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代文学复古是一个复杂的文学运动,值得我们从多个层面上进行探讨。本文认为文学复古在展开过程中,突出了对史学资源的借鉴,表现在几个方面:突出史传文学的核心地位,反对理学对文学和史学的干预,强调文史在文辞和叙事上的相通,建立以理、事、辞为核心的复古理论,而史学文学化和心学化史学观的形成,则直接造成文学复古的终结。

  • 标签: 文学复古 经史之别 理事之争 文辞与叙事 文辞化
  • 简介:明代文学的主导文体,究竟是诗文还是白话小说?答案是:就明代前中期而言,只能以诗文为主,章回小说的早期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直到嘉靖初年才真正进入文坛,明代的精英文人大量染指白话小说则是在万历以后。就后期而言,晚明精英文人的白话小说经典意识最终凝结为“四大奇书”这一划时代的常用术语,其诗文趣味与白话小说趣味的重合之处越来越多,白话小说已毋庸置疑地取代了诗文的主导地位。对于明代文学主导文体的重新确认,有助于深化文学史和相关学术史的研究。

  • 标签: 明代文学 主导文体 诗文 白话小说
  • 简介:孙秋克教授的《明代云南文学研究》以正统文学(诗文)为主体,以新体例对明代云南文学的崛起、发展和重要文学现象、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和理论概括,梳理了明代滇云文脉,明确了明代云南文学在全国大格局中的基本地位。云南传统文学崛起于明代,一代文学家以地域色彩浓郁、人文底蕴深厚的创作成就,成为我国明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孙秋克 明代文学 云南文学 滇云文脉 传统文学
  • 简介:在戏曲和小说异军突起的明代社会里,诗歌和散文的走向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们最为关注的一个大问题。继七子的复古运动之后,公安派和竟陵派分别祭出了改革的大旗要求不拘格套,独抒性灵。以求解放人的个性,顺应人的欲望,向民间文学学习,朝俗文学靠拢,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

  • 标签: 性灵派 公安派 竞陵派 变革
  • 简介:明代,有关“情”的论述非常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李梦阳的情真说,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神情合至说,袁宏道的性灵说,张琦的情痴说,冯梦龙的情教说等等。明人所尊之情有两个侧重点。前期是以个性之情为重点,兼及人性之情;后期则以人性之情为主,兼及个性之情

  • 标签: 明代文学 尊情 个性之情 人性之情
  • 简介:明代小说和戏曲的作者人数、作品题材、主题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认为科举举人、进士参加小说和戏曲的创作,对提高小说、戏曲的社会地位,推动明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文章还对科举八股考试文体对文学和社会文风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八股作为辅导读物的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读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考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和社会华而不实的文风。

  • 标签: 科举制度 文学 小说 戏曲 八股文
  • 简介:<正>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过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是春秋战国之际。当社会制度急剧变动时期,礼崩乐坏的结果,使大批学者、作家在不同程度上从反映旧的奴隶制的“天道”观下解放出来,思想得以自由辐射,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文学由此空前繁荣;这个势头,一直延续到西汉前期。第二次在建安魏晋之际。农民战争,豪强割据,导致皇权衰落,神学化的正统思想的权威一落千丈。以孔融、祢衡、稽康、阮籍为代表的玄学激进派的

  • 标签: 明代文学 “人学” 新思潮 “人” 思想解放 中国文学史
  • 简介:明代正德、嘉靖间散曲文学呈现出了繁盛的局面。论及影响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士夫文人境遇的变迁,物质保障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文坛复兴与复古、尚情之风,区域创作氛围、文人交游与核心曲家的带动,文体自律与审美趋向的转变等。

  • 标签: 正德 嘉靖 散曲文学 繁盛 原因
  • 简介:回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就有很多杰出的回族将领、文学家脱颖而出,为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金贤、金大车、金大舆父子三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本属穆斯林回族,朱元璋赐金姓。他们热爱汉文化,在经学、文学上多有成就。尤其是金大车、金大舆兄弟二人,汉文诗歌题材广泛,艺术精湛,很有特色。

  • 标签: 回族 姓氏渊源 人物生平 家史 文学创作
  • 简介:"以文学饰政事"是儒家文治思想融入现实政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认为政治与文学以本末、内外、质文等形态相互依存,并随时代变迁而有种种变化。本文从"以文学饰政事"观念在明代的形成与发展切入,探讨政治理念与文学精神之间的关系。明初政治以礼治为主导,强调吏事之能,文学没有适宜的文化氛围和生存空间。永乐以来的台阁文学是理学意识形态化和政治体制的产物,文学完全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政治与文学被设计为体用关系,从而使"以文学饰政事"成为主流话语。复古文学冲破了台阁一统文坛的局面,引发了人们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重新思考。就政治而言,他们或出于正统观念,或出于讲求实政,或从性情气质出发,对文人政治意识、行为、气质进行了深入反思。就文学而言,他们认为文学可以改变政治的鄙陋状态;文学可以提供一个表现"民事"的空间;文学可以得物之情,自然与政事相通;认定风雅精神与政治相通;肯定作家气节;认为个体性情气质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心学将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要求个体变化气质,悟得良知,从而达到"政学合一"的应世境界。将文学与政治关系上升到学术与政治关系的高度加以探讨,具有多重超越价值。而同时,心学影响下的文学则向另一个方向发展,晚明文人以自得、解脱为中心,刻意保持、维护血气之知,文学成为表达个体适意与内在超越的载体,彻底摆脱了政治的束缚。

  • 标签: 政事 文学 缘饰 气节 实学 政学合一
  • 简介:古代的各种选举制度均有得有失,科举制度不可一概否定。腊生君的状元研究是个系统工程,其第一大贡献在于还状元的本来面目,为科举文化研究廓清了道路,提供了范例;全书“奇谈”部分包含了许多可供研究的内容,不可等闲视之。明代部分修订后更加完善,“谱”的部分成就最大,看似简单,收集资料甚为不易;“奇谈”部分注重资料检择,努力正其视听,既有趣味性,亦不断给人以新收获。作者严谨认真,这套状元系列书多方面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显现出来。

  • 标签: 系统工程 本来面目 严谨认真 廓清 道路 提供
  • 简介:明末文学家何白的《游沧浪亭记》融记述、描写、抒情、思辨于一体,为后人了解均州沧浪亭留下了宝贵资料。结合其他诗文的描述,均州沧浪的建筑布局,主要分为沧浪亭、真武殿、文昌阁三大建筑群,也反映了以沧浪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真武殿为代表的道教文化,和以玉峰庵、金塔银塔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之间的共存融合。《游沧浪亭记》中表达的“复请为沧浪主人”的沧浪愿望,与他后半生隐居家乡田园有着密切联系。

  • 标签: 均州沧浪 儒家文化 道教文化 佛教文化 隐逸思想
  • 简介:摘要:时代在进步,认识在提高,中国特色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小学语文教材课本中的古诗词,文言文等、儒家思想及其他内容进行有效优化,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对于下一代人才传统文化素养发展的重视程度。在这样时代的环境下,要想高效率的实现教育任务,促进学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融入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建设,教师则要积极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导入语文教学。文章将针对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 标签: 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 策略
  • 简介:宋元以来,潮州的海上贸易活动已经十分发达,并在整个社会的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明初,朱元璋因张士诚、陈友谅余党勾结倭寇,行锁海政策,严禁人民私自进行海外贸易。后此诸帝继续实行这一政策,时常重申禁令。因而,自宋元以来潮州人民努力建立的与海外通商的传统,陷于停顿状态,未能再进一步发展。这一政策,对明代潮州的社会状况、经济结构,乃至文化风俗等等方面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标签: 海禁政策 潮州 海上贸易 《永乐大典》 嘉靖 人口数量
  • 简介:明代在赋予各级政府,特别是以州县为基础的地方政府用暴力手段维护专制统治的同时,更赋予其实施统治思想教育来强化专制统治.宣讲圣谕、律令,兴办官学、社学等均是明代教化的主要内容.

  • 标签: 明代 思想教育 教化方法 儒家思想 学校教育 圣谕宣讲
  • 简介:摘 要:茶性恬静淡泊,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多爱茶,将诗与茶两者巧妙结合,形成了独具艺术价值的茶诗,让茶文化在代代相传中得以继承和延续。“茶”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的载体,给纷繁熙攘的社会世态注入了一股清流,经由茶诗的幻化升华,从而成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而这种情趣恰恰是明代文人这一群体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本文通过对明代茶诗内容的解析, 探索清淡自然、清幽深远、清新闲雅的茶诗“真”意,以追寻文人所寄托其中的精神风骨和家国情怀。

  • 标签: 明代 茶文化 茶诗 文人精神
  • 简介:《万历野获编》是明代重要的文学史料著作,书之所及:上述朝章掌故、下录琐事轶闻,无不毕陈。其中相当一部分条目承载着明代后期社会生活的繁华和文人精神情感的落寞。这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明代社会风习和文人生态、心态,尤其是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思潮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标签: 《万历野获编》 明代 文人生态 文学思潮
  • 简介:明朝灭亡之后,在读书人普遍沉浸于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冷静下来,认真反思和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 标签: 吏治 明代 亡国之痛 故国之思 读书人 顾炎武
  • 简介:<正>一、明代官矿的衰落明代矿业有官矿,有民矿。这两种不同型的矿业,分别地说,有发展,有衰落。但就生产量总的来说,明代矿业是发展的。

  • 标签: 工役制 宣德 嘉靖 会典 明英宗 地租形态
  • 简介:《金瓶梅》是明末社会道认审美观念等激变的产物,它的出现影响了我国小说发展的流向,推进了小说观念的变革,《全瓶梅》批评,推动了我国小说观念的充实、深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明代《金瓶梅》的原始批评激活了后人的审美思考,崇祯本《金瓶梅》的评点者,是我国以审美眼光审视《金瓶梅》的第一人,评点使原始批评中美学判断具体化并成为张竹坡系统批评的先导,在《金瓶梅》批评史上起着双向联结的思维中介作用。

  • 标签: 《金瓶梅》 原始批评 崇祯本评点 双向联结 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