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二战后,维堡市民的身份由他们对其居住空间的挪用与否定来决定。本文采用俄国形式主义者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创造的术语——双重"陌生化"来分析身份问题。陌生化构成一个表达和保留地方独特性的框架。维堡曾是芬兰的维伊普里,在1940年3月被苏联军队占领,现在成了俄国圣彼得堡的一个部分,本文认为它的同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对相关案例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试图同化一个新地区的同时又否定和重释他们的过去。这个地区(包括景观、建筑、地形、文化标志)在同化居民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建构自我身份的基本语境。本文通过细读两个以下葬为核心主题的自我叙述来说明这一假设。只有当主体以自反性克服他们对过去的否认,恢复主体性,身份叙述才能够清晰连贯地反映维堡集体记忆的复杂性。

  • 标签: 地方身份 自我叙述 集体记忆 历史记忆 陌生化 自反性
  • 简介: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在导演蒂姆·波顿的奇妙构思下,通过先进的3D技术,为观影者展示了爱丽丝的蜕变成长与自我身份识别的故事。很多评论者从“女权主义”、“女性成长”等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通过爱丽丝在电影中的服饰话语的变化分析其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为现影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方向。

  • 标签: 爱丽丝梦游仙境 服饰话语 自我认同
  • 简介:在加拿大的文学传统中,区域作为社会空间和地理空间的栽体,影响着空间中的人们的身份塑形。本文以艾丽丝·门罗的短篇故事——《机缘》《匆匆》《沉寂》为例,深入剖析在家乡小镇,市郊鲸鱼湾,以及大都市温哥华几个区域间的转换对主人公朱丽叶年少离家、未婚生子,晚年独居这一系列不同阶段的经历带来的影响。同时,通过区域对朱丽叶的影响探究其自我意识逐渐凸显的过程,旨在揭示女性在其心理状态与外在区域环境的融合中完成身份建构的深层内涵。

  • 标签: 门罗 区域转换 身份建构
  • 简介:善用科技学习,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加坡华侨中学自去年起,让中学部的学生订阅《联合早报》多合一综合配套,学生能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掌握最新时事。每个星期三的升旗礼过后,郭晓斌(16岁)和戴楷臻(14岁)就会在课堂上拿出手机,利用30分钟的阅读时间翻阅早报,了解当天的最新新闻,并借此提高语文水平。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