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较大移位的髌骨骨折效果。方法选择56例较大移位的髌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空心螺钉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患者住院(10.3±2.9)天,骨折愈合时间(5.1±0.6)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治疗后,髌骨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用于较大移位的髌骨骨折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 标签: 空心螺钉 内固定治疗 较大移位髌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多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32-78岁,平均52岁。均为新鲜骨折。按照Garden分型Ⅱ型4例。Ⅲ型11例,Ⅳ型6例。损伤至手术时间7h~15d,平均4.6d。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1~6年,平均2.5年。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5个月。螺钉无松动及折断。术后2年1例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迹象,1例出现股骨头塌陷,建议扶拐不负重活动,观察病情。髋关节功能按Brumback评价标准,优15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0.4%。结论多枚空心螺钉固定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空心螺钉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肱骨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对比开放复位固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肱骨上骨折患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将5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开放复位固定克氏针固定,实验组采取闭合复位固定克氏针固定,对比闭合复位固定和开放复位固定治疗效果。结果为两组患者实施Flynn肘关节功能评估,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无较大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则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从而可知闭合复位固定克氏针固定的安全性更高,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小儿肱骨上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固定克氏针治疗,与开放复位固定克氏针治疗效果对比无差异,但是闭合复位固定克氏针的手术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降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同时闭合复位固定克氏针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闭合复位内固定克氏针 开放复位内固定克氏针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皮质骨轨迹螺钉(CBT)是近年来新兴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经椎弓根螺钉固定,CBT固定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软组织显露范围小、失血量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患。目前临床上对其术前评估方式、手术技术关键、并发症防治、术后随访等还存在不少争议,导致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明确。为规范CBT技术的应用,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法制定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上规范开展和推广CBT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腰椎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镜下治疗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改良全跟距关节镜技术治疗的46例46足跟骨关节移位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8例28足,女18例18足;年龄19~60岁,平均(39±13)岁。受伤到手术时间1~10 d,平均(4.5±2.2)d。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8分,平均(6.3±1.8)分。所有患者患足无其他合并损伤。所有患者均采用跟距关节镜下前外侧、外侧、后外侧入路进行跟骨骨折的复位,并采用全螺纹空心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检测患者足部疼痛的缓解情况及足部外观的满意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系统(AOFAS)及Maryland评分系统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各指标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所有切口均获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46例46足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9)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8~12周,平均(10.4±2.3)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跟距关节运动理想,未出现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表现,跟距关节疼痛VAS评分均为0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58±13)分提高到(96±9)分,Maryland评分(72±11)分提高到术后的(98±8)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t=15.958、12.496,均P<0.05)。结论跟骨关节移位骨折的全跟距关节镜下治疗技术,骨折复位精确,足部术后并发症小,疗效确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跟骨关节内骨折 关节镜技术 跟距关节 螺钉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皮质骨轨迹螺钉及骶骨翼螺钉固定技术在治疗腰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因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S)和骶骨翼螺钉(SAS)固定技术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2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67.9±8.2)岁,随访时间(2.6±0.4)年。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2年的随访,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和再次邻近节段退变。结果24例患者中近端ASD患者14例,远端腰骶部ASD患者8例,近端远端同时ASD 1例,上下融合中间节段ASD(“夹心”ASD)1例。邻近椎体骨密度(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T值)为-1.98±0.91,其中10例T值<-2.5。手术时间为(125±36)min,术中出血量为(85±33)ml。术后下地时间为(3.1±1.9)d,住院日为(9.0±2.6)d。术前患者腰痛VAS为(5.2±1.0)分,腿疼(6.8±1.9)分,ODI评分56.6%±12.8%。末次随访患者腰痛VAS为(1.4±0.6)分,腿疼(0.9±0.4)分,ODI评分13.8%±6.3%。末次随访患者各指标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总体临床效果满意。在末次随访中,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固定相关并发症,尚未再次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结论CBTS及SAS固定技术应用于腰椎ASD的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固定可靠且并发症少等优势,尤其对于骨量降低的老年患者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 标签: 腰椎 邻近节段退变 皮质骨轨迹螺钉 骶骨翼螺钉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法研究选择的对象为我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200例实施胸腰椎骨折固定术的患者,回顾性分析上述实施胸腰椎骨折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并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手术方式、断裂时间等,分析引发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原因。结果在本研究的200例患者中,出现椎弓根螺钉断裂的为20例,发生率为10.0%,AF系统断裂的为12例,RF断裂的患者为5例,中华长城椎弓系统断裂的为2例,USS断裂的为1例,断裂的患者其位置均在钉杆连接1.5cm处,并且大部分浑浊军事在取固定物是发现固定断裂,发现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20个月,平均为(10.12±0.33)月。结论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重点分析,将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引发因素进行预防,进而降低椎弓根螺钉断裂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愈合效果,保证患者的健康。

  • 标签: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 椎弓根螺钉断裂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前路枕骨螺钉钢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来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单纯前路枕颈融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具颈椎标本,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49±8)岁。对标本进行软组织剥离建立正常模型组,切除正常模型寰椎前弓、部分寰椎侧块、齿状突、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寰椎横韧带,破坏关节囊,制作枕颈不稳模型,前路斜坡螺钉置钉建立斜坡螺钉固定模型,随后在原标本采用前路枕骨螺钉置钉建立枕骨螺钉固定模型。分别给予4组模型1.5 N·m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0-C1与C0-C2的活动度(ROM)。最后进行拔出力试验,比较单双皮质固定螺钉抗拔出力的影响。结果在C0-C1节段,斜坡螺钉组的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分别为6.46°±0.85°、5.14°±0.76°、2.73°±0.36°、1.12°±0.41°,枕骨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5.92°±0.90°、4.16°±1.06°、2.86°±0.50°、1.05°±0.27°;在C0-C2节段,斜坡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9.55°±1.99°、10.46°±2.03°、6.90°±1.29°、13.51°±1.37°,枕骨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8.14°±1.38°、9.53°±1.55°、4.75°±1.06°、7.90°±1.68°,枕骨螺钉组较斜坡螺钉组的侧弯及旋转ROM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皮质固定的枕骨螺钉最大拔出力为(408±28)N,双皮质固定最大拔出力为(439±33)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枕骨螺钉钢板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在抗侧弯和抗旋转性能上比前路斜坡螺钉更具优势。

  • 标签: 枕骨 枕颈融合 枕骨髁螺钉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骨手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外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6年7月~2017年12月收拾的小儿骨科患者中,选取出现肱骨外踝骨折的患者90例参与本文实验研究,将9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正骨手法复位、克氏针固定以及药物外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为两组患者采取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患者肘关节恢复情况,实验组患者治疗后2~3个月的Mayo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两组患者采取Flynm功能评估标准评估治疗效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肱骨外踝骨折的小儿患者采取正骨手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避免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加适合无法接受切开手术的患儿家属,同时能够促进患儿肘关节的恢复,促进患者预后效果。

  • 标签: 正骨手法 克氏针内固定 小儿肱骨外踝骨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微创手术治疗儿童肱骨上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防止Volkmann挛缩以及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我院自2007年~2009年开始采用C型臂X线机监视下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的方法治疗儿童肱骨上骨折。证明积极、有效、到位的手术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手法复位 经皮克氏针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骶骨翼螺钉在腰骶区L5/S1节段固定融合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因腰椎管狭窄症于北京朝阳医院行L5/S1单节段经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骶骨翼螺钉减压固定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数据及随访期间疼痛及功能评分。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随访X线及腰椎CT三维重建,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固定位置、有无松动等并发症及融合情况。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计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69.6±5.2)岁,随访时间(16.2±1.7)个月。患者手术时间(144±21)min,术中出血(103±20)ml,术后引流量(80±34)ml。患者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0)分,末次随访时改善至(0.9±0.7)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1±0.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0.9±0.7)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66.2%±8.0%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6.6%±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无切口感染,在随访期间未出现固定松动及失败、融合器移位等情况,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68.8%(11/16)。结论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骶骨翼螺钉对腰骶部进行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来治疗腰骶部椎管狭窄症是安全可行且有效的。

  • 标签: 腰椎退行性疾病 腰椎减压内固定术 椎间融合术 皮质骨轨迹螺钉内固定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CBT)与椎弓根螺钉(PS)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邻近节段的影像学变化,评价两种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北京朝阳医院分别采用CBT固定与PS固定进行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手术融合头侧邻近节段(CAS)椎间隙高度(ISH)、椎间孔高度(FH)、宽度(FW),术前及末次随访MRI扫描椎间盘退变分级。临床症状变化采用患者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同时诊断两组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R-ASD)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S-ASD)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数据比较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共计69例患者纳入研究,CBT组33例(男/女:15/18),年龄(65±11)岁,PS组36例(男/女:17/19),年龄(64±10)岁。末次随访时,CBT组邻近节段的ISH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组邻近节段ISH较手术前显著减小(t=6.78,P<0.05)。CBT组邻近节段ISH、FH和FW的丢失程度显著小于PS组(均P<0.05)。随访期间,CBT组共发现4例(12.1%)R-ASD,无S-ASD,而PS组出现12例(33.3%)R-ASD,显著高于CBT组(χ2=4.35,P=0.04)。MRI显示,PS组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椎间盘显著退变程度大于CBT组(Z=-2.14,P=0.03)。结论相比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单节段皮质骨螺钉固定技术在短期内可以有效地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 标签: 椎管狭窄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腰椎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 简介:动力螺钉(DHS)又称加压滑动鹅头钉,是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包括粗隆间及粗隆下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粗隆部 加压滑动鹅头钉 应用
  • 简介:摘要锁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6%—7%,其治疗方法繁多。现将我院2005年2月~2011年2月锁骨骨折采用钢针固定与锁骨解剖钢板固定治疗8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疗效。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认为锁骨解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优于克氏针固定。是治疗锁骨骨折的一种较好方法。

  • 标签: 锁骨骨折钢针锁骨解剖钢板内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我校加强理想教育,打造高效课堂,创新小组学习,注重高效备考,取得了成效。

  • 标签: 学习 内动力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