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Castleman病是一类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本文报道1例以膜性肾病、多浆膜腔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不典型的Castleman病患者,病程中合并反复肾周出血,病情迁延复杂,经多学科协作明确诊断并给予有效治疗。

  • 标签: Castleman病 肾小球肾炎,膜性 出血 囊肿 多浆膜腔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数量指标在N1c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及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初治且行根治性手术的pTxN1cM0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纳入N1c期患者1 165例,其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85例[男54例,女31例;中位年龄58(范围:32~80)岁];SEER数据库1 080例[男566例,女514例;中位年龄66(范围:24~98)岁]。探讨淋巴总数或阴性淋巴数、阳性淋巴对数比(LODDS)在N1c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结果淋巴总数或阴性淋巴数的最佳截断值为13枚,LODDS的最佳截断值为-1.43。在85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例中,N1c1期(淋巴总数或阴性淋巴数≥13枚,69例)和LODDS1组(LODDS≤-1.43,69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为80.9%,均高于N1c2期(淋巴总数或阴性淋巴数<13枚,16例)和LODDS2组(LODDS>-1.43,16例)患者(均为53.3%,均P=0.002)。在1 080例SEER数据库病例中,N1c1期(837例)和LODDS1组(LODDS≤-1.43,837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为64.7%,均高于N1c2期(243例)和LODDS2组(LODDS>-1.43,243例)患者(均为52.2%,均P<0.001)。Cox多因素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例,还是SEER数据库病例中,淋巴总数或阴性淋巴数<13枚均是影响N1c期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HR(95%CI)分别为3.794(1.539~9.349)、1.588(1.232~2.048);而LODDS≤-1.43均是影响N1c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HR(95%CI)分别为0.264(0.107~0.650)、0.630(0.488~0.812)。结论淋巴总数或阴性淋巴数和LODDS是N1c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临床上对N1c期结直肠癌患者应该按淋巴总数或阴性淋巴数和LODDS进行预后分层,并制定不同的辅助治疗方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预后 淋巴结总数 阴性淋巴结数 阳性淋巴结对数比 回顾性队列研究
  • 作者: 高清妍 陈明 曹曼 肖志坚 邱录贵 安刚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36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MDS诊疗中心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天津300020,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湘潭 411100,巨野县人民医院,菏泽 274900,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瘤诊疗中心 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天津 300020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主要表现为消瘦、发热、全血细胞减少、脾肿大及多发淋巴肿大的患者,疑诊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常规骨髓及淋巴检查均无异常淋巴细胞克隆证据。进一步排查发现患者多种免疫球蛋白升高、直接库姆实验阳性、多项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仍提示免疫异常相关疾病。实验室进一步完善流式细胞学检测CD3+CD4-CD8-双阴性T淋巴细胞升高,基因突变二代测序提示FAS基因热点突变,明确诊断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LPS)。ALPS为罕见病,常规检查仍不能确诊患者,CD4-CD8-双阴性T淋巴细胞流式检测及深度二代基因测序可提供帮助。该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血象恢复正常,激素减量病情平稳。

  • 标签: 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自身免疫性 全血细胞减少 淋巴结肿大 FAS基因 双阴性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经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检查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腺癌的13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男93例,女37例,年龄37~84(63±9)岁。根据淋巴转移状态分为淋巴转移组(104例)和非淋巴转移组(26例)。测量光谱CT图像上胃癌肿瘤最大径、动静脉期40、50、60、70 keV单能量图像中病灶的 CT值(表示为CT40 keV、CT50 keV、CT60 keV、CT70ke)、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及光谱曲线斜率(K(40-70))。比较两组间各光谱参数的差异,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衡量每个参数的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的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组在光谱CT上静脉期CT40 keV、CT50 keV、CT60 keV、CT70 keV、IC值、NIC值、Zeff、K(40-70)及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较低、病理T分期较高、癌胚抗原阳性占比均高于非淋巴转移组[其中代表性参数为静脉期Zeff:8.4(8.2,8.5)比8.2(8.1,8.3);癌胚抗原阳性占比:34.6%(36/104)比7.7%(2/26)](均P<0.05)。由癌胚抗原和静脉期VZeff联合构建的回归模型预测淋巴转移的诊断价值高于其他各参数,其中最佳参数回归联合模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5(0.759~0.894)、83.65%、73.08%。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静脉期各参数及CEA有助于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转移,其中多参数联合模型具有更高诊断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首发症状为下肢淋巴水肿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诊断要点和干预措施,作者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淋巴外科2007年5月22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33例以下肢淋巴水肿为首发症状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3例患者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57.5±15.0)岁。淋巴水肿病史为1个月~2年,临床表现常有局部淋巴肿大以及肿物、疼痛、贫血、肿瘤标志物异常。辅助检查(超声、磁共振、CT和放射性核素显像)异常率较高。病理诊断分析27例患者的28个组织标本(淋巴、肿物、骨髓穿刺、前列腺穿刺标本),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19例,来源于间叶组织1例,来源于淋巴造血组织8例。分析23例淋巴组织,肿瘤来源多为距离淋巴水肿肢体较近处的病变器官和组织。总之,首发症状为下肢淋巴水肿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容易被临床所忽视,提高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可明确诊断及提早预防,提高疗效。

  • 标签: 淋巴水肿 下肢淋巴水肿 恶性淋巴水肿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0月诊断为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基线临床特点、治疗选择、总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并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共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59例、女35例,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年龄为(40.5±17.3)岁。其中T/自然杀伤(NK)细胞淋巴瘤74例、B细胞淋巴瘤15例、霍奇金淋巴瘤5例。T/NK细胞LAHS患者诊断年龄为(37.9±16.2)岁,B细胞LAHS患者的诊断年龄为(55.9±14.0)岁,T/NK细胞LAHS患者比B细胞LAHS患者诊断年龄小(P<0.001)。T/NK细胞LAHS患者基线纤维蛋白原低于B细胞LAHS患者[1.34(0.86,2.44)g/L比2.20(1.75,4.25)g/L,P=0.008]。35例行噬血细胞综合征特异方案与抗淋巴瘤特异方案的联合治疗,31例行噬血细胞综合征特异的治疗,8例行抗淋巴瘤特异的治疗,7例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总体患者ORR为49.4%,中位OS为61 d,先行抗噬血细胞综合征后转为抗淋巴瘤治疗者ORR(69.0% 比 38.7%,P=0.019)及中位OS最优(192.0 比 24.5 d,P=0.028),优于抗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者,并且有优于抗淋巴瘤治疗的趋势。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或侵袭性NK/T细胞白血病是LAHS预后的危险因素(HR=0.113,95%CI:0.018~0.728,P=0.022)。结论LAHS预后差,应迅速抗噬血细胞综合征后尽早启动抗淋巴瘤治疗。

  • 标签: 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瘤,结外NK-T细胞 预后 生存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将化疗免疫药物与单克隆抗体共价连接而成的新型抗肿瘤药物。该药物利用抗体抗原的特异性,选择性地将化疗免疫药物传递给肿瘤细胞,同时避开肿瘤抗原阴性的正常细胞。经过几十年的努力,ADC已经在多种肿瘤治疗中获得了批准,由于淋巴瘤表达较多的特异细胞表面标记物,ADC在淋巴瘤治疗中特别受青睐。本文将讨论ADC设计中面临的挑战及其进展,阐述临床上已经获批用于淋巴瘤的3种ADC药物:brentuximab-vedotin、polatuzumab-vedotin和loncastuximab-tesirine及其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 标签: 抗体-药物偶联物 淋巴瘤 分子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2例大脑淋巴瘤病患者的临床诊疗经验。病例1,女,53岁;病例2,男,69岁。2例患者均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脑白质病变伴有片状或团块样强化,脑灌注成像提示灌注减低。脑活检证实均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脑脊液流式细胞学阴性。提示在大脑淋巴瘤病诊断中,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0是重要的生物学指标,而脑脊液流式细胞学诊断价值有限。患者可出现脑灌注减低。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脑白质病 认知障碍 淋巴瘤脑病 白细胞介素-1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的病因,并分析感染及非感染因素诱发的HL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4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期间诊断或怀疑HLH的97例年龄≥14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筛选后纳入HLH患者80例。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因构成,对比感染组、肿瘤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结局。结果纳入的80例HLH患者年龄[M(Q1,Q3)]为53.5(32.0,64.0)岁,男女比例1∶1。继发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混合因素者分别为23.8%(19/80)、37.5%(30/80)、15.0%(12/80)、10.0%(8/80),其中EB病毒感染(15例)和血液系统肿瘤(28例)分别为感染和非感染相关HLH中占比最高的病因。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二系或三系减低的占比高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组[68.4%(13/19)比33.3%(4/12),P=0.002]。血清铁蛋白(SF)≥500 μg/L和≥1 500 μg/L的患者分别占93.1%(54/58)和72.4%(42/58);其中29例患者治疗后S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1 049(362,1 769)μg/L以及2 010(1 231,7 323)μg/L(P<0.001)。噬血现象可见于68.75%(55/80)的患者,HLH相关基因突变见于5例患者。三组患者中13.1%(8/61)死亡,47.5%(29/61)好转,9.8%(6/61)复发。结论HLH无特异性症状且病情进展迅速,主要病因为感染、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及特异性治疗或可缓解病情。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性 铁蛋白 感染 病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1 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HL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同期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接受治疗的HL患者生存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影响HL患者无肿瘤进展生存(FFP)的因素。收集同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复发/难治HL(r/rHL)患者的治疗及生存数据,分析解救治疗的效果。结果共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764例HL患者,其中男424例,女340例,中位年龄30岁(14~83岁)。截至2022年2月26日,中位随访111个月(0.3~262.0个月),10年淋巴瘤特异性生存(LS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91.7%(95%CI:89.5%~93.9%)和87.1%(95%CI:84.5%~89.8%)。SEER数据库中HL患者10年LSS率和OS率分别为86.8%(95%CI:86.3%~87.2%)和79.0%(95%CI:78.5%~79.5%)。校正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HL患者10年LSS率及OS率均高于SEER数据库的患者(均P<0.001),校正后两组10年LSS率及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分期(早期预后不良型:HR=2.35,95%CI:1.13~4.89,P=0.023;进展期:HR=5.44,95%CI:2.62~11.30,P<0.001)和血清β2微球蛋白(HR=1.67,95%CI:1.08~2.58,P=0.021)是HL患者FFP的影响因素。116例r/rHL患者解救治疗的完全缓解(CR)率为37.9%(95%CI:29.6%~47.0%),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15.0个月(95%CI:9.9~20.1个月),5年PFS率为29.9%(95%CI:20.9%~38.9%),5年OS率为62.9%(95%CI:54.1%~71.7%)。结论接受标准一线治疗的HL患者预后良好,但复发或进展后治疗效果不理想。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标准治疗模式 生存 预后 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
  • 简介: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各种诱因导致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过度活化,并刺激单核巨噬系统,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的危重疾病。淋巴瘤是导致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检测手段的提高及新药的问世,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体系逐渐完善。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以及中国噬血细胞综合征专家联盟,基于2018版《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结合新进展,对疾病的分类及治疗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解读,旨在规范和提高我国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治水平。

  • 标签: 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变化在进展期胃癌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247例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进展期胃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2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74例,女73例,年龄20~84岁,中位年龄61岁。依据新辅助治疗前后PLR的差值状态定义△PLR,如为负值定义为“降低组”,如为正值或是0定义为“未降低组”。进一步分析新辅助治疗前后PLR值及其变化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247例患者包含降低组138例和未降低组109例;△PLR两组间在肿瘤大小、侵犯神经、脉管癌栓、ypT分期、ypN分期、ypTNM分期和病理反应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年龄、性别、和有无术后辅助化疗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PLR降低组和未降低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9.0%和54.0%(P=0.02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8%和58.1%(P=0.035);未降低组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好于降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ypT3-4分期、ypN3b分期和△PLR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HR=2.731/2.676,95%可信区间(CI):1.026~7.268/1.014~6.985;HR=4.717,95%CI:1.922~11.579;HR=2.854,95%CI:1.117~4.124;均P<0.05)]和总生存率(HR=3.226/2.655,95%CI:1.280~9.227/0.945~7.548;HR=4.550,95%CI:1.842~11.239;HR=2.897,95%CI:1.049-5.251;均P<0. 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PLR能更好地预测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新辅助化疗 预后
  • 简介:摘要《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依据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于2022年进行了修订。新版共识增加了根据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生诱因的区别进行的分类,首次纳入了免疫治疗诱发的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分类,并增加了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基因背景缺陷和中枢神经系统累及的内容。本文对共识中更新的内容进行了解读。

  • 标签: 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专家共识 解读
  • 简介:摘要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EBV+DLBCL-NOS)是一种少见病,2003年首次被报道,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暂命名为老年EBV+DLBCL,2016年WHO分类中正式命名为EBV+DLBCL-NOS。其发病率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4.7%~28.0%)稍高于西方国家(4.4%~5.8%)。与EBV-DLBCL相比,EBV+DLBCL是否预后更差,不同研究结果报道存在差异,可能与纳入患者的年龄、地域以及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肿瘤细胞比例不同有关。2016年WHO标准中规定EBER阳性率>80%,该研究为符合该诊断标准的最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06年至2019年在法国Lyon-Sud大学医院诊断的1 696例DLBCL-NOS患者中的70例 EBV+DLBCL-NOS患者(患病率为4.1%)。诊断时中位年龄为68.5岁;79%的患者为进展期(Ⅲ~Ⅳ期),48%存在结外病变,14%合并了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诊断时8例,治疗期间1例)。组织病理46例表现为多形性,21例为单形性;均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表型,多数肿瘤细胞表达CD30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分别为98%和95%)。EBV潜伏感染类型,88%为Ⅱ型,12%为Ⅲ型。在治疗方面,59%的患者接受了免疫化疗,22%接受了化疗,19%因高龄和体能状态差仅接受了姑息治疗。中位随访48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2.7%和54.8%。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较大(>50岁)和合并HLH与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较短相关。进一步比较接受标准治疗(免疫化疗或化疗)的56例EBV+DLBCL-NOS患者与425例EBV-DLBCL-NOS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在年轻患者中,EBV状态对其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无进展生存率:EBV+比EBV-患者为91.3%比69.0%,P=0.066;5年总生存率:EBV+比EBV-患者为91.3%比83.8%,P=0.438);但在>50岁的患者中,两组5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9%比45.8%,P=0.405),EBV+患者5年总生存率更低(53.0%比60.8%,P= 0.03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从患者肿瘤组织中提取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经体外扩增联合高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回输对转移性骨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6月2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病理诊断为骨肉瘤的受试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标准化疗后进展出现转移,并且多线治疗失败。从转移病灶活检取得新鲜肿瘤组织,经体外提取并扩增生产TILs,达到临床治疗量后(109~1011),回输给患者。自体TILs输注后立即给予高剂量IL-2(100 000~200 000 U/kg)。观察患者不良事件和生存情况。结果1例患者自体TILs制造失败,11例患者采用单次输注自体TILs治疗,男10例,女1例,中位年龄19.9岁(12~33岁)。其中6例采用TILs细胞剂量达1.0×1010以上。11例患者随访1~13个月,耐受良好。报告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发热(10/11)、便秘(3/11)和血谷氨酰转移酶(GGT)增高(3/11)。发热发生率高主要是注射IL-2所致。所有患者经过清除淋巴细胞方案后均经历了淋巴细胞计数的短暂下降和白细胞的减少。4级血液学毒性包括淋巴细胞增多(8/11)、中性粒细胞减少(2/11)和血小板减少(1/11)。未观察到神经毒性。在11例可评价患者中,获得的最佳反应为9例疾病稳定(SD),2例疾病进展(PD)。疾病控制率为9/11,SD中位持续时间>4个月。其中1例SD患者的缓解期超过6个月,肿瘤体积最大缩小超过20%。值得注意的是,受试者9治疗后持续SD状态6个月以上。结论进展期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可分离出具有体外扩增能力的TILs,通过体外扩增并回输的TILs具有一定的抗骨肉瘤作用。

  • 标签: 骨肉瘤 肺转移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过继性细胞治疗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NOTCH1与FBXW7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特点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有二代基因测序数据的61例T-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46例,女15例,年龄[M(Q1, Q3)]为18(11,30)岁。分析T-ALL患者NOTCH1/FBXW7基因突变特征与临床和实验室参数的关系,以及其对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共34例(55.7%,34/61)患者检出NOTCH1基因突变,其中异二聚体结构域(HD)突变22例(64.7%),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结构域(PEST)突变7例(20.6%),同时存在HD与PEST突变5例(14.7%)。9例(14.8%,9/61)患者检出FBXW7基因突变,其中5例同时存在NOTCH1和FBXW7突变。23例(37.7%,23/61)患者为野生型。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与野生型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M(Q1, Q3)]分别为76.4×109/L(8.3×109/L,149.2×109/L)、54.1×109/L(5.3×109/L,156.6×109/L),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89.1±27.1)、(99.5±23.1)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M(Q1, Q3)]分别为84.5%(69.0%,91.3%)、60.0%(35.0%,80.0%),SIL-TAL1、HOX11、HOX11L2基因表达率分别为7.9%(3/38)比17.4%(4/23)、18.4%(7/38)比4.3%(1/23)、5.3%(2/38)比13.0%(3/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血小板水平[M(Q1, Q3)]为60.5×109/L(36.8×109/L,100.3×109/L),低于野生型组患者的116.0×109/L(63.0×109/L,178.0×109/L)(P=0.018)。伴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的基因突变个数[M(Q1, Q3)]为2.5(1.8,4.0)个,高于NOTCH1/FBXW7野生型组的0(0,1.0)个(P<0.001)。成人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的中位EFS和OS分别为28.0个月(95%CI:7.3~48.7个月)、30.0个月(95%CI:8.9~51.1个月),均优于成人野生型组患者的4.5个月(95%CI:0~11.6个月)、9.0个月(95%CI:0~19.1个月)(P=0.008、0.014);而儿童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中位EFS和OS分别为12.0个月(95%CI:10.4~13.6个月)、19.0个月(95%CI:13.6~24.4个月),儿童野生型组分别为10.0个月(95%CI:8.9~11.1个月)、21.0个月(95%CI:0~51.4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73、0.434)。结论T-ALL患者NOTCH1/FBXW7基因突变率较高,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减低,且具有较好的EFS和OS,NOTCH1/FBXW7基因突变可能作为成人T-ALL患者个体化治疗的一个分层依据。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T细胞 基因突变 预后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4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伴癌痛患者疼痛控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1至12月收治的128例Ⅳ期NSCLC伴癌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2例,女36例。入院常规检测外周血CD4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将CD4阳性T淋巴细胞表达率≥45%定义为CD4高表达组,<45%定义为低表达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所需时间、阿片类药物应用剂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计算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OS、PFS的影响因素。结果CD4高表达组疼痛控制所需时间[M(Q1,Q3)]为18.6(4.6,21.5)h,低于CD4低表达组的28.2(7.1,38.9)h(P=0.012);CD4高表达组吗啡用量[M(Q1,Q3)]为88.6(42.5,295.0)mg,低于低表达组的145.8(82.5,442.5)mg(P=0.010);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肠梗阻、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高表达组的OS和PFS[M(Q1,Q3)]分别为12.5(8.1,13.8)、8.5(3.1,9.4)个月,均高于CD4低表达组的8.6(4.1,12.9)、6.5(2.1,7.9)个月(均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D4高表达是影响患者OS(HR=0.876,95%CI:1.224~6.641,P=0.004)和PFS(HR=0.675,95%CI:1.742~5.930,P=0.031)的保护性因素。结论CD4阳性T淋巴细胞高表达Ⅳ期NSCLC伴癌痛患者的疼痛控制时间更短,吗啡用量更少,OS和PFS更长。

  • 标签: CD4阳性T淋巴细胞 非小细胞肺癌 癌性疼痛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