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骆晓会先生的《近代中苏关系述论》(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述论》),是一部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有近20年资料积累和研究基础的心血之作,它的出版必将深化和拓展中苏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

  • 标签: 骆晓会 《近代中苏关系史述论》 外交关系 忧患意识
  • 简介:1958年中国进行的金门炮战是一次重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但中方并未向其盟友苏联方面提前正式通报此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不信任感不断增强所致.金门炮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双方所存在的分歧,加剧了互不信任的态势,对中苏关系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 标签: 金门炮战 中苏关系 不信任感
  • 简介:国际环境是制约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基本特征是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妥善处理意识形态在国家利益中的位置是国家对外关系发展的关键,建立平等互利的原则和机制是维持国家关系正常发展的保障,领导人的意志和判断直接影响国家外交关系的进展程度。

  • 标签: 中国 苏联 关系 经验教训
  • 简介:肯定领导者个人因素在一个相对短暂的历史进程(包括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的历史进程)中,可起关键作用或决定作用,这并不违背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特别是当时中苏两国的政治体制均处在高度集权的背景下,个人意志和决策也很容易强加到党和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之上.导致和决定中苏关系恶化的领袖个人因素,主要体现在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国际国内利益上的冲突和背离以及两人政治品质和性格上的相同与相异.

  • 标签: 中苏关系 恶化原因 毛泽东 赫鲁晓夫
  • 作者: 石学峰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08-08-18
  • 出处:《世界华商经济年鉴》 2008年第8期
  • 机构:新中国建立后,中苏之间的关系成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中苏关系可以说是一直在曲折中发展,充满了坎坷,充满了曲折。从新中国建立到苏联解体,大体上经历了三大时期:友好期、破裂期、恢复期。我们主要探讨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一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这一段时期的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探索的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既往的"西域"历史表述中存在"自西向东"与"自东向西"两种单向叙述模式;前者或多或少受到"西方中心观"的影响,后者则自觉不自觉地延续了王朝国家时代"西域"表述的"中原中心观"。文本进而在梳理部分反思"西方中心观"和"中原中心观"论述的基础上展现"西域"多文明互动的历史面相。认为在诸文明互动中,西域生成了一种"复合式文明",而以区域关系视野叙述"西域"有助于展示其内在丰富性与外在关联性。

  • 标签: 西域史 单向叙述 文明互动 区域关系史
  • 简介:摘要自1932年中苏复交后,中苏间形成一种复杂而不稳定,冲突与合作并存的国家关系。苏联方面采取平行外交战略与中国国共两党合作,但这既不能使国民政府满意,也不能让中共信服,为中苏关系破裂埋下隐患。中苏在抗战前期以友好合作,相互支持为主;后期,受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两国冲突不断,嫌隙渐深。

  • 标签: 抗日战争 中苏关系 平行外交战略 合作与冲突
  • 简介:国际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需要高校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索,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的颁布实施为继续进行这种探索提供了动力并指明了方向,作为跨学科的《国际关系》课程恰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在密切联系当今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下,利用迅猛发展的网络科技,借鉴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和方法来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标签: 《国际关系史》课程 教学方式和方法 探索
  • 简介:中国方面首先于8月22日和9月21日两次向苏联方面提出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的建议,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以苏联、苏联共产党和赫鲁晓夫的这种修正主义为参照系展开的,中国方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苏联

  • 标签: 世界政治论文 中苏关系世界 年代中苏关系
  • 简介:本文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师设计教学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战后国际关系在人教版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针对教师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的原则与关键点,希望能够帮助高中历史教师解决教学难题,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人教版教材能更好地在高中发展,能体现其教学价值。

  • 标签: 人教版 高中历史 战后国际关系史 教学设计
  • 简介:<正>民族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无论从理论上、从政治实践上来说,还是从历史研究工作上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这个问题,翁独健同志在五十年代就提出来了。从那时以来,这个会是第一次讨论这个问题。从民族史研究的发展来看,从整个史学界的工作来看,这个会是很重要的。我们相信,在这个会以后,民族关系的研究将不断向前发展。它将成为民族工作和当代史学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次会上,同志们拿出许多文章,其中有些文章写得很好。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这项研究工作一定能达到很好的水平。今天,我想谈谈关于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

  • 标签: 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史 汉族 少数民族 各民族 民族英雄
  • 简介:摘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历史研究中民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说,民族在初中教学中的比重也较大,特别是民族关系的教学。民族关系对国家都能统一以及民族间的团结影响非常大。本文对初中历史的民族关系教学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对学生历史基础的培养能够更加有效,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

  • 标签: 初中历史民族关系史教学方法
  • 简介: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境内有壮、汉、瑶、苗、仫佬、毛南、回、京、彝、侗、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另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创造了广西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居住格局,以及历史上广西各民族在共同斗争中团结互助,在婚姻互动中交融认同,在语言互动中相互渗透,在文化交流中相互认同等,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特征印证了广西民族关系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

  • 标签: 广西 民族关系 民族融合
  • 简介:国共两党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特定的基本原理。它不仅是国共两党关系历史现象和规律的理论概括,而且是构建国共两党关系这门学科的重要理论支点。深入研究其基本原理,对于这门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拟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有关基本原理,略述己见。

  • 标签: 国共两党关系 第二次国共合作 理论概括 日本帝国主义 抗战初期 独裁统治
  • 简介:摘要高等院校开设近代国际关系选修课,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当今国际关系的真相,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战略,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极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力图从国际关系课程的设置、主要内容、意义等方面阐释开设近代国际关系选修课的重要性,呼吁各高等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拓思维、创新才能,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国际关系史 课程 选修课
  • 简介: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美关系”日趋紧张,相关导论日增。中美关系课程显得愈发重要。以往的“中美关系”教学集中于关注政府机关与高层领导人的决策和态度,对中美社会底层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未予关注。笔者开设的“中美关系”课程则对平民在中美关系中的意义给予了特别的重视。本文以“抵制美货与中美关系”为例,阐释这种新视角对认识中美关系的意义,使学生对中美关系有更为立体的认知和知识掌握。

  • 标签: 中美关系史 抵制美货 跨国视野
  • 简介:把中美、中苏、中国和台湾、美国和台湾,作者还分析了中国的盟国(苏联和越南)、美国的盟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对危机的反应,1949年以来美国与中国的关系》17

  • 标签: 世界政治论文 中美关系历史 中美关系史
  • 简介:摘要:在传统授课模式中,老师往往是居于主导地位,教学效果欠佳。随着课程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更新,老师可以通过课前课中组织活动及实施方案的巧妙设计,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优势互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有效达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战后国际关系》课程运用了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其自主学习更大的灵活性,教学效果有效提升。本文以战后初期美苏之间战略分歧为例,尝试将师生互动融入现实教学,并对实践情况及改进措施提出几点思考。

  • 标签: 师生互动 问题导向 课程教学 战后国际关系史
  • 简介:《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关系编年》一书,以公正而不偏袒的历史态度进一步综合、梳理已经发现的中文档案资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有:1.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关系研究的历史定位;2.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关系的研究对象;3.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关系研究的特殊意义等。

  • 标签: 《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关系编年史》 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关系 历史定位 研究对象 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