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以往論及''一詞,皆以杜牧(803-852)《西江懷古》'魏帝縫囊真'爲最早,實則還可大大前推。請看敦煌寫本《啓顔録·嘲誚》(斯00610號1)最後一則文字:有一僧年老疾,恒共諸僧於佛堂中轉經,即患氣短口乾,每須一盃熱酒。若從堂向房溫酒,恐堂中怪遲,即於堂前懸一銅鈴,私共弟子作

  • 标签: 出處 劇詞 最早出
  • 简介:莊士敦,英國人,1874年出身於蘇格蘭愛丁堡,先後在愛丁堡大學和牛津大學莫德琳學院就讀。1898年,他以東方見習生的身份被派往香港英殖民政府,1904年被派往威海衛擔任要職,4年後,在李鴻章次子李經邁的推薦下成爲年僅14歲的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離任回國後,莊士敦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擔任漢學教授,並在1935年把自己16000餘卷藏書全部捐贈給了該校圖書館;由於他在北京的宅院的正廳挂有溥儀親筆題寫的'樂静山齋'

  • 标签: 中國劇 士敦 敦中國
  • 简介:目的累積是種成長的指標,台灣歌仔自二十世紀初出現,流播至今超過一百年,累積了數量相當可觀的目。然而,長久以來,台灣民間歌仔主要採取'做活'(即'幕表')的方式運作其演出,這些目絶大部分未經寫定,只透過演員的表演和流動,在各職業歌仔團間傳递。内臺時期的目在演出當時並未被記録下來,目前已無由得見。所幸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今,歌仔在廟會場演出的'活'目,大多取自内臺目的删修改編;當然也有少部分爲當今藝人新創,這使我們得以探索歌仔'活'目的内涵。本文試圖爲台灣歌仔幕表目遺産整理出一份初步目録。首先説明筆者對於建構此一目目録的理念,材料的獲取和選擇,目録架構的設計和考量等;接着呈現目録内涵。總計筆者'所知'和'所見'的歌仔目,有確實來源依據足供登録者,共753筆。這份目録不僅可以作爲特定目流傳和辨識的起點,對於瞭解歌仔這個種的目内涵、題材偏好等都有一定的幫助。

  • 标签: 歌仔戲 做活戲 幕表戲 即興戲劇 劇目
  • 简介:考察南的體制規律,可從《永樂大典文三種》順流而下一探究竟。通過本比較,可見南的"開場"與"段落"如何逐步演變,至明代不同時期刊刻之本趨向規範的進程。南的"開場",最大演進在開演前寫於招子上的"題目",至宣德本《金釵記》、成化本《白兔記》已被挪後,成爲副末宣念的"下場詩"。此外,受到話本小説"分段結構"的影響,原本"不分段落"的宋元南,至明刊本始見分齣定目、分卷析本,積極意義除了因應實際演出的天數,方便作者、演員、觀衆指稱特定情節,還可使故事情節依次推進,條理脈絡更加清晰,亦即强化了曲的"結構"──"排場"之調度。

  • 标签: 南戲 劇本體制 戲曲排場
  • 简介:《闡道除邪》爲清宫内廷端午節時常搬演之月令承應。本文對其在演出過程中形成的總本、題綱和角本等25種演用本作逐一考述,通過比較各本異同以見其在内廷演出之發展變化,同時根據其中標注的承應人員對該題綱本的使用年代進行判定。

  • 标签: 闡道除邪 混元盒 清宫 端午承應
  • 简介:《薩州漂客聞見録》《南瓢記》等日本漂流筆記,載録船民遇險漂流到中國時所見演出的情景,是研究中國史的難得資料。其中有船民在浙江乍浦港、廣東陸豐縣所見演場所及演出情形,《南瓢記》還保存了乾隆末年演出白蛇傳故事的單,可爲《雷峰塔傳奇》的研究提供參考。

  • 标签: 日本漂流筆記 戲劇資料 薩州漂客聞見録 南瓢記 雷峰塔傳奇
  • 简介:2018年10月12~13日,由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辦的大陸“中華學刊聯盟”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共同探討刊物如何在推進學術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爲激勵從事研究的青年學者,弘揚中華研究,决定設立“中華學刊青年優秀論文”獎,並從2017年度各家刊物所發表論文中評選出9篇論文,作爲“2017年度中華學刊青年優秀論文”。

  • 标签: 青年 中山 刊物
  • 简介:本文以《單刀會》爲例,分析中作爲主要英雄人物的關羽的出場問題,進而討論元雜排場形態的特點,指出在舞臺表現力不足的情况下,雜作家關注的並不是人物的塑造,而是如何將故事推進,元雜結構上的特點即由此而來。

  • 标签: 單刀會 武戲 排場 元雜劇
  • 简介:听齐陶先生说戏是一种文化享受,今年春节过后,我便美美地享受了一番。我坐在齐陶先生家中,客厅里花盛、叶绿,春天分明被齐陶夫妇早早地迎到了家中。齐陶的夫人、著名的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女士,将一套考究的茶具置放于茶案上,并时不时起身给客人的茶盅里添上浅浅的一盅香茶。那天我是带着晋祠文化研究会的会长徐炳林夫妇和影视剧演员宋林喜先生一道去拜

  • 标签: 聽陶 陶說
  • 简介:本文以元雜的校勘爲例,指出由於曲無定本,校勘有不同於詩文校勘的特殊性。論文對元雜的校勘歷史進行了總結,對校勘底本與校本的選擇,以及本校勘整理的史意義也提出了看法。

  • 标签: 古代劇本 校勘 元雜劇
  • 简介: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康熙萬壽雜》是鄭騫先生在1936年以賤價購入的,原無總書名,現書名是鄭先生根據書中内容所定的。該書本身是一個殘卷,據現存十三齣的内容來看,這部雜是專門爲康熙六旬壽誕而創作的。中對康熙一生的豐功偉績作了全面總結,對其文治武功極盡歌頌:康熙平叛的勝利,使周邊屬國臣服,以及康熙尊崇理學,重視選拔人才,重視農耕,减免徭役等,中還對康熙的博學多才和睿智超群予以頌揚。這部雜有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它在每齣的正文之前均有短序,序後則以一小段文字來述明大義。全採用虚實結合的方法,以古喻今來歌頌康熙政績,並借助唐參軍中的插科打諢來調劑場上氣氛。

  • 标签: 康熙萬壽雜劇 萬壽慶典 文治武功
  • 简介:一問霞閣山水情詞古越魏方炿大方甫著晋詞史序人莫不言情,而情之至者,不可以情言也。情有淺有深,有濃有淡,而深於情者,未有不極於淡者也。清遠道人之言情也,謂不待薦枕而成歡,掛冠而爲密,可謂深於言情矣。然曰生者必死,而死者必生,猶未免乎形骸之論也。吾友魏大方,所傳王清君、朱韻子,清則真清,韻則真韻,意不在兒女事,而在鍾情山水之間。至其合也,以性而通也,以魂較清遠所云愈淡而

  • 标签: 劇種 問霞 閣雜劇
  • 简介:中國的俗文學研究,在當代學科體系中,一直處於尴尬的境地。它在'古代文學'與'近代文學'學科中,衹能作爲附庸而存在,而'現代文學'又將它婉拒於門外;欲靠往'民間文學'一科,或以爲該科的主體乃是口頭流傳的文學。於是乎,除曲、小説而外的俗文學,幾無立錐之地。有感於此,我們創立《曲與俗文學研究》,希望能夠爲從事俗文學研究的同道提供一個平臺,以促進研究的進展。同時,希望借此刊物,倡導重視文獻與實證的學風。特别是

  • 标签: 俗文研究 曲俗文
  • 简介:長期以來,人們對宋代南《趙貞女》故事由何而來衆説紛紜。本文嘗試採用民間故事創作的視角,考察《趙貞女》的故事原點、情節模式、情節單元。以趙貞女爲代表的早期南婚變故事,體現了鮮明的民間故事創作风格。它們依託於科舉時代的家庭文化背景,對應了素樸普遍的民衆情感。在具體故事形成過程中,創作者又向廣袤的民間故事傳説取源,選擇有用的情節單元,加以移植與聚合,生成新的故事内容。

  • 标签: 趙貞女 故事形成 故事原點 情節單元 民間創作
  • 简介:由於曲語辭的複雜性,讀者往往出現誤讀。如《牡丹亭·拾畫》中“蒲桃褐”,指葡萄顔色的粗布衣服,“杏子羅”指杏紅色的羅衣,“殘雲涴”指柳夢梅客途遇雨,衾被尚有濕漬,或指柳夢梅夢遺,而非“飄着幾朵殘雲”。又如嘉靖刻本《荔鏡記》題名“五色”一詞,應是指“五色話”,而非“五種脚色”或“五個部分”。

  • 标签: 戲曲語辭 蒲桃褐 杏子羅 殘雲涴 五色
  • 简介:《梨園文獻與優伶演—京崑曲文獻史料考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以下簡稱《考論》),是古典學術與京崑文獻結合的開拓性成果。作者谷曙光,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有着古典文學的良好學術訓練,對曲有着較高的品鑒與分析能力,他曾師從著名學者吴小如教授(1922-2014)。吴小如是首先提出“曲的文獻學”“唱片的版本學”“唱片的校勘學”觀點的重要學者。

  • 标签: 史料 曲文 分析能力 吴小如 出版社
  • 简介:1954年影印出版的《古本曲叢刊初集》匯集了當時公私藏書的精華,對曲文化的研究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是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基礎文獻。本文對《初集》影印所用底本的情况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包括原書的存佚情况、收藏地點、索書號等,又對底本上所見藏書印章做詳細著録,並參考相關文獻以考察原書的遞藏源流。在考察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影印本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對底本來源説明不準確,漏印書名葉及題跋,删除了兩位原藏書者董康和周越然的印章等。

  • 标签: 古本戲曲叢刊 鄭振鐸 董康 周越然
  • 简介:近年來,關於“曲史”的寫作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既有自王國維開始不斷豐富完善的曲“通史”“長編”,又有不斷挖掘、深入考證的曲斷代史,但將“曲史”的寫作與“審美研究”相結合的還不多。

  • 标签: “戲曲史” “審美研究” 新視角
  • 简介:據文獻記載,早在江户時代初期,中國的曲小説就已經東傳到日本。如《水滸傳》於1717年傳入,《西厢記》於1721年傳入,《元曲選》於1762年傳入。傳播到日本的曲本中,既有《琵琶記》《牡丹亭記》等名,也有《雍熙樂府》《笠翁傳奇十種》等曲集,其中《八能奏錦》《摘錦奇音》等曲選集,在國内已經失傳。1中國在日本的演出,則又是另一回事。從江户到明治時期,親眼觀賞

  • 标签: 上演中國 中國劇 劇史料
  • 简介:明末曲家陳情表創作成就頗高,祁彪佳譽之爲“天才豪放”,但他的作品多已散佚,近人曲録均謂其生平事迹不詳。今考陳情表本名陳禘,字聖鑒,又字自嚳,紹興會稽縣人。童生身份。負才不遇,貧病而終。卒年爲崇禎十一年(1638)八月。本文又通過輯佚梳理陳情表的現存遺作,對他的曲、詩詞創作成就做簡單評述。

  • 标签: 陳情表 祁彪佳 遠山堂曲品 遠山堂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