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媒体向外界传递出受灾信息,本身就是一种救援力量。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能够救灾的不仅仅是挖掘机,还有记者手中的镜头和笔。

  • 标签: 媒体伦理 现场 灾难 挖掘机 信息 记者
  • 简介:教育公平的诉求内含着人性的根基和社会的道德意向,既承担着社会的伦理责任。也要求着社会的伦理规范。在微观教育活动领域,教育公平意味着对作为理性存在者平等人格的尊重和人性尊严的维护;在中观教育事业领域,教育公平总是通过制度得以实现,其伦理的规范便需要通过正义的教育制度维护教育主体的权益和尊严;在宏观社会领域,教育的不公平源于社会的不公平,并引发不公平的代际延续,其伦理矫正在于对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群体身份予以承认而免遭社会排斥,从而使其后代子女免遭校园侮辱和心理伤害。

  • 标签: 教育公平 伦理 制度 身份 承认
  • 简介:以词语为叙事对象,以语言为语言的宾语,这样的叙事常常让人耳目一新。韩少功的《马桥辞典》叙述马桥人生活中的一百多个词语,以此穿透马桥人的生存状态。余华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描绘中国近四十年历史中十个词语(人民、领袖、阅读、写作、鲁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的沉浮曲线,凸显中国当代精神的乱象。《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叙事类似于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提出的叙事伦理,

  • 标签: 叙事伦理 词语 时代精神 《沉重的肉身》 《马桥辞典》 人的生存
  • 简介: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是一则关于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与变化的寓言,展示了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培尔的“白日梦”是其兽性因子的表达与彰显,培尔的“出行”是对伦理责任的逃逸和规避,是其理性意志处于蒙昧状态、非理性意志肆意膨胀的体现;培尔的“归家”是其理性意识得到提升,克服非理性意志,摆脱兽性因子,向人性因子靠拢的选择,最终成为与兽相区别的、伦理的存在。本文紧扣“白日梦”“出行…‘归家”三条伦理主线,通过逐一解构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若干伦理结,来试图剖析易卜生蕴含在作品深处的道德旨趣:在受到道德指引、遵守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人的理性意志就会增强,人性因子得以彰显,人会成为一种伦理的存在;如果缺乏伦理意识,违背道德准则,缺乏道德指引,人的非理性意志就会占据上风,兽性因子就会失控,人就会误入歧途,实施伦理犯罪,引发伦理混乱。

  • 标签: 易卜生 《培尔·金特》 文学伦理学 理性意识 自我
  • 简介:传播伦理近期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前所未有,已经超出新闻传播专业的范畴,拓展成为公民道德的一部分。在“Web2.0”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个个都有自媒体,传播伦理已然成为一项待普及的公民素养。新闻伦理——媒介伦理——公众传播伦理的拓展,是大势所趋。

  • 标签: 传播伦理 媒介伦理 公民道德 互联网时代 道德推理 专业伦理
  • 简介:桃园喜获丰收,小胖主动要求帮妈妈的忙,到集市上去卖桃子。小胖妈妈挑选了两筐桃子,说:“两筐桃子都是80个,这个大桃子嘛,一元钱2个,小桃子一元钱8个,那么这两筐桃子一共可以卖多少钱?”小胖很快就算出来了,大桃子一元钱2个,80个大桃子就可卖40元;小桃子一元钱8个,当然卖10元钱了,所以两筐桃应卖50元钱。

  • 标签: 桃子 一元 桃园 妈妈
  • 简介:摘要过程是变化的主体,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实践体验探究领悟提问应用
  • 简介:现代师生关系在利益关系、角色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三个层面上出现了商业化、物质化、异化等新的特点。现代师生关系的伦理调适,在利益关系上应突出双方利益的道义性,在角色关系上应强化教育者的社会责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应强调双方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如此才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

  • 标签: 师生关系 利益关系 角色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伦理调适
  • 简介:易卜生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在中国,易卜生对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影响仅次于莎士比亚。就中国话剧和现代文学而言,由于易卜生戏剧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易卜生 现实主义戏剧 重读 莎士比亚 中国文学
  • 简介:在媒体充斥全球的时代,探讨电影的叙事伦理,不仅是叙事学的发展空间,也应是文化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文化研究与叙事学的理论角度,针对当下电影中的叙事伦理问题及其构建的最高原则,做出能做到的学理浅析。只要存在叙事,伦理就无法避免。一代人、又一代人是伴随电影、电视、网络长大的,于是,这些媒介就不可避免地与人的生命有了联系。简言之,电影叙事并不是单纯地讲故事,还会传达一种社会文化及伦理观念,这种观念不仅适应观众,还会塑造观众。

  • 标签: 电影叙事 文化价值 伦理
  • 简介:宗教伦理是一个精神层面的支撑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民众的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蒙古人崇尚的萨满教以及喇嘛教,对其宗教伦理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在今天仍有传承的价值。

  • 标签: 萨满教 喇嘛教 伦理教育
  • 简介:“北宋五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北宋理学“立人极”的人学主旨,及其通过“尽心知命”、“穷神知化”、“寻乐顺化”的方式“变化气质”,追求“圣贤气象”的用心,使其思想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美学因素。这也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发展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北宋理学 伦理美学 圣贤气象 美育
  • 简介:20世纪以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人性的贪婪是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法治落后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食品安全理论研究的瓶颈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现实原因.综合来看现代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缺乏食品伦理的规范与指导,时代的呼唤、食品与伦理的内在结合为食品伦理提供了合法性依据,食品伦理并非食品与伦理的简单相加,它的内涵包括“食品的伦理”和“伦理的食品”两个维度的双向整合.

  • 标签: 食品 伦理 安全
  • 简介: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已经无法解释诸多的翻译现象,遭到众多学者们的质疑.翻译的“伦理转向”是翻译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对翻译忠实观作出合理的阐释.它认为译文忠实的对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局限于忠实于原文;翻译中的“忠实”与“不忠实”具有矛盾性和相对性,他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外,“忠实”与“不忠实”都具有一定的伦理理据.

  • 标签: 忠实观 翻译 翻译伦理
  • 简介: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力作《赎罪》被誉为"当代叙事经典",其后现代叙事手法解构了"犯罪-赎罪-新生"的基督教传统。从叙事伦理视角深入分析《赎罪》叙事文本中"作者-叙述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多维度对话,有助于我们对其"赎罪"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析。《赎罪》所揭示的文学"对抗遗忘和绝望"的社会责任对于我们今天所处的后现代世界有着重要的价值。

  • 标签: 麦克尤恩 《赎罪》 叙事伦理 后现代 叙事文本
  • 简介:伦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文化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柱。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文学通过对人的伦理道德教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文学伦理以人的伦理实践为对象,在促进文学健康发展与伦理和谐的审美活动中,实现畅享“人伦之和”、追求“文化之和”、探索“社会之和”这三种审美目的,呈现出独特的内在生成机制与审美特质。

  • 标签: 社会和谐 文学伦理 生成机制 审美特质
  • 简介:现代大学制度是现代大学组织得以存在的基础,离开了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将不复存在。然而,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需要考量其制度本身的伦理性。现代大学制度的伦理性主要表现在大学制度对公正、民主和自由等三项基本价值追求上。抽离了这三项基本价值诉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也就不是真正的大学制度。

  • 标签: 现代大学制度 制度伦理 价值诉求
  • 简介:1原题呈现(2013年武汉市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如图1,某小区有一个等腰梯形的场地,上底长120m,下底长200m,上下底相距80m,在两腰中点连线处有一条东西方向横向大道,南门有两条纵向大道,宽度与横向大道等宽,北门有一条纵向大道,宽为横向大道的2倍.大道的所有面积占梯形面积的19%,问东西方向大道的宽应是多少米?

  • 标签: 数学模拟试题 梯形面积 等腰梯形 东西方 大道 武汉市
  • 简介:人伦关系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和谐,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们能否就关涉大家现实利益的诸多问题达成普遍的伦理共识;二是在伦理共识形成以后,各伦理主体是否具有信守共识的道德自觉。然而,各伦理主体彼此问达成的共识却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善”,人们在达成了共识之后又背弃信诺也不一定就是一种“恶”。

  • 标签: 伦理共识 人伦和谐 讲诚守信 善恶分析
  • 简介:翻译伦理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突破了以往原作与译作文本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对于解释翻译过程中各因素间的关系以及认识翻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边城》译本文化词翻译的分析,指出译者戴乃迭在尊重和认可中国文化、照顾英语阅读习惯和感受以及推介中国文学和文化方面分别遵循了再现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服务伦理,对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翻译伦理意义和启发。

  • 标签: 戴乃迭 《边城》 文化词 翻译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