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0年的确不一般。倘搬借时下流行的“注意力经济学”观点,则2000年可称近十余年以来文坛最吸引公众眼球的一年——其实,用老百姓的话说,也就是最能“出事”的一年。是年,本来已滑至“边缘”的文学,重新出现诸多聚焦点,在社会上的风头抢过影视界和歌坛,个中缘由发人深思。年终在即,正好清点一番,撮要而述,姑名之日“便览”。

  • 标签: 2000年 中国 文学 题材 评奖活动
  • 简介:"自由中国"的建立,靠官方出资的"中国艺协会"等文艺社团主控,另靠清除左翼文学、培养自己的文艺新军和在报刊中安插"忠贞之士"掌权等一系列铁腕措施奏效。1991年当局正式宣布"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作废,这使高扬反共文学的"自由中国"的存在失去了根基。两岸文学汇流,尤其是大陆作家的作品在台湾大举登陆,又使"自由中国"腹背受敌,加速终结"自由中国"统治的合法性,促使国民党主控的文艺路线加速解体。这一点,其实是整个台湾文学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可靠标志。

  • 标签: 自由中国文坛 战斗文艺 台湾文学 解严.
  • 简介:与高雅文学显得平淡无奇相对照的是,近年美国文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几个热点,颇为引人瞩目。少数民族作家异军堀起。其巾最突出的要数黑人女作家和华裔女作家。例如黑人女作家沃克的《紫色》和莫里森的《宝贝》(也译《心肝》),曾先后荣获普利策

  • 标签: 黑人女作家 华裔女作家 莫里森 《紫色》 少数民族作家 惊险小说
  • 简介:摘要文言知识在语文教学领域较为特殊,它语意精炼深奥又距现代生活久远,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文章试图在文言词语(实词)翻译这一知识点上从联想——串义成句、成语揣测、举一反三、结构分析等方法入手,以期能够更好地解读文言文。

  • 标签: 文言文 实词 联想
  • 简介:<正>全新改版的《中国萃》《中国诗萃》始终以"弘扬民族文化,集结优秀作品"为宗旨,现经认真筹备,即日起面向海内外华文作家,诗人隆重征稿。来稿小说、散文、评论10000字左右,新诗、散文诗不低于20首,古体诗、词不低于60首,附个人创作简历、一张2寸照片及固定地址(电话)。大16开本1000余页码,硬精装,每位入选者至少占5个页码,颁发入典证书,有2册助销义务;落选稿由专家提出修改意见退还作者本人。

  • 标签: 文萃 文学系统 选稿 华文作家 书系 助销
  • 简介:过去3年来美国文上的事件虽不少,如海明威最后一部作品(《伊甸园》)的出版以及已畅销50年的小说《飘》将有续集问世,书尚未写好版权已被高价买去,但真正具有特色而且值得称为大事的,管见以为只有下列三件:第一件是1988年普利策小说奖引起的风波。这一事件显示了文学奖本身的缺点。任何颁给当代人士的文学奖多少免不了主观的色彩和人为的因素,使它不一定准确。得奖的作品虽可一时畅销或被编入诗文选集中,如

  • 标签: 《飘》 马拉默德 普利策 莫瑞森 桂冠诗人 贝娄
  • 简介:《万松浦记:张炜散文随笔年编》辑录了著名作家张炜自1982年至2012年,30年间创作的散文和随笔,共计20本,每本30万宇左右,约五百余万言,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这其中既有写在青春时段的瞬间感受、也有历经斑驳后的记忆和领悟。这些系列的短章编年,

  • 标签: 散文随笔 张炜 中国文坛 精神 沉静 著名作家
  • 简介:<正>2007年3月31日,以全新姿态重现文坛的《芳草》文学杂志,邀请国内四十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编辑相聚武汉,在百余位现场嘉宾见证下,第一届汉语文学"女评委"大奖在武汉黄鹤楼评选出结果:谢冕的《我的学术叙录》和阿来的《空山》(第三卷)分享十万元大奖;张炯的《我的文学生涯》获最佳审美奖;叶舟的《花儿:青铜枝下的歌谣》获最佳

  • 标签: 文学生涯 阿来 文学编辑 张炯 现场嘉宾 文学杂志
  • 简介:<正>那天晚上,我们在筑地的餐馆“福芳”的单间雅座里喝着啤酒,等待着鸥外奖和久米奖的公布。“差不多该有结果了吧!”A报社的佐竹以神经质的目光瞥了一眼手表站起身来,他走到檐下,盯着雨雾弥漫的庭院,不过是三、四坪竹丛和灯笼点缀的小院。不仅佐竹,集聚在这里的报社、周刊杂志社的记者近二十人,都为比预定的公布时间拖了一个小时而坐立不安。公布越迟,交地方报的消息报导就越来不及。“我想最后还是集中在岩井均的《新人》别所

  • 标签: 芙蓉 文坛 作品 女作家 小说家 女学生
  • 简介:“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这是郁达夫于1931年春末写的一首诗,读来脍炙人口。“不是樽前爱惜身”,是说他不敢喝酒了,不敢喝酒并非爱惜身体,而是“佯狂难免假成真”。

  • 标签: 文坛 1931年 郁达夫 喝酒 佯狂 美人
  • 简介:文坛过眼黄毓璜“名”术如果不是如“名教”中那样,弄出许多缚人的条条来,单单一句“必也正名”,原是必要而且很为重要的。试想,设若世上没了名字、名物、名堂、名义等等,天下人、天下事怕就会混沌成一片,不好记、不好认、不好说也不好办。所以,无论是人是物还是事...

  • 标签: 浅入深出 刘半农 文坛 文士心理 意识形态话语 人性的张扬
  • 简介:文坛过眼黄毓璜先锋的命运在一个需要包装而热衷于包装、需要更新而热衷干更新的时代,大概最足以暴露捉襟见肘的“富丽堂皇”和附庸风雅的“洋色古香”。这自然是一种感觉,一种偶尔的陪同太太逛逛商店以及偶尔陪同“文学”去一些厅馆“活动”时通常会产生的感觉:前厅前...

  • 标签: 文学观 先锋性质 社会位置 作家 福斯特 文坛
  • 简介:<正>近两年,有些刊物的发行量每况愈下,为挽颓势,编辑部费尽心机.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连篇累牍地发了各种"专辑""专号",有的从各地请来青年作者举办"笔会",有的则千方百计向老作家拉稿,求助于名家。然而,刊物一出,读者往往乘兴而翻,败

  • 标签: 文坛 小卒 无名 原稿 青年作者 专号
  • 简介:<正>这篇文章的任务,是从标题所示的角度,探寻鲁迅的文化价值观。1鲁迅一生都在批评中国人。从表象上看,这种批评同轻视知识和知识者的反智主义有着某种相似性,所以,他的意见常常被反智主义的思维结构所同化。这种情况在“文革”中达到泛滥的程度。

  • 标签: 中国文人 鲁迅 思维结构 相似性 知识者 价值观
  • 简介:日前,学者张未民在《文艺争鸣》发表文章,讨论"中国学"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文章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学卷》(1986)中,列有周扬和

  • 标签: 中国文学 何谓中国
  • 简介: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在这个新的世纪里,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化必将在一个新的世纪里焕发出她应有的光辉。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21世纪中国化将照耀全世界。”同样在巴黎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集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

  • 标签: 中国文化 道德伦理 审美意识 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