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一岁鸿寿生于浙江钱塘。原名鸿绪,字仲遵,又字颂父,后更字子恭。号曼生、曼公、曼龚、恭寿、老曼、胥溪渔隐、种榆仙史、夹谷亭长,有夹谷亭。石经楼、桑连理馆、种榆仙馆、解春馆、阿曼陀室、翼盒等斋号。居城西南。

  • 标签: 陈鸿寿 浙江钱塘人 生平简介 家庭成员介绍 生平事迹年表
  • 简介:,(1925--2009)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河南西平人。1946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组,师从亨德米特的中国弟子谭小鳞、德籍教授马尔库斯学习复调、作曲等理论。1951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曾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获第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 标签: 陈铭志 中国音乐“金钟奖”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家 1951年 终身成就奖
  • 简介: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虽说当时的巨大悲痛如今渐己平息,但每每学术有了心得,或是读书遇到疑难时,又会想起以前向先生切磋求教的种种情景,这才醒悟到果戈里在《狄康卡近乡夜话》里所说的那句话:“留下来的人可真是寂寞啊!”

  • 标签: 陈铭志 《狄康卡近乡夜话》 果戈里
  • 简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赋于音乐作品以民族意韵和时代特征,历来是我国作曲家,特别是运用玟音乐持地所孜孜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对《钢琴小品八道》的创作技法及艺术风格的分析与研究认为,这是一部充分体现该艺术理念的典范之作,探寻其成功的经验主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的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陈铭志 钢琴音乐作品 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
  • 简介:战争年代钢琴相伴风雨人生1932年,郭鸿在日本出生。作为郭沫若先生与其夫人安娜的小儿子,因为母亲钟情文艺,和家里所有的孩子一样,他从小就学习音乐。两个哥哥学习小提琴,姐姐学钢琴,而他也从5岁开始学习钢琴,师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著名钢琴教授田村宏。

  • 标签: 钢琴家 日本东京 战争年代 郭沫若 学习 小提琴
  • 简介:2005年6月黄河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军旅音乐家昂先生的《抗战音乐史》,这是迄今见到的抗战音乐史研究的集大成者,老以古稀之龄写出这样一部积多年之功而成就的大作,

  • 标签: 音乐史研究 抗战 陈志 出版发行 集大成者 音乐家
  • 简介:志在40多年的古典吉他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深刻而丰富的艺术体验,以广博的学识把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溶为一体,巧妙地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总结出以“辨证施教”为主导思想的教学体系。其中,“望,闻,问,切”四字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环境教学法是其精髓,而极富特色的小组课教学则是贯彻其教学理念的最主要载体与手段。

  • 标签: 陈志 古典吉他 辩证施教 教学艺术
  • 简介:简约的外在之"形"与隐匿的内在之"意",交相"辉映"出温和的"诗"味和冷峻的"思"性.这样的审美指归隐隐约约地标示出了勉雕塑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

  • 标签: 勉雕塑 思陈志 艺术管窥
  • 简介:“宋人尚意”,宋代书家以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以及米芾为代表,提出了一系列的创作主旨。注重书法的主体精神,体现书家的情感、气质与学识,使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结合得更加紧密。

  • 标签: 尚意 陈鸿寿 书风 创作主旨 主体精神 精神世界
  • 简介:  几天前,我观看了光的最新个展(,不可否认,展览的确给每一位观者以视觉和心灵上的震撼,然而,我却无法人云亦云大唱赞歌.  ……

  • 标签: 光动物 动物政治学 蚂蚁评
  • 简介:洪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翻译家与作曲家.曾用名:肇尧、白石、作猷.1907年2月10日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一个旧官僚的家庭.童年时在海丰及汕头读小学.后来在广州培正中学读书.二十年代初,一位从法国回来的堂兄启发了他学习音乐与美术的兴趣.1923~1925年,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和音乐.1926~1930年赴欧留学,在“法国国立音乐院南锡(Nancy)分院”师从巴什雷(Bachclct)、艾克(Heck);又在巴黎师从奥勃多菲尔(Obcrdocffcr)等人,学习作曲和小提琴(曾与马思聪同学).

  • 标签: 音乐教育家 马思聪 音乐理论家 陈洪 肖友梅 广东省海丰县
  • 简介:2013年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银奖及中国作品演奏奖获得者。1994年出生于沈阳市。曾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旅美钢琴家韦丹文教授,2014年赴美留学,师从第十一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斯坦尼斯拉夫·伊奥丹尼奇(STANISLAVIOUDENITCH)李金鸿曾先后参加过2011年美国谢尔顿黑德国际青年艺术家钢琴比赛;

  • 标签: 人物介绍 国际钢琴比赛 青年艺术家 中国作品 中国音乐 音乐学院
  • 简介:不久前,翻阅一份书法报刊,见到有位作者愤愤不平地写道:“如今的书家介绍文章千篇一律,被评者大名换成谁都可以。而且,多肉麻捧场之词,不能给读者丝毫的有益之启示。”对此,笔者亦深有同感。故尔,笔者接受介绍葛鸿桢先生一文的任务时颇感为难——如何去做才能不重蹈旧辙呢?

  • 标签: 葛鸿桢 笔者 书家 故尔 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