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个博士授权学科:机械工程。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1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加工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电路与系统、固体力学。1998年已通过评审待批的学科为:

  • 标签: 机械设计及理论 材料加工工程 硕士学位 博士后 博士学位 计量技术
  • 简介:休谟在西方伦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休谟的自然之德虽然体现出他依然流连于古典德性伦理传统,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是"与"应该"的区分瓦解了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伦理的合理性,对德性的泛化和对德性整体性的消解,也显示出他对亚氏伦理的背离,所以休谟伦理不同于古典德性伦理。同时,休谟对规则和功利的探究又启发了其后道义论和功利论伦理,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范伦理。可以说,休谟伦理属于古典德性伦理向近代规范伦理的转型的中间环节。

  • 标签: 休谟 德性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 简介:为促进伦理的原理研究,湖北省伦理会、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于2017年11月25日在武汉举办了"以《人本伦理》为线索的理论伦理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医学院、南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山东大学、延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 标签: 理论伦理学 人本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综述
  • 简介:自1985年我国建立博士制度以来,华中科技大学博工作在全国博管委、中国博士科学基金会及湖北省博管委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培养优秀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的重要基地。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博培养工作为例,从薪资、福利保障机制、科技论坛组织、博士学术交流、“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博士管理制度规范化与科学化等角度讨论了提高博士研究人员培养质量的各种举措与办法。

  • 标签: 博士后培养 案例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 简介:20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革命的世纪,革命在这段历史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身影,理解这段历史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下的自己。论文在文学文本中探寻革命的踪迹,力图捕捉岀那些“史”作无法传达无法描述的细微的、隐秘的信息。

  • 标签: 革命 伦理 行为艺术
  • 简介:摘要博士制度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高校吸引、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改革完善博士队伍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 标签: 博士后制度 探索实践 成效
  • 简介:“学士、硕士、博士博士”,有人这样一排列,就得出了“博士”是最高学位的错误结论。其实所谓的“博士”,是我国教育制度中的一项内容,分“院所博士”和“企业博士”。我国博士管理工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 标签: 企业博士后 学位 博士后管理工作 教育制度 学士 硕士
  • 简介:托马斯的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世纪,托马斯的伦理思想既起着使宗教伦理世俗化,世俗伦理宗教化的作用;同时又起着使伦理由德性伦理向规范伦理转化的中介作用.托马斯完成这两种转化的工作具体体现在他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与希伯来神学律法思想结合起来的做法上.而基督教的"十诫"则是他建构宗教规范伦理的根基.

  • 标签: 托马斯 世俗伦理 宗教伦理 德性伦理学 规范伦理学 “十诫”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 标签: 现状 问题 对策
  • 简介:伦理对象可以归结为四大范畴:“价值”、“善”、“应该(包括正当)”和“事实”或所谓“是”。价值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的需要——及其经过意识的各种转化形态,如欲望、兴趣、目的等等——的效用。善亦即正价值,是客体事实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效用。应该是行为善,是行为事实符合其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则是行为的道德善,是行为事实的符合道德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应该和善都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某种效用,都是客体的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因而都属于价值范畴;反之,事实或“是”,则是价值的对立范畴,是客体的不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独立存在的属性。事实与价值构成客体的全部外延而与主体相对立;主体及其需要、欲望和目的既不是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联接二者的中介物。

  • 标签: 主体需要 客体效用 道德善
  • 简介:  没有人会想到,一个来自偏远山村,从小饱尝贫穷滋味的放牛娃,竟能凭借着刻苦与勤奋,在求学的道路上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将祖祖辈辈没有实现的梦想变为现实.有哲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这话说得不错.这个放牛娃出身的人执著地追求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在科学的殿堂里攀登着一座又一座高峰,在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个放牛娃是谁呢?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所的谢柏松博士.……

  • 标签: 放牛娃博士后
  • 简介:易卜生是一位享誉全球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在中国,易卜生对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影响仅次于莎士比亚。就中国话剧和现代文学而言,由于易卜生戏剧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感,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莎士比亚。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易卜生 现实主义戏剧 重读 莎士比亚 中国文学
  • 简介:当人们对伦理理论进行分类或加以对比时,通常是以一种相对零散的方式或仅仅将其局限于两两对比中进行的,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分类研究,因而无法得到一个统摄所有观念流派的类别。对不同的伦理理论谱系进行系统性分类或元哲学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动关系,可以使规范伦理呈现更丰富的类别和区位,而不再局限于任何一种二元模型框架。

  • 标签: 伦理学理论 谱系 元哲学 分类法
  • 简介:传统理性主义伦理认为,道德是理性认识永恒的是非标准并通过自由意志指导行为的结果。休谟将经验主义贯彻到底,导致了伦理方法论上的非形而上学转向,认为理性不能认识超经验的是非标准,因而自由意志和理性的能动作用就失去了依据,他进而提出情感才是道德区别的标准和伦理研究的主要对象。休谟据此建立的以情感进步观为基本特征的德性伦理对西方现代伦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形而上学 非形而上学 经验主义 理性 情感
  • 简介:谈到当代德性伦理,麦金太尔思想是不可回避的。他论证了规范伦理、情感主义伦理在道德问题上的失败,对当代西方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正是因为这些失败,才引发了当代社会道德危机。他主张以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体系为基础,从实践、个人的整体性、传统三个方面向传统美德回归。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外在利益的诱惑总是超过了美德的诱惑。关于外在利益与内在利益的如何统一问题;个体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引起的冲突中,如何克服非理性因素,实现共同的人类之善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扩展和探讨。

  • 标签: 麦金太尔 美德伦理学 情感主义 内在利益 非理性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