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文学家之一,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写过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1954年更是凭借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往对于海明威作品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他的几部广获赞誉的中、长篇小说《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上。而笔者却认为相比之下,海明威众多短篇小说更能体现他简洁、平铺直叙的文体和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为主要特点的写作,使他

  • 标签: 写作风格 浅议海明威 海明威短篇小说
  • 简介:摘要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以他独特的诗歌创作风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诗人。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意象主义的诗歌。他的诗歌以美国为基础,关注普通人和寻常风景。其次,他力求创新语言,并在他的诗歌中使用绘画技巧。本文试图从意象主义,本土主义上来谈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写作

  • 标签: 威廉· 卡洛斯· 威廉斯 意象主义 本土主义 色彩
  • 简介:在20世纪初的美国文坛上,西奥多·德莱塞这位深受达尔文、赫胥黎以及斯宾塞等理论观点影响的作家,以其丰富的社会学识、强烈的创作热情以及敢于直面并向世人揭露现实丑恶面的勇敢精神,赢得了众多读者的敬重。1900年,德莱塞的处女作《嘉莉妹妹》出版后

  • 标签: 德莱塞 嘉莉妹妹 自然主义文学 写作风格 自然主义道德 斯宾塞
  • 简介:郭敬明的文学创作大多围绕爱情、青春、忧伤等主题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的生活特性与思想特征。研究郭敬明文学作品的写作和技巧,对于探究80后作家,甚至80后群体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其语言风格,即辞藻华丽多样,语法结构富有张力,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其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和消费特征。

  • 标签: 郭敬明 写作风格 技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03
  • 简介:《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事实,叙述风格简洁自然,评《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写作和手法

  • 标签: 中海明威 写作风格 海明威写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正>对于自认为受“西方文学影响”的巴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影响无疑居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巴金曾经说过:“现在文科学生都知道说但丁、莎士此亚、歌德等等如何伟大,然而对于这几位文豪,我却溲有好成,过去的文人我比较喜欢的倒是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左拉。”几十年后,巴金再次谈到国外作家的影响时,第一个名字又是屠格涅夫。

  • 标签: 巴金小说 创作风格 浪漫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 作品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了多丽丝·莱辛的作品的写作.(屋顶丽人>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反映了"愤怒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莱辛又赋予它试验主义色彩,融入了心理描写,展示主人公的"精神顿悟"的心路历程.

  • 标签: 愤恕文学 现实主义 试验主义 精神顿悟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16
  • 简介:蒂利·奥尔森采用意识流的方法来展开故事,IStandHereIroning是蒂利·奥尔森所创作的最为出色的短篇故事,蒂利·奥尔森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

  • 标签: 创作风格 奥尔森独特 独特创作
  • 简介:斯特恩的作品是部颇有争议的作品.本文从小说情节的处理,人物的塑造,叙述的模式及写作手法方面入手分析了作者试图通过凌乱无序的情节叙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纷乱无序,并渴望让读者摆脱故事情节来获取阅读乐趣的创作尝试.对小说艺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对小说的观念进行了拓展与更新,丰富和补充了18世纪刚刚兴起的小说文学式样.

  • 标签: 小说情节 人物内心 叙述 小说艺术 创作风格 文学
  • 简介:我们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时,不仅仅是散文艺术本身,而往往会被其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所感动,他用自己的甘苦和辛酸留给我们的是美,是真诚,是感动。他的散文艺术也像他的人生态度一样朴素,一样真挚,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和回味。他的散文就其整体而言是平淡的,但又能做到于平淡中见纤,纤中见平淡的神奇效果。

  • 标签: 温和 平淡 纤秾 神奇
  • 简介:《屋顶上的沙婉》讲述了主人公"我"救了一只被枪击致伤的大雁,并对大雁悉心关爱,同时大雁也安慰了"我"最初苦闷的心,为了不让大雁逃走,"我"自私地对大雁一再进行束缚,最后,大雁仍然在一个秋夜离开了,剩下"我"回到最初的孤独。

  • 标签: 井伏鳟二 孤独感 创作风格 艺术派 文学创作 社会背景
  • 简介:通过对海明威创作风与中国传统画论简约论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以“简明”与“含蓄”为审美价值取向,和中国传统画论以“简”与“淡”为审美价值取向,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明威的文学作品和中国的传统的绘画艺术及其联系是不无启迪的。

  • 标签: 海明威 创作风格 中国传统画论 比较
  • 简介:长久以来,我围的现代文学创作被理所当然地视之为中华民族精神探索历程的鲜活展示.它承载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沧桑,肩负着救固救民的重任:它就是中华民族前行的灯塔,引导着人民走向美好的生活.在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凝视过去、展望未米的时代英雄,听到的是一声声或兴奋或焦灼的热切呼唤,无论谁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受到其中那震撼心脾的宏阔与深邃.

  • 标签: 创作风格 化创作 平民化风俗
  • 简介:20世纪70年代开始,尤里·邦达列夫每隔五年发表一篇长篇小说,分别是1975年的《岸》、1980年的《选择》、1985年的《人生舞台》,创作题材由战争逐步转向了对社会哲理的探讨,这三部作品因此被评论界誉为探索、人生、世界的哲理"三部曲"。本文从"三部曲"出发,考察邦达列夫的创作风和思想。

  • 标签: 邦达列夫 “三部曲” 战争
  • 简介: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回顾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每一步都离不开创新。音乐也是一样.从西方音乐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创新变革无处不在,它一直是西方音乐发展的巨大动力。但是到了20世纪,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音乐的出现,创新变为不单单是继承发展.更多的是推翻传统,颠覆性的革新。那么,创新的问题也随即出现,我们不禁要思考:音乐本身的意义是什么?音乐创新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就从20世纪初的两个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勋伯格和格什温的音乐创作谈起。

  • 标签: 音乐创新 勋伯格 格什温 创作风格 人类社会发展 西方音乐
  • 简介:语域是我们对贝克特文学风格进行文体学研究的一个有力的工具。“中年危机”之后贝克特实现了彻底的风格转向,试图以双语独白的形式追求“无风格写作,不遗余力地表现内心景观。语域分析表明,贝克特堪称试图“无语域”地写作的典范,而这一风格转变源于他对自己所使用媒介的态度的根本变化。凭借语域这个工具,我们可以阐释“三部曲”中的不安感、分离感和“失败”感以及关于意义和“混乱”的问题。

  • 标签: 萨缪尔·贝克特 语域 文体/风格 无风格 双语性 独白
  • 简介:1975年春天,高中毕业的我来到农村插队。隔壁大队知青组的合肥女知青徐,人长得胖胖的,脸上还有些雀斑,不算太漂亮,可她胸前那鼓鼓的乳房则散发着诱人的青春气息。我和她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由于经常一起开批判会,接触较多,相处得很不错。后来我悄悄喜欢上了她,从言谈举止中,感觉她也喜欢我。

  • 标签: 作风问题 高中毕业 言谈举止 知青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使其社会关系、自然生态等一系列领域均发生了深刻的分化。工业文明在不断制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对人性、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摧残。导致20世纪英国社会分崩离析,人际关系比以往空虚混乱,情感与精神生活遭受前所未有的考验。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D.

  • 标签: 儿子情人 创作风格 劳伦斯儿子
  • 简介:近几年来,在日本流行的"村上热"和在中国流行的"莫言热"不论从视觉还是从创作风上都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撞击着读者的心灵。两位同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得主,在作品创作方面却大相径庭。以往的研究中,都是单方面的评述村上的作品或评述莫言的作品,对于二者作品对比的研究在国内还比较缺乏比较零散,本文从两位作者的作品特征方面做对比研究。

  • 标签: 村上春树作品 莫言作品 创作风格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