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刑法权(刑罚权)内在地划分为立法和司法两个阶段,与这两个阶段相适应,犯罪概念应分化为立法(理论、实质)概念和司法(注释、形式)概念,二者各有不同的功能;刑事司法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形式概念能够满足司法技术性(定罪)的要求,刑法理论和刑法典都应接受形式概念.概念应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形式概念并非形式的,也应反映犯罪在司法阶段的本质,犯罪的本质具有层次性.还应存在一个犯罪的综合概念,综合概念具有以实质合理性为基础的司法出罪功能.

  • 标签: 犯罪概念 关系 体系化
  • 简介:民警教育训练应扩大教育训练门类,包括职务晋升必训、岗位转换必训和岗位新知识新技术必训;应形成院校教育训练体系和公安机关内部教育训练体系优势互补格局;应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专业民警的不同需要,安排教育训练内容;应在政策、制度、师资、财物、服务等方面给民警教育训练提供保障。

  • 标签: 民警教育训练 公安院校 公安机关
  • 简介:法律管理工作和风险控制要实现融合,就要在分工的时候有意识地交叉、兼容,一定不要人为地内部割裂,最终实现集团整体的风险防控一体企业发展要想走得稳需要政府、企业、社会资源、人员配备全方位支持。一切可降低风险的手段与补救措施最终都可以归结在法律风险的防范上,事实上这也是对依法治国、依法治企成效的一种体现。2008年起,国资委开始建议央企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梳理以及报告工作。

  • 标签: 风险防控 法律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 依法治企 人员配备 央企
  • 简介:深入辨析“检察监督”的内涵和外延,全面细化检察监督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进一步明确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工作,对准确领会、贯彻落实第十四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检察监督 体系化建设 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监督体系 检察工作
  • 简介:法律规范是因解读和分析法律规范性所形成的法学基本概念,是对法律规范性的表达及其逻辑构造的集中反映和概括。就规范形态而言,法律之中有"命令或禁止"和"允许"两类规范,各具有不同的表达形态和规范意义。法律规范必需规范的适用条件、规范形态以及规范内容三部分构造才能发挥其规范效用。除了规范规定外,法律规制功能的实现还需法律规范之间的应用关联和效力关联。法律规范的体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基本单位,法律规范之间的应用关联和效力关联为基本关系所建立的体系,它不同于以法律内容的社会属性及其意义关联为基础所建立的部门法体系

  • 标签: 法律的规范性 法律规范 应用关联 效力关联 法律体系
  • 简介:在信息时代,以“数额”为中心的犯罪定量传统评价体系开始向以网络空间各种“情节”为支点的新型定量标准体系倾斜。“数额”在定量标准体系中地位下降,表现为信息时代犯罪对象的虚拟、使用权导致犯罪数额以数量计,还表现为信息时代的行为方式变化导致人(户)次标准的兴起。信息时代传统犯罪的异化引起定量因素的变化,用户数、注册会员人数、实际被点击数等评价标准已被使用,网站数、跟帖数、网络传播行为等标准也应发展。计算机犯罪要求的“情节严重”、“后果严重”在信息时代异化为信息组数、系统台数、系统运行时数等标准,系统规制网络攻击行为时其定量评价对此也应考量。

  • 标签: 网络犯罪 定量标准 体系转型 犯罪数额 司法文件
  • 简介:目次序言一、法的体系思考与法学科体系建构的功能二、价值与逻辑:体系建构要素与系统理论(一)概念法学的体系逻辑性(二)评价法学的体系逻辑性(三)系统理论关于体系逻辑与价值的统一三、基本原则、抽象概念与法释义学:德国行政法体系建构的要素与过程(一)"依法律而行政":学科体系的原则与价值(二)行政行为:

  • 标签: 体系化 基本原则 抽象概念 法释义学
  • 简介:作为世界上最"难产"的民法典,并非意味着我国制定民法典的条件尚不具备,而是在经历反复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后,我国的民法典势必要站在法律科学最高点制定一部体系的法典,以理顺市民社会秩序。在这一宏伟任务下,民法典总则有必要承担私法体系的重任,而现有立法及其理论基础也为私法体系做了充分的准备。民法典如果要实现体系的目标,在民法典总则中有几个问题必须予以明确规定:一是用民法典总则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制度和法律行为制度明确民法的私法性质;二是用民法典总则明确民法的调整对象;三是用民法总则明确民事立法构成及确定协调法律冲突和弥补法律漏洞的方法。其中,让法人回归为私法中的民事主体,以私法自治为原则构建法律行为制度则成为重点和难点。

  • 标签: 私法体系 民法总则 意思自治 法人制度 法律行为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类型逐步渗透到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由此而产生的法律纠纷不断增多。针对这样一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从解释论的角度入手,根据现有的立法情况界定虚拟财产的法律概念和基本属性,从而构建虚拟财产的民事法律保护体系

  • 标签: 保护民法 框架正当化 正当化体系化
  • 简介:现代性的断裂造成了人类在安全与信任方面的危机,迫使人类进行现代性反思,后现代性是人类现代回归的路向。基于此人类不得不在城镇与乡村、耕耘与荒野、征服与保护之间进行两难抉择。所谓两难也只不过是人类惯性思维在作祟。只要人类用交互理性代替主体中心理性就能走出现代的困境。在全球视阈下,现代不是一个西方化的工程。中国人凭借着独有的寰球觉悟及后发展优势可以化解人类现代的困境。

  • 标签: 现代化 生态文明 中国话语体系
  • 简介: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不能仅着眼于立法的数量和速度,更应当注重立法的科学性。为实现我国互联网立法的体系建构,必须明确信息时代立法更新网络因素全面介入的全局立法理念,平衡"防控"和"引导"两种价值取向的基本立法思路,树立网络主权维护,网络"无边界"特性和网络数据核心的立法视角,并着力推动网络信息数据、网络犯罪、网络政府建设和网络国际法输出四个重点立法领域。

  • 标签: 互联网领域立法 网络社会 法律更新 体系化建构
  • 简介:刑事被害人是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具有当事人的地位。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应当享有体系的权利赋予和保障,对此有关国际刑事司法准则是有明确且完备的规定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但是,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被害人权利的体系和国际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刑事诉讼 人权保障
  • 简介:高度发达的美国知识产权服务,为美国保障知识产权制度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创新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与高速发展的知识产权事业相比,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难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本文认为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效支撑。

  • 标签: 知识产权 服务业 美国经验 借鉴
  • 简介:<正>一、引言:警察权与"控权论"近年来,在依法治国的洪流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公权力的运作问题。其中,多数人从传统宪法与行政法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认为,国家权力在现代社会中过于庞大,如霍布斯笔下的利维坦应该严加看管。同时,实践中一些警察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越权行为被媒体跟踪曝光,这自然而然地为人们关注公权力的目光寻找到了一个现实载体。

  • 标签: 警察权力 控权 证据排除规则 超期羁押 权力行使 非法证据排除
  • 简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思想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党校团校教育,不断加强党员发展的机制建设,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的阵地建设,从而确保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

  • 标签: 学生党建工作 团校 伟大工程 党员发展 党的建设 党校
  • 简介: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长期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及征地补偿费分配权等方面。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因素涉及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缺乏对村规民约的监督、审查、纠正机制以及缺乏司法、行政救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包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机制,对村规民约的监督、审查、纠正机制,家庭成员之间土地有偿流转机制,不分性别的宅基地分配机制以及有效的司法、行政救济机制。

  • 标签: 农村妇女 土地权益 法律保障 体系构建
  • 简介:(一)在知识产权研究的当代性语境下使用“当代性”一词,旨在凸现今日讨论知识产权制度的新语境。当多数国家跟随世界贸易的滚滚车轮,无奈或懵懂中接受的TBIPS开始在各自的体内逐渐发作之后,现实的迫力与理论的本能使人开始了新的思索与追问:知识产权为什么?知识产权制度应该如何?……

  • 标签: 知识产权制度 无形财产权 制度研究 体系化 “当代性” 产权研究
  • 简介:弗里茨·里特纳和迈因哈德·德雷埃尔在合著著作《欧洲与德国经济法》一书中,基于"独立经济法"的理解,构建了成熟的经济法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三个层面,即经济法是否需要体系,如何体系,体系的结构是什么。依据中国的"语境"对其体系理论进行研讨,并重点对比其理论与中国经济法学理论的不同之处,可以在上述三个层面开放出重要的理论洞见,对于认识当下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欧洲与德国经济法》 经济法理论 体系化
  • 简介:代表人越权对外担保的法律效力这一难题的解决,需要对公司担保法律规则进行体系解读。越权对外担保的上位概念是越权代表,对其效力的分析应以处理越权代表的一般规则为基础。越权代表所涉及的根本问题是代表行为是否归属于公司,《合同法》第50条中的“代表行为有效”应解释为“代表行为归属于公司”,而非“合同有效”。只有在确定代表行为归属于公司之后,才能认定合同成立,进而对合同有效无效予以讨论。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判断中,越权对外担保具有与一般越权代表区别对待的正当性及必要性。2005年《公司法》第16条就是为此制定的区别对待立法,其着力点在于改变公司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判断中的不利地位。该规定以法律形式限制了代表人对外担保的决议权,因此第三人对公司对外担保是否得到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批准应负有形式审查义务。

  • 标签: 公司担保 公司章程 法定代表人 越权代表 公司越权 体系解释
  • 简介:体系打击"刑事犯罪产生了及时审判和查明全案事实、控制案件办理风险和刑事诉讼证明方式、案件办理期限计算基点的内在冲突,冲突的原因是刑事诉讼的效率与公正具有二律背反的性质、公正需要满足公众的认知要求、案件办理的规模较大。以公正价值和人权保障价值为指针,参酌既往的刑事司法经验,解决冲突的路径可能是:建立远程联合取证制度、适度控制办案规模、以被采取强制措施最先到期者的时间作为全案办理的最后期限。

  • 标签: 并案管辖 效率 公正 冲突 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