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援引作为欧洲近代开端的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将清代指认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在对于清学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的现代意义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将清代文学美术的薄弱视作清学与文艺复兴的最大差异.他从客观、主观两方面深入剖析其原因,并对如何建设“新文学”、“新美术”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以期建设理性与情感兼胜的健全的新文化.梁启超的思考与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分歧明显,形成对话.

  • 标签: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 文艺复兴 中国的文艺复兴 清代文学美术
  • 简介:<正>孟子身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时代,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承三圣为志事,其人气象高明,其书浩然奇绝,是以学显于当世。自李唐韩愈发显孟学,赵宋《孟子》入经,孟学自此盛名四达,天下共传。究其情,非独科举推波助澜之为能,实乃孟子继善成性,情悯千古价值之必然。自汉以降,注疏推阐《孟子》一书者纷然杂处,而在此基础上对后人研究之研究的著作也不乏其书。民国以来,孟学研究籍借西风,出现多种研究路数,其一文献

  • 标签: 孟子思想 圣王 史大纲 三圣 处士横议 李唐
  • 简介: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概括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传统学术蕴涵着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传统治学方法中的科学精神。梁启超之所以能对清代学术作出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总结,与他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勇于接受西方新思想与新学理,以及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反思精神密不可分。

  • 标签: 梁启超 清代学术 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简介: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家族之一,孔氏家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家学传承。在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获得的成就极其辉煌。孔氏家族学术的发展与特有的孔氏家族制度、科举仕宦的生活阅历、世代相传的家学渊源以及世居曲阜的地域环境等具有一定的关系。清代学术成就最为突出的曲阜孔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为孔广森、孔广林、孔继涵以及孔继汾等四位学者。本文对清代曲阜孔氏家族的学术研究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 标签: 清代 曲阜孔氏家族 学术研究探讨
  • 简介:题画词将词意与画意有机结合,清代题画词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进入画面的题画词本身是绘画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词书画印交相融合形成和谐的艺术美感,题于画卷其他地方的词亦具有书法美感;清人藉题画词谈画论艺,丰富了艺术理论的探讨;清代题画词亦为后人了解所咏画作画家等信息提供了丰富的画史文献信息,具有重要的艺术文献意义。

  • 标签: 清代题画词 艺术审美 艺术理论 艺术文献
  • 简介:唐君毅先生于1957年进行的跨越亚、欧、美的环球游学及自我反思是他成为独特思想家的重要事件之一。这一事件对整个现代新儒家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一方面,它直接催生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促成了现代新儒家群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学术谱系;另一方面,它导致了唐先生个人思想学术方向的转向和深化,促进了其个人在哲学层面汇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建构“三极并立”的哲学思想体系,使他真正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

  • 标签: 唐君毅 1957年 环球行 三极并立
  • 简介:【摘要】关于中国环境的兴起和学术渊源,中国学者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形成了两类典型的叙述。在此基础上,值得进一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国外环境的引入以及此前中国学界许多领域所涉及的相关研究对于当前中国环境史学科建构的意义。如果说,国外环境成果为我们展示了构建环境史学科框架的蓝图,那么,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环境史学科的基石和砖瓦。迄今,中国环境史学科大厦尚处于设计之中,其建设必将是一项巨大、艰辛的工程。

  • 标签: 中国环境 兴起学术 史兴起
  • 简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是梁启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影响甚远,于后人学习及研究清代学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独特的叙述策略、严谨的践行规范、生动幽默的语言及恢弘的治学格局,都为后学者著提供了典范。

  • 标签: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叙述策略 践行规范 语言 治学特点
  • 简介:正本清源,在弄清和确定"学术"、"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首先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坚持正确的学术态度.

  • 标签: 中国 现代文学 学术史 建构方法 学术观念 文学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音乐史学在学术思潮中的影响。学术思潮不但为当代音乐史研究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批评和音乐学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音乐史学音乐思潮学术批评思潮争论
  • 简介:<正>文献学的论文极易写成八股式的,条条框框一列,先赚得眉目清秀之美名,大大小小的材料一堆,又给人以扎实的观感。但这样的文章,往往无趣、无味、无品。无趣是因为著者撰文目的只为材料呈现。无味是因为文中就材料本身之阐发本就不多,又绝不"妄言",论断即浅,何味可有?无品是因为读者很难从中看出著者个人的格调和思想。每当读这样的论著,总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慨!李畅然先生《清代〈孟子〉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以下简称《大纲》)一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润色修改而成,在文献学论文当中别开洞天,让我们大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感!

  • 标签: 史大纲 千呼万唤始出来 博士论文 八股式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纲》
  • 简介:在美国社会科学、高等教育体系和智识生活中创建对于美国以外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庞大学术群落和跨学科制度体系,大体经1943—1953年而告成。地区研究创生阶段奠定了美国战后地区研究的基本智识和制度格局,呈现出知识构建事业、学术体制改造工程和学术思想运动的内容和风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SRC)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战略性的领导、推动和中心规划的关键角色。SSRC在地区研究方面的活动构成了地区研究创生的基干,其参与或者独立组建的地区研究专门委员会、所主持召集的各种层级的会议以及所发布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丰富的报告,反映了地区研究创建过程所具有的学术规划的根本特性。地区研究创生在本质上是一个学术性事态,过于简单化的“冷战知识”或者“冷战社会科学”对政治—学术关系的认识模式不符合这一实际历史过程。

  • 标签: 地区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 SSRC) 学术规划 政治 学术关系
  • 简介:近代的墨学之兴,实与中国传统思想格局的嬗变过程相伴随。墨学由异端而正统、由隐而显的变化,表征着儒家独尊地位的逐渐瓦解。作为传统学术思想向现代转型的典型,近代墨学演化进程中所体现出的学与术的纠结、比较中西的研究轨辙,与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路径息息相关,思想学术含义极为丰富,可为我们反思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成败得失提供有益的视角。

  • 标签: 近代墨学 中国思想学术 现代转型 利弊得失
  • 简介:本文主要参考英文文献中体现和涉及"情景族群性"(SituationalEthnicity)的研究和观点进行年代降序的历时性梳理,总结出情景族群性或族群情境性88年内出现的3个研究阶段的特点,即3个西方学者眼中"他者"的情景族群性、民族与社会交互中的情景族群性、动态的情景族群性。通过选取不同10年区间内典型的文章进行描述和分析,总结出"情景族群性"的研究从最初西方研究者的"猎奇"到重新审视关于族群的研究,直至近年逐步成为研究调查中对微观现象关注的理论来源和研究思维,这为相关研究可提供介绍和借鉴。

  • 标签: 族群性 情景性 民族社会
  • 简介:师范教育作为培养、培训师资的一项专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实践活动,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是对其进行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学术研究的兴衰也成为师范教育事业兴衰的重要标志之一,理论上二者应呈现正相关性,但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学术研究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学术的轨迹较为特别。20世纪50~60年代师范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迅猛,研究成果以政策类和批判性的文章居多;'文革'时期,师范教育与学术研究均受到了遏制和破坏而几无建树;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教育及其学术研究双双复苏且日趋繁荣,研究深度、广度、数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并直接促成了师范教育学科的生成与发展。目前新中国师范教育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研究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

  • 标签: 新中国 师范教育 学术研究
  • 简介:职业教育运动(1906-1917)自爆发至结束虽只有11年,但却对美国20世纪的职业教育和公共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学者也相继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对其展开了许多相关性研究,而在国内却不多见对该运动的专门研究,对职业教育运动的研究情况展开研究的更为少见。本文在充分占有研究材料的基础上,从总体状况、杜威等重要人物及其思想争论、全国工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休斯法》等方面,梳理了数十年来中美两国学者对1906-1917年美国职业教育运动的研究历史,分析职业教育运动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相关研究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空间,主张在把握职业教育运动总体进程的同时,强化从不同侧面推进相关研究的必要性。

  • 标签: 美国职业教育运动 文献研究 全国工业教育促进会 “斯—杜”之争 《史密斯—休斯法》
  • 简介:“传播力”一词已经成为中国主流媒体中的热词之一,提及率高,解释少,但它并不是突然流行起来的。本文通过梳理“传播力”一词在中国媒体中的变化历程、存在语境、出现频率等,提出“传播力”既不是一个外来词汇,也不是一个新词;它已经成为媒体管理的标准之一,成为主流媒体中的一个流行口号,其存在语境比内涵更加重要。

  • 标签: 传播力 新闻媒体 科学术语 流行口号
  • 简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赦免制度研究方兴未艾,学术成果大量涌现。分别以2001年和2014年为拐点,这些年的赦免制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初始阶段、飞速发展阶段和转型阶段。这些研究成果在古代赦免制度研究、死刑赦免问题研究、特赦制度化研究、国庆特赦问题研究、特赦贪官问题研究等五个领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不仅成果数量多,而且研究深入,在国庆特赦、特赦贪官等领域的争鸣也十分激烈。随着2015年我国颁布第8次特赦令,我国的赦免制度研究也应由纯粹的理论研究向理论与实践结合转型。鉴于我国赦免制度仍不完善的现状以及这三十多年研究积累的经验教训,未来的赦免制度研究应当在古代赦免研究中的法理研究、港澳台及海外赦免制度研究、持续性研究、实证研究等方面努力拓展,使我国的赦免制度更为完善。

  • 标签: 赦免制度 特赦 大赦 学术史
  • 简介:萧承慎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他在战乱时期对师资文化进行的研究中,揭示了中国传统师资文化的历史特点,对“师道”做了关于教师的“为师之道”、国家和社会的“尊师之道”以及学生的“求师之道”的区分。中国的“师道”赋予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价值追求,其本身是一种信仰力量,具有道德约束力。中国和西方的师资文化差异,植根于双方的教育文化之中,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当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中汲取滋养。

  • 标签: 师道 教育文化 中国特色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话语
  • 简介:文章从教材的优选与优化、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教材内容里的偏失论述与解决应对、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迁移、教学与现实关注点的结合等方面论述了在"中国近代学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 标签: 中国近代学术史 问题 教学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