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表演者拿着一个正方形的盒子,把盒子倒下来时,观众才发现这个盒子无底无盖,只是一个方套子罢了。魔术师把它放在托盘上,向空中一招,随手提出七八个与盒子体积差不多大的彩色积木来。可以用这些积木拼成你喜欢的图案。

  • 标签: 取宝盒
  • 简介:书画离不开印章,没有钤章的书画只能是一幅不完整的作品。印章的起源很早,在三千余年前的奴隶制初期就已出现。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由此可见印章的最初功用是在器物上戳压印记,以此证明物品的主人。到了西周玺印侪身于符节一类的行列,有了凭信的作用。秦汉

  • 标签: 巴林石 印章 石材入印 治印 叶蜡石
  • 简介:我在创作中注意把握这样几点:首先选好内容。书写的内容要格调高雅,情深调和才有创作欲望和激情。其次,下笔前要思考用什么风格来创作,考虑到章法和形式。我的隶书创作风格有两种取向:一种是端正、隽逸方向,主要以《礼器碑》为主。《礼器碑》书风细劲而雄陡,端庄而俊逸,尤其是碑阴部分用笔灵活多变,结体活泼自然,线条率性、恣意放松。

  • 标签: 《礼器碑》 创作欲望 创作风格 内容
  • 简介:儿童艺术研究的艺术人类学径,可形成一个不同于文本研究而以行为来切入的儿童艺术研究路径和层次分析模式,进而关注儿童艺术背后的艺术制度、艺术技术、艺术观念等因素。艺术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田野策略"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儿童艺术实际存活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儿童艺术。

  • 标签: 儿童艺术 艺术人类学 艺术行为
  • 简介:习印近三十载,作为少数民族篆刻家,我从小就对民族文字印,即蒙古文、八思巴文印由衷喜爱,并且不断研习、创作至今。近几年对古玺印产生浓厚兴趣,战国纷繁奇妙的文字系统,深深吸引了我,

  • 标签: 篆刻创作 融会贯通 感言 少数民族 民族文字 八思巴文
  • 简介:<正>音乐学这个行当,大概总是冷背的。但我国的这一领域,已由四十余年前的不绝如绪,发展到而今的队伍可观,分支众多,成果累累,虽还是处于初始阶段,但已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即将迎来建系的三十五周年。积数十年教学、研究的经验,对于这一行当的得失,应该有一些体验可说了。

  • 标签: 中央音乐学院 初始阶段 行当 音乐艺术 教学 音乐学家
  • 简介:书法尽管是造型艺术,但其深沉内涵是视觉艺术的韵律化,即所谓的“无声之音”。而这一特征,首先是建立在沟通各审美器官关系的基础上的,即“通感”。并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整体直觉最大层面地沟通人与自然、人与艺术间的本真之联系,最终通过创作,达到身心合一或天人合一的可能性。艺术境界与人生境遇的高度统一,恰恰是中国艺术的生命之本真。

  • 标签: 通感 视觉 听觉 身心合一 书法
  • 简介:”,即“法相”,主要是指京剧(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的“亮相”。大家知道,“亮相”是属于表演时的一个程式动作,是演员在唱念做打的表演过程中,告一段落时,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一个停顿。这一停顿可不简单.要求演员将手、眼、身、步统一协调到一个准确、均衡、美观的动作中去。通过这一塑像式的姿态.能充分显示台上人物的外部精神和内在心理的双重状态。“亮相”做得不准、不稳、不美.就会大大削弱舞台演出效果。

  • 标签: “法” 程式动作 表演过程 演出效果 唱念做打 相对静止
  • 简介:渔樵形象是中国传统思想中隐逸文化的集中反映,成为文人寄情山水和精神净化的象征性符号,是他们人格精神和审美品位的外化。有关渔樵的文人音乐作品透出“隐”和“逸”的思想,具有儒道兼济的哲学基础。

  • 标签: 渔樵 文人音乐 象征意义 隐逸
  • 简介:是书法技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淡、枯、润的不同变化,表现出书法的艺术效果。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

  • 标签:
  • 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是怎样变成三笔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 标签: 三笔隶 笔篆法 篆法三笔
  • 简介:有人问我:“艺术以什么最难?”答曰:“书法最难。”何以故?难在点画黑白直达天人宇宙,难在矻矻以求几十年竟茫然不获。当今书坛,聪明者多矣!依赖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一些不容易见到的珍贵遗迹已变得垂手可得。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历史

  • 标签: 自然 读书
  • 简介:篇杨启舆艺海无边,才智有限,学画当博通画理,作画须明了总纲。《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宗其义,可师古而不泥古,师造化而高于造化,故云:“江山如画,江山不如画。”画贵立意: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广罗素材,又有所取舍。素材为客观,取舍可由人。意...

  • 标签: 外师造化 一阴一阳之谓道 杨启舆 画理 艺海 迁想妙得
  • 简介:曲,始于隋,兴于唐,定型于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燕乐中有其独特风格的歌舞体裁形式.现在古代音乐史著作中,多以大曲代曲,抹杀了曲的特性.曲名,隋唐已有之,大曲一名,唐以前的文献资料中却从未出现过.视曲为大曲,显然是后人所为.如今曲亦未消亡,仍存活于西安鼓乐的坐乐演奏形式之中.

  • 标签: 法曲 大曲 坐乐
  • 简介:<正>社会生活和七弦琴音乐的关系,在前面的论述(注)中我们已获得一般了解,但在七弦琴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活动中,生活体验究竟居于什么地位,具体产生什么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古代文献,和这些方面有关的记录虽不多,有些资料却是非常珍贵的,

  • 标签: 音乐创作 音乐实践 思想感情 欣赏活动 音乐理论 音乐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