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这种深层文化精神在孔子看来,是孔子所理解到的传统深层文化精神的核心,孔子所理解到的深层文化精神的核心的

  • 标签: 孔子文化 承传意识 文化生存
  • 简介: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纪录片同中国大地上的所有事物一样开创了一片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电视台的商业化改革以及纪录片本身的制作模式化,繁荣景象变成行业萧条,收视率低下的纪录片越来越少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正是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四顾茫然的时刻,DV出现了。而在经过了短短几年后的今天,每当我们谈起DV,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纪录片——因为DV与纪录片血肉相连,面对现状,我们在此试图将纪录片放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从DV纪录片的角度谈一谈纪录片与DV的结合可能给纪录片推广带来的新契机,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中国纪录片新活力之纪录片的DV化生

  • 标签: DV纪录片 传统纪录片 纪录片新时代DV化生存
  • 简介:纵览电影100年的时光流影,100年的神奇变幻,科学技术就像给电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在人类的艺术舞台上,她不断地变换着她的姿势,100年来,没有止境。从人类从未经历过的远古时代,到人类从未目睹的虚拟梦幻,科技使电影成为一种真正的想象艺术。电影为此也经历着一个个不断脱胎换骨。

  • 标签: 中国电影 艺术 舞台 经历 想象 姿势
  • 简介:<正>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于1964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现任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91年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到2001年频频获奖的《玉米》,再到2005年的长篇新作《平原》,毕飞宇的小说创作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个年头,毕飞宇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不少奖项,例如: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

  • 标签: 毕飞宇 浮世绘 中国当代文学史 意象化 茅盾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虽然只是短短的10年之差,但审美活动却发生了重大变异。80年代审美活动主要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场域,在艺术作品中,人们用心灵去体验高尚的灵魂,在体验中升华自己的精神。艺术家们关注人民、国家的命运,其作品中“讲述关于一个人和个人经验的故事时,最终包含了对整个集体本身经验的艰难叙述”。而在90年代的审美活动中,审美阈限已经突破传统的艺术范畴,走向更为广阔的日常生活,精美的日用品、广告、时装等都成为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中,更多的不再是灵魂的提升,而是感官的直接接受,是对于世俗生活的关注,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世俗化的取向。一、生活与审美的同一化:变异中的审美新风格20世纪80年代,审美活动高于日常活动,具有神圣性、神秘性。而90年代,审美活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艺术领域,逐渐地与日常生活同步化、同一化,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日常用品的审美化。80年代审美活动多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强调审美活动的无功利性。作为审美对象,艺术是一种高高地悬浮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它在理想的意义上为人类枯涩的生活增添亮色,为人的精神超越提供通途。马尔库塞曾说:“艺术和艺术人物的纯洁人性所表现出的统一体是非实在...

  • 标签: 世俗化生存 关注世俗化 审美新
  • 简介:探讨民艺发展用“演化”一词,意在用进化论观点探讨民艺的发展问题,由于这一观点是从生物学进化论引申而来,故该文借用生物进化论的关键词,从进化、学习、遗传和选择等方面讨论民艺演进与文化生的关系。

  • 标签: 文化生态 演化 生物进化论 生物学 关键词
  • 简介:化生环境由潜在和显在两部分构成,潜在部分构成文化生系统的基石.显在部分是文化生系统的主体,新诗的孕育、萌芽与生长均受制于二者所构成的复杂的文化生系统。新诗随着病态的文化生而生,又参与了病态文化生的修复与重建,然而其修复与重建又是以反传统为前提的,这种破除民族传统以修复、重建新的生态的特点,使新诗只能在一种矛盾中发生发展。新诗与文化生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新诗独特的发生机制,百年新诗的得失与之有着复杂而深层的关系。

  • 标签: 文化生态系统 反传统 西方文化 矛盾关系 发生机制
  • 简介:郭沫若的红色文论是指郭沫若1920年代后半期发生政治转向以后,直至晚年所撰写的全部文论。长达半个世纪的文论写作以政治理性为内核,整体上带有浓厚的文艺工具论色彩。郭沫若该时期的文论对文艺与政治的互动性、二重性关系做出了深入探讨,他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诗论、剧论、"现实主义"论与"民族形式"论,就是这种二重性结出的理论硕果。其诗学转型呈现出既受制于意识形态,又与它保持一定距离的独特面貌,在调和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与文艺审美规律尖锐矛盾,促进良好的文化生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郭沫若 文论 意识形态 生态意蕴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4
  • 简介:传统民艺的文化生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又发展了旅游产业,文化生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

  • 标签: 保护旅游 文化生态 旅游资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2
  • 简介:传统民艺的文化生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保护了民族文化又发展了旅游产业,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将是开发旅游资源资产等经济发展的基础

  • 标签: 保护旅游 文化生态 旅游资产
  • 简介: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介入给传统文化生带来了巨大冲击。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发生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引发了对于作为民族品质和基因认同标志的传统工艺文化保护和恢复的呼声。19世纪中后期.罗斯金、莫里斯、阿什比等人的思想和手工艺实践.都旨在通过复兴被工业化取代的传统手工技艺,重塑人们的信仰和道德品质。

  • 标签: 传统工艺 文化生态 19世纪中后期 民族主义运动 19世纪初 工业革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中国哲学看待天地宇宙以及万物的基本范式就是,  追求和谐是中国哲学中包括《周易》哲学、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中国哲学文化生模式在基本世界图式、基本理论特质方面与现代西方以强调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为基本特征的世界图式、以通过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而求得人类社会不断

  • 标签: 中国哲学 哲学文化 文化生态
  • 简介:【“五经”,汉代的大众读物】“五经”,是汉代的大众读物。“五经”成为汉代的普及读本,与“四书”是明清两朝的普及读本一个原理,因为科举和仕途的需要。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

  • 标签: 汉代 文化生态 考述 告诫 “五经” 大众读物
  • 简介:新世纪初年,文艺学界进行了一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问题的提出源于费瑟斯通那本《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theaestheticizationofeverydaylife这个观念并且对这个观念的意义作了多重解释。”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第一种解释是指反经典艺术的亚文化的产生及其影响,比如当一只瓷溺斗或朽木片被当作艺术品摆进画廊时,“审美”就不再如经典美学和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文化生态学 美学 后现代主义 消费文化 费瑟斯通
  • 简介:网络文学是网络技术与后现代消费文化合力而形成的新型文学样式,它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以超文本链接、多媒体技术等为手段。自网络文学诞生之后,人们对网络文学价值争论不休,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互诋毁与排斥,许多文化精英对网络文学不屑一顾,但这些并没有阻挡网络文学前进的"脚步"。生态学家戴维·埃伦费尔德说过:"保持自然的全部多样性吧,

  • 标签: 网络技术 文学价值 文化生态 网络文学 视阈 超文本链接
  • 简介:21世纪被称为“生态诗学”的世纪,“生态美学”、“生态文学”、“生态文化”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世界著名的俄罗斯当代历史学家、文化学家、文学家、政论家德·谢·利哈乔夫的文化生思想引起众多学者的极大兴趣。利哈乔夫从生态学的角度阐释了文化、生态、自然的统一关系。他的文化生思想对俄罗斯国威的重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意识的觅求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标签: 文化生态 自然生态 文化记忆 民族文化
  • 简介:西府地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西部地区,是人们对关中平原宝鸡地区的特指。西府戏曲文化生区是宝鸡本土文化内部与本土戏曲剧种文化以及外来戏曲剧种文化的交融、互动和整合的产物。西府戏曲文化生经历了兴起、繁盛和衰微三个发展阶段。独特与稳定的地理自然与人文环境对西府文化生具有一定维稳与保存的作用,但乡村的城镇化与工业信息化的人文环境加速了西府戏曲文化生的演变。

  • 标签: 西府地区 戏曲剧种 文化生态 宝鸡
  • 简介:化生不仅是指人类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同时还理所当然地指向生命之圈中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把人类不同的文化因子或文化种群看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从而使得人类文化历久不衰,保持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性统一与平衡。因此,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上来理解和把握文化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 标签: 文化生态圈 巴渝文化 重庆 相互作用 人类文化 多样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