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京剧名家午夜街头被三枪毙命1927年秋,发生了一件震惊上海滩京剧界的凶杀案:当红名角、文武老生常春恒,午夜被人枪杀在汕头路!这件扑朔迷离的血案,一直没有侦破,悬案至今,已近90年了。常春恒当时在位于浙江路、大新街(今湖北路)间,面朝南京路的“老天蟾舞台”坐班演出。

  • 标签: 上海滩 老生 1927年 凶杀案 南京路 京剧
  • 简介:上海百乐门大饭店舞厅股票“月明星稀,灯光如练;何处寄足,高楼广寒;非敢做邀游之梦,吾爱此天上人间。”

  • 标签: 股票 上海 大公司 民国 史话 票据
  • 简介:劉正成先生主編《中國書法全集92·篆刻編·先秦璽印》著録的105號印是一紐楚系二合印,現藏上海博物館(見圖一)。孫慰祖先生把印文釋寫爲"州"二字,讀爲"瀘州",認爲是一枚地名官印①。施謝捷先生同意此説②。我們也認爲該印是一紐官印,但認爲印文不是二字,而只有一个字,应释为"虑"。

  • 标签: 印文 劉正成 孫慰祖 二字 吴振武 周禮
  • 简介:我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工作,除了参加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外,还参加上海中学历史新教材的审读。1998年起,上海开始实行第二期课程改革,上海市教委制定了历史课程改革行动纲领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本)。2001年底,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苏智良教授承担历史课程二期课改任务,他和系内有关教师组成编写组,根据《课程标准》开始编写新课本。全市各中学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部试用二期课改的新教材。

  • 标签: 历史课程 二期课改 历史教材 中学历史教学 上海市教委 高考命题
  • 简介:图书馆、书店与书摊是民国上海知识群体从事图书阅读与消费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图书馆不仅承担阅读功能,还兼具社会交往等功能。福州路、北四川路等城市新兴地带以售卖新式出版物为主的书店与城隍庙地带以售卖线装书、古籍为主的书铺和书摊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新旧之隔与等级之分,它们面向的顾客群体也有所不同。当书籍的阅读与消费跨越知识群体与非知识群体的边界时,知识群体通过对旧书、旧书铺与书摊的歌颂,建构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使自身与普通市民群体相区隔。在上海知识群体的书籍消费活动中,以书会友与在商言商的两种交易方式既体现出近代上海图书出版市场古风犹存的一面,也反映了近代上海图书市场开始以市民为主要消费对象,传统'回头客'比例降低的一面。知识分子个体所处阶层位置的差异不仅塑造了知识群体内部截然不同的书籍消费习惯,也开启了现代中国精英知识群体与边缘知识群体渐行渐远之端。

  • 标签: 公共空间 知识群体 场域 精神生活
  • 简介:1946年4月28日,上海市举行参议员选举以组建上海市参议会。选举基本上是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投票、开票,尤其是公开计票和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充分体现了选举的法制化和选举程序的规范化;但是,选举管理上的疏漏造成了选民人数失实、选举资格不符、选票流失严重等问题,尤其是在选举过程中出现了贿买、明抢、私藏选票等违规行为,以及"党控"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距离民主政治的理想,还有很遥远的一程。

  • 标签: 上海市参议会 参议员选举 政治制度 选举制度
  • 简介:旅人最不愿在陌生地方看相似的风景,我们收拾行李走出家门就是渴望去体验不同的风俗文化。但如果在一座陌生城市醒来,望着酒店天花板却有瞬间不知身处何处的失神,那无疑是令人郁闷的。为此外滩英迪格酒店可是下足了功夫,耳目一新的邻间文化、创新鲜活的艺术设计和富于灵感的热情服务让客人一睁眼就感受到浓浓的当地特色。也正因如此,每一间英迪格酒店都独具特色,深得艺术界人士的青睐。

  • 标签: 上海外滩 酒店 时空 梦幻 享受 风俗文化
  • 简介:上海“小三线”在皖南后方基地兴建了不少军工企业,东至化工区是其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东至位于皖南的最西面,相对来说距离上海最远,加上化工原料和产品的特殊性,生产运输、物质生活都更加困难,但成绩不容抹杀,特别是其产品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是共和国史书里值得记录的一笔。东至化工区建成稍晚,三线建设衰落后即移交给地方政府,存在时间较短。在此过程中,“小三线”企业与当地社会产生了一定互动关系,并对城镇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在东至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 标签: 上海“小三线” 皖南 东至化工区 时代影响
  • 简介:2016年9月9日,第三届PHOTOFAIRSShanghai影像上海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登陆。PHOTOFAIRS自登陆上海以来,对推动影像在亚太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此次博览会呈现“核心”、“连接”、“平台”三个重点板块,相较国内众多的摄影大展,影像上海博览会则更多关注于摄影师个体、画廊、收藏家之间的投入与合作。

  • 标签: 上海展览中心 博览会 影像 国际化 亚太地区 摄影师
  • 简介:2015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秋季论坛暨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2015》发布会日前在上海举行。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主持完成的2015中国大都市发展指数报告、2015中国大都市新城新区发展报告、2015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5全球城市科学研究水平发展指数报告等在会上发布。论坛围绕中国大都市发展现状与趋势研判、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十三五"规划与"一带一路"研究、世界城市群与京津冀发展战略研讨等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 标签: 都市化进程报告 大都市发展指数 新城新区发展报告 智慧城市 海绵城市 智慧政务
  • 简介:第二轮志书断限正处于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时期,风俗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需要全面、系统、科学记述。认为风俗类的篇目"定名风俗或风俗志比较妥当"。主张注意记述的全面性,门类设置齐全,涵盖风俗各方面;在章节后设附录,补充正文不足。注意记述新出现的风俗和传统风俗形式中新增加的内容,体现风俗时代特点。注意记述本地风俗和外地的不同之处,记述本地区内的特异风俗,体现风俗地方特色。注意记述风俗事象的模式性、生动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续志 风俗 编纂 创新
  • 简介: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自然博物馆等非正式教育场所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认知教育的重要阵地,具有资源和教育人员的优势。2015年4月建成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新馆展出的各类生物标本超过1万件,库藏标本28万余件。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利用展出的标本、实物开发了近100个教育课件,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各类人群,使成为生物多样性认知教育的理想场所。文中还以具体课程为例,介绍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在生物多样性认知教育中的探索。

  • 标签: 生物多样性 认知教育 自然博物馆
  • 简介:终身学习不仅是国家提倡的教育理念,更是博物馆资源应用的重要价值体现,它应该覆盖全年龄层,而非仅限于青少年。然而,结合当下政府要求、市场需求及观众结构,博物馆已然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的第三个教育阵地,承担起不可替代的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社会效益最扎实、最直接的体现。打造亲子品牌,需要对目标人群进行全面透彻的需求分析,通过丰富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优化亲子人群的活动内容和互动体验,可以提升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带动一定的经济效益,

  • 标签: 观众结构 人群特征 心理预期 展陈应用 服务提升
  • 简介:2012年上海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南京大学发掘区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墓葬10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玉器和石器。根据墓葬开口层位、随葬品组合、典型陶器演变序列判断,10座墓葬年代存在早晚差异,其中早期墓葬3座,中期1座,晚期4座,另有2座因被晚期水沟打破不见随葬品而未能断代。墓葬均位于高土台上,反映了良渚先民择高处而葬。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良渚文化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

  • 标签: 广富林遗址 良渚文化 墓葬
  • 简介:旅游客源市场具有月度和季节波动特征,且对地区旅游业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以上海2004—2015年(香港、澳门、台湾及国外)入境游客月度数据为分析依据,基于X-12-ARIMA模型对上海入境旅游市场的季节因素、不规则因素及趋势循环因素给予分解与研究,并运用HP滤波法分析了上海4类入境旅游市场的波动周期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上海入境客源市场均受干湿、冷热等季节因素影响,且影响大小依次为澳门〉香港〉外国〉台湾;(2)各类型旅沪市场的季节形态存在差异,外国市场呈“两峰两谷”的变化形态,港、台市场则呈“三峰三谷”的季节特征,而澳门市场峰谷较多,呈“四峰四谷”的波动态势。(3)上海入境市场受不规则因素大小影响依次为澳门〉香港〉台湾〉外国,且对2003年“非典”、2008~2009年金融危机、2010年“世博”等不规则事件表现具有差异。(4)港、澳、台与外国旅沪市场在2004~2015年均可分为12个月度小周期,且4类入境市场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旅游产品体系、危机管理体制、客源市场营销等维度提出缓解上海入境旅游季节性矛盾,增强偶发性事件应对能力的相关策略。

  • 标签: 旅游季节性 入境旅游 X-12-ARIMA HP滤波 上海
  • 简介: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今后这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仍将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入选各级非遗名录的一类传统文化遗产,庙会的保护与研究还留存一些问题以及一定的研究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性文化空间,庙会的保护和传承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重构都应从非遗保护整体性原则出发。

  • 标签: 当代语境 庙会文化空间 保护与重构 整体性
  • 简介:1956年工资改革奠定了计划经济时期工资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希望通过建立等级工资制、扩大级差、推广计件工资和建立奖励制度等方式,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笔者以上海市档案馆藏相关档案资料为依据,对全行业合营前后上海纺织业新合营企业工人的工资变动情况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1956年的这次工资改革在增资指标不断降低、保证工资水平不出现大的波动的情况下,很难达到贯彻所谓"按劳取酬"的工资原则、建立合理等级工资制度、促进劳动生产率发展的目的。而在全行业合营前后积累的如工资制度混乱、冻结工资、取消变相工资等问题,更加剧了这次工资改革的负担,最终导致这次工资改革只能是一次十分不彻底的调整性改革,不仅没能建立稳固的工资体系,甚至加剧了工资工作的随意性。此后企业职工工资制度不断受到政治、文化等非生产因素影响,逐渐走向"平均主义",成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非制度"化的集中表现。

  • 标签: 上海 1956年工资改革 纺织业 新合营企业 平均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