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诗学》是欧洲文艺理论史上最早的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地论述文艺的本质及创作规律的著作。它是亚里斯多德大约在公元前三百三十五年在雅典吕刻翁学院讲孚期间的讲稿。亚里斯多德死后,他的再传弟子的后人,

  • 标签: 《诗学》 再传弟子 理论史 现实生活 创作规律 实体学说
  • 简介:一、中国诗学的历史发展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就向人类贡献了他的《诗学》。这是一本关于史诗和悲剧、喜剧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和文学艺术理论史上第一部重要文献。它讨论了“关于诗的艺术本身,它的种类,各种类的特殊功能,各种类有多少成分,这些成分是什么性质,诗要写得好,情节应如何安排,以及这个研究所有的其他问题”①。这就是说,相当于我国的战国时代中期,孟子、庄子生活的那个世纪里(孟子约前390—前305,庄子约前366—286),西方就有了对诗的本体进行

  • 标签: 中国诗学 诗学体系 儒家诗教 严羽 宇宙意识 诗歌观念
  • 简介:胡风的诗学思想是其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诗与人生的意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其诗学的重心,是其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和社会历史观的体现,是鲁迅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主客体相生相克观点构成其创作论,在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上,他认为着眼点首先是创作主体,但人生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历史、社会、人民,故诗人的创作亦然.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客观或主观公式主义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胡风的诗学主体即诗化人生哲学和创作过程的主体论审美心理学,其关于诗的题材、技巧、接受遗产、形象、语言、风格均是围绕它们展开.

  • 标签: 胡风 诗学思想 主体论 审美心理学 主体 客体
  • 简介:郑板桥论诗强调诗歌要与社稷民生有关,紧贴现实,关注民生痛痒,持一种功利主义的诗歌观念.因而在他看来,诗人要有'以天地万物为心'的性情.为了表达这种性情,为诗当求不墨守成规,自立门户,自出己意.

  • 标签: 郑板桥 诗论 现实性 性情
  • 简介:<正>有清一代,满族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象曹雪芹这样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典范人物,以《红楼梦》倾倒一代又一代各民族读者,而且留下了丰富的诗学遗产。由诗论、词论、赋论、戏曲论、散文论、小说论、翻译论等构成的绚丽多彩的清代满族诗学,其广度和深度,在我国少数民族诗学史上均属罕见,某些方面甚至攀跃上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古典诗学顶峰。学习研究我国古典诗学,特别是少数民族诗学,不能不充分重视满族诗学,给它以应有的地位。

  • 标签: 清代满族 诗学发展 子弟书 少数民族诗学 《红楼梦》 纳兰性德
  • 简介:<正>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和散文创作上。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开阔一些,就会发现他在三十年代还是一位杰出的诗歌评论家。虽然他对自己的诗学观没有系统的表述,缺少集中的阐发,但从他大量的诗歌评论中,我们仍可窥见他独特的诗学观:(一)诗学基础论。他为什么写诗歌评论?他关注诗歌的原动力是什么?他说:“因为我活到这个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那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这点情绪对宗教情绪完全一样,这点情

  • 标签: 沈从文 诗学观 诗歌评论 中国新诗 诗歌鉴赏 诗歌本体
  • 简介:<正>1《论文字学》中,德里达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是打破西方哲学或科学理论的形而上学传统。这是因为在概念中兜圈子的抽象思维,无论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必然是以思想、言语、文字的秩序排定,故而背后总有逻各斯中心主义在作祟。这便是理论的一般倾向,何以总是具有封闭性的原因。但是,在文学,特别是诗的文字中,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突破,则往往具有出人意表的好效果。他提到本世纪美国的意想派诗学,认为它是东方文化.具体地说是汉字文化,在西方逻各斯中心的思想传统中,撕开的第一个裂口:“这就是费诺罗萨的著作的意义,他对庞德与其诗学的影响是尽人皆知的:这一无以缩减的意象的诗学,有如马拉美的诗学,最先打破了最为坚固的‘西方’传统。中国表意文字赋予庞德的文字的那种瑰奇想象,因此是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意义。”有关汉字的非逻各斯中心的特征,以及此一特

  • 标签: 诗学 解构批评
  • 简介:表征的观看与现实的观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观看行为”、“观看方式”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使得“表征的观看”必然地走向“观看的诗学”。观看何以发生?观看怎样进行?观看如何利用“视框”的限制创造新奇的效果?如何克服“视框”的局限“看见”到更多?甚至还有对于观者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像艺术家一样观看?这些构成了观看的诗学所关注的问题。从逻辑上,可将之描述为“视知觉的完形”、“纯粹的凝视”和“观看的症候”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阶段。

  • 标签: 观看 诗学 视知觉的完形 纯粹的凝视 观看的症候
  • 简介:选取中国诗学研究中的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和评述,重点分析了最新诗学成果《中国诗学通论》,从中总结学术研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以期对当代较为浮躁的学术界有所促进。

  • 标签: 研究方法 诗学研究 《中国诗学通》 古代诗学 诗歌
  • 简介:中古是与上古、近古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特质就在于对诗之为诗问题的探索.中古诗学围绕着诗歌应该写什么,应用什么语言风格写,诗歌有什么用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汉末(顺、献之间)--西晋末(永嘉年间),"诗缘情而绮靡"是这一阶段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2.西晋末--东晋末,是玄言诗主导诗坛的阶段.诗体道而平淡是这一时期诗坛的基本倾向.3.刘宋--唐初贞观前后,这是中古诗学的总结时期.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诗歌由玄言诗的"体道"转向"体物",并向着缘情回归,从而为最终复归于"言志"作着准备;在诗歌的风格上则由平淡经由秾艳而趋向清丽.中古诗学发展的内在动因至少有这样两条:质文代变,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心理;中古诗学的探索特性.

  • 标签: 中古 诗学 分期 玄言诗 言志 审美心理
  • 简介: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各册都收入了几篇古诗。在教学中如果能选取与所学古诗的某一方面相同或相近的古诗来进行拓展,则既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耳目一新,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 标签: 古诗 教学中 小学语文 大学生 课堂效率 阅读
  • 简介:薄伽丘是近代短篇小说的奠基者.他的诗学观点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传统,又接受了文艺复兴初期新的思想,是在结合自己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表述的.薄伽丘的诗学理论是中世纪诗学理论到文艺复兴诗学理论的重要的过渡环节,开创了新的诗学理论的先风.

  • 标签: 薄伽丘 诗学理论 天赋 面纱 情感 功利
  • 简介:经学是汉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汉代文化与学术的主体。汉代诗学把“天人感应”落实到“仁”与“和”上,确立了诗和艺术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终极价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作为艺术创作的纲领与原则,以“比兴互陈”和“以史证诗”作为艺术阐释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使诗学成为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学精神与理念也只能是经学语境中的特定产物。

  • 标签: 汉代经学 天人感应 儒家诗教 比兴互陈 以史证诗
  • 简介:研究方回,对于研究宋代诗史和宋代诗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回顾了20世纪百年来方回诗学研究的状况.20世纪的方回诗学研究,30年代和40年代是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清人论争的继续,并有新的见解.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个时期,其中,80年代老一辈的研究者,上继前辈学者的思路继续推进,同时引进新的理论作新的思考;而新一代的学者已经开始以新的理论眼光加入讨论.90年代则在新的宽广的理论视野的观照下审视方回诗学,推动研究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 标签: 方回 诗学研究 瀛奎律髓 一祖三宗
  • 简介:李商隐诗之泽被后世,非一代也.宋代的朱弁即曾屡屡化用商隐诗句、典故、诗意,在风格、情调诸多方面多有模拟.《宋史》谓其'诗学李义山',但观其理论和创作实践,于苏、黄等人似更为推崇.故朱熹'酷嗜李义山'的说法比《宋史》所言当更准确、恰当.

  • 标签: 化用 格调 苏、黄 酷嗜
  • 简介:神话是最古老的一种艺术载体,它保存了各民族原始文化或民间文化生活中的精神想象与艺术创造的成果,并且与原始宗教和诗歌具有亲缘性联系.现代意义上的神话解释一方面重视通过神话去还原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信仰,另一方面则重视探讨神话思维的诗性自由特质,强调神话与文艺创作之间的联系.神话解释中的这种文化诗学意向为现代艺术解释建立了一种有意义的诗学价值范式.

  • 标签: 神话 艺术 文化诗学 文艺创作
  • 简介:中国诗学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今人用现代分化独立的纯文学理论去理解它,往往失其真相.中国诗学的学术文化性格,同光体诗家沈曾植,或可谓知之最深.深入分析沈氏对于诗史嬗变与学术文化的关联,诗境创造与玄理儒佛,诗风"三关"等方面的种种认识,将有助于了解华夏学术的内在理路,重建诗学的文化认知,并丰富20世纪中国诗学的总图景.

  • 标签: 沈曾植 诗学 学术意识 学术文化 美学思想 诗境
  • 简介:元好问中,对"自然"这一审美艺术形式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与古典艺术所遵从的和谐雅正的美学宗旨.

  • 标签: 元好问 自然 审美 诗学观
  • 简介:邓汉仪认为诗歌应“追国雅而绍诗史”,所以他重视记载时变过程,反映一代兴亡之感,关注民生、民瘼的作品。这既是对传统诗学“诗史”观的继承,又是对国雅本质的回归。邓汉仪还以鲜明的历史意识为诗歌选本张目,借助诗歌总集《诗观》的编纂,以求“成一代之伟观”,使选本具有诗歌发展史的意义,这是对诗史观的发展。作为康熙前期诗坛旗手,其诗史观对矫正清初世俗诗风,使诗歌创作回归现实主义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邓汉仪 《诗观》 “诗史”观 清初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