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羡余否定现象反映了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否定标记词在羡余否定格式中不表示否定义,但是起到了强化否定和表达主观情态的功能。羡余否定的存在具有理据性,文章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羡余否定形成的动因和机制,认为它的形成动因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与言语表达者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语法化、词汇化、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

  • 标签: 羡余否定 认知参照点 语法化 概念叠加 构式整合
  • 简介:本文试图澄清文本被给予时间意识的基本方式.在柏格森和胡塞尔时间哲学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描绘时间意识的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根据柏格森的观点,对象在时间中的原初给予并非一些同质的、数学性的“点”在一个同质中介中的单纯并列,而是一些不同质的感知的整体,柏格森将这种整体称为“延续”.进一步讲,根据胡塞尔的观点,不同符号乃是在时间意识中被联结的:他把这种原初的时间意识描绘为一个由前瞻和后顾所组成的场域,而解释行为则主要是一种前瞻.本文的第二部分将着重描述这种作为前瞻的解释行为的诸种特质,包括以一种消极综合的方式作为其引导的过去经验,它在不同文本层面上的具体面貌,以及其“期待”落空的诸种可能.

  • 标签: 现象学 时间意识 解释 胡塞尔 柏格森 符号学
  • 简介:文章首先比较了中性量词“个”与特性量词互换造成的差异,并分析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根据结构组合适配理论,指出“个”具有“划界性”,适用于“中性语言环境”,与特性量词构成对立互补格局,在与名词组合时,只指向名词的理性意义,且提出“中性选择机制”的新解释;基于大型语料库统计,提取了“个”与述人名词组合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环境;接着进一步解释了“个”与述物名词组合的可能性与理据;最后归纳出“个”与名词组合的倾向性规律,并指出其组合连续统的特点.这对于量词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性.

  • 标签: 中性量词 特性量词 中性选择机制 倾向性规律 组合连续统
  • 简介:语篇组织理论多聚焦于表达命题内容的概念意义,对于作为核心人际意义的评价资源重视不够。评价的组篇功能取决于哪些相关因素?本文试从评价对象、评价类型以及评价处所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文章认为评价对象的实体和命题之分有助于揭示语篇不同层面的人际意义发展脉络,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两种不同评价类型之间的互动促进语篇的展开,篇首篇末或者段首段末的显性评价资源表现出较强的语篇统摄力,能将其评价潜势覆盖至语篇其它部分,从而参与组篇。

  • 标签: 评价 组篇 评价对象 显明性 评价处所
  • 简介:本文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运用态度系统对小说《手斧男孩》里的评价意义进行语篇分析,以考察小说中协商和结盟的人际意义如何通过词汇等语言形式体现。研究表明态度系统对展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以及揭示小说心灵成长的主题有着积极的语篇建构意义。表示情感系统的用词体现了主人公Brian心理上从消极到积极的情感变化;表示判断系统的用词体现了主人公在荒野中历经磨难而采取积极行动得以生存;表示鉴赏系统的用词体现主人公在绝境中意识到自我的重要价值,以及他对人与人、与动物、与自然相互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理解。

  • 标签: 《手斧男孩》 评价理论 态度系统 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