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法 研究评述 30年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影响该法律的全面贯彻落实。为今之计,必须坚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不动摇,维护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尊严和权威,尽快制定和出台自治自治条例,切实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法 贯彻落实 思考
  • 简介:本文对蒙元时期多语种史料中与使用鸣镝习俗相关的记载作了爬梳整理,指出:除用于日常射猎嬉戏外,鸣镝在13—14世纪蒙古人的社会生活中还承担着多种形式的职能。鸣镝不仅被用于惩戒犯有轻微过失的官民人等,也用来禳解月蚀灾异、划定地界和充当结盟交质的信物。蒙元时期的汉文文学作品中,尚保存着有关蒙古人使用呜镝狩猎的丰富多彩的记录。

  • 标签: 蒙古人 蒙元时期 交质 鲁布鲁克 耶律铸 柏朗嘉宾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各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党和国家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法律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新阶段和新形势下,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要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形式上和法制建设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问题 “三个自信” 《民族区域自治法》
  • 简介:此文对珍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民族学博物馆的蒙古文文献进行了概述。文章虽发表于六十余年前,但此类文章的追寻与系统译介对深入了解国外探险队在中国发掘文物事件的相关信息乃至对研究整理海外民族文献助力甚多。

  • 标签: 斯德哥尔摩 民族学博物馆 蒙文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