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六书中的"转注"问题,是一个悬一千九百年未决的疑案。要探讨转注只能从"老"、"考"这二个许慎提供的转注例字着手。因为唯有从这二个字中研究出的转注,才有可能是许慎所说的转注。许慎《说文解字》:"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考,老也。从老省声"。历来诸家大多是以此为出发点,猜想

  • 标签: 同意相受 说文解字 许慎 六书 形声字 双声迭韵
  • 简介:王夫之《广义》主在广《》未备之义,对于《》亦有看法,且有订正之说。王氏于《》之订正,在《》收字、《》释形、《》释义三点。王夫之对于《》研究常有谬误,其中主要之原因,在于王氏未得见原本《》之次序,故难以了解《》字形之编排原则,及《》部首归部之意义。再者,王氏亦将徐铉《》新附字,混同原本《》字而论,故有所致误。

  • 标签: 王夫之 说文广义 文字学 清代学术
  • 简介:》中旁见解的对象是文字构件,旁见解实际上就是对文字构件所做的形义解。文字构件是组成文字的元素,文字构件之形义明则文字之本义明。反之,如果文字构件之形义不明,则文字之本义亦难明,或者造字之理据难明。因此,系统地分析与归纳《》中旁见解,可以进一步明了汉字的构形意图及造字的本义,从而使人们更准确地"以形索义";还可以了解本字构件的不同意义并由此归纳出某个汉字所具有的词义系统。

  • 标签: 说文 旁见说解 对象 特征 作用
  • 简介: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其特征在于:“两物各举一边以省文”(唐·贾公彦语)、“参互以见义”(清·俞樾语),即在形式上是分开叙述,在内容上要合起来理解,再通俗一点,便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的意思互相交替、补充。

  • 标签: “互文” 修辞方法 古诗文 上下文
  • 简介:胡小石《古文考》、舒连景《古文疏证》和商承祚《文中之古文考》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面研究《》古文的代表性著作。三书均利用当时所能见到的古文字资料研究《》古文,但在古文的判定、数量、体例、内容、考证方法等方面各有不同。

  • 标签: 《说文古文考》 《说文古文疏证》 《说文中之古文考》 比较
  • 简介:三代中商代的文明是重酒的,酒在商代的政治、宗教、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和酒息息相关的酒器也是制作精美,丰富多样。《说文解字》是一部保存着大量古代文化资料的书,对这些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酒器也有详尽的记载。本文对《》中记载的各类酒器,从字形出发,对其形制、用途、并结合实物加以说明,力图对商及西周早期的酒器有一个粗浅的勾勒。

  • 标签: 《说文》 酒器 文化 商代 西周 中国
  • 简介:对《》重的利用兴于清代,盛于近现代,但就利用《》重于小学实践的历史而言,早见于明代方以智的《通雅》。本文拟就《通雅》利用《》重探求古音相通、疏证文献词义等进行分析论证,以揭示《通雅》利用《》重的先驱之功及其贡献。

  • 标签: 通雅 说文 重文 古音
  • 简介:》中一些字的解,因在存世的先秦两汉文献中缺乏实例印证,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土文献《张家山汉墓竹简》作为与《》同时期的珍贵语料,恰恰能够印证其中的一些解,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的巨大价值。

  • 标签: 张家山汉简 《说文》 用字 释义
  • 简介:散文,按其表达方式,有以叙事为主的散文,有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有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但无论哪种方式的散文,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达意。但从应试的角度看,由于题目的限制,多年来还没有过纯粹通过写景来演绎题目的散文出现,所以,即使有考生写散文,也是通过叙事来抒情,或通过议论来抒情。

  • 标签: 抒情文 开头 散文 叙事 议论 写景
  • 简介:对《》未明重进行类聚和专门研究,清代王筠《释例》有重要贡献;但对《》未明重个组的沟通工作,早已见于明代方以智的《通雅》。本文拟就《通雅》沟通《》未明重的标准和类型等进行分析论证。

  • 标签: 通雅 说文 说文释例 未明重文
  • 简介:话题作文要求考生自拟题目,拟题的训练必不可少。但何为“好题”?难道只有运用了比喻、借代、拟人,或是引用了名言、歌词、古诗才是“好题”吗?“”的一半果真在“题”吗?若真的以此标准衡量,《诗经》里几乎设有“好文”,因为《诗经》几乎都是从诗中首旬或其他句中择取几个字作为篇名的(共291首,达9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样的诗句也不是“好文”,因为李商隐拟的全是《无题》;魅力四射的宋词也因有词牌无题而数不出几篇“好文”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今中外名著也大多不是“好文”:《安娜·卡列尼娜》、《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鲁滨逊漂流记》、《阿Q正传》、《边城》、《活着》……这些堪称不朽的作品恰恰都有一个直白、简单的题。

  • 标签: 《鲁滨逊漂流记》 《包法利夫人》 说题 《堂吉诃德》 《阿Q正传》 自拟题目
  • 简介:钮树玉为人笃志好古,不为科举之业,精研文字、声音、训诂之学,为清代著名的《》学家。其研究《》的代表作为《说文解字校录》、《段氏注订》及《新附考》,分别涉及校勘、订段及新附字研究。由于前人对钮氏的著作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故对其在《》学史上的地位重视不够。整理钮氏的《》研究,对《》学史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说文 校勘 订段 新附字
  • 简介:一、问题提出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文言阅读延续了多年的人物形象分析换成了断句,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韩愈在《师说》中:“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所谓“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前人读书都是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 标签: 文言文阅读 《师说》 人物形象分析 全国卷 休烈 李揆
  • 简介:籀文出自《史籀篇》。《史籀篇》早佚,迄今能确证为籀文者,仅《》所录籀文225字。然《史籀篇》由西周传写至汉,字形或已非原貌,加以《》流传已久,籀文在其中传钞和刊刻的过程中产生讹误,亦不足为奇。文章结合出土古文字材料,为《》籀文中部分舛误的形体作了考订。籀文中的讹形,有部分源于笔误,也有部分是受晚周文字写法影响致讹的。

  • 标签: 籀文 《史籀篇》 《说文》 讹变
  • 简介:广义》是王夫之的小学著作。本文在对使用"借为"的字例进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借为"既具有文字假借功能,又具有词义引申功能,是一个功能复杂、性质模糊的训诂术语。

  • 标签: 王夫之 说文广义 借为 词义引申
  • 简介:“唐三变”是关于唐代散文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发端于中唐梁肃,发展于北宋姚铉,至北宋宋祁的《新唐书》基本定型,有着鲜明的发展脉络。《新唐书》之“唐三变”,较之前人,最大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陈子昂为初唐文风变革的先驱。

  • 标签: “唐文三变说” 陈子昂 《新唐书》
  • 简介:郑珍《逸字》不取浩博,功在创辟补缀,洵是专精之学。其书发明《》及诸书引《》体例,藉以内外求证,考辨精审;于二徐、段氏所增本书之字,率有补证,并于旧多所驳正。而辨形似讹误,明于字体衍变,固称考辨精良。

  • 标签: 创辟补缀 内外求证 补证驳正 辨形正讹
  • 简介:高考语文科技阅读题设误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混淆范围;2.偷换概念;3.以偏概全;4.张冠李戴;5.答非所问;6.因果颠倒;7.强加因果;8.遗漏信息;9.无中生有;10.夸大其词;11.曲解原意;12.弄错条件;13.弄错时态、模态。

  • 标签: 题设 高考语文 阅读题 偷换概念 高考试题 命题者
  • 简介:汉字“六书”之说始见于《周礼》,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首次为“六书”作出详细解释,长期以来被当作重要的汉字理论系统进行研究,但其中的一些问题也引起后学聚讼不断,尤其是对“转注”的模糊表述,争议最多,至今没有公认的说法。清代学者朱骏声于众说中另辟蹊径,重新定义“转注”、“假借”,突破许慎“六书”框架及《说文解字》体例,将字的引申脉络、假借用法、声音关系等系联于本字之下。朱骏声以意义引申为“转注”,在传统“假借”说中增加同音通假,客观上实现了对汉字形义关系的沟通和阐释,反映了他朴素的汉字形义系统观念。

  • 标签: 《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 转注 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