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朱熹《中庸章句》明确提出"‘诚’为《中庸枢纽",而《中庸或问》又通过对"诚"的界定,以及通过对《中庸》第一章至第二十章"诚"的内涵分析和对第二十一章至最后一章有关"诚"的论述的概括,进一步论证了《中庸》的大义在于"诚"。朱熹的这一观点,对于解读《中庸章句》人来说,是不可不知晓的。

  • 标签: 朱熹 中庸章句
  • 简介:早自上个世纪30年代,便有学人开始向国人介绍复权的概念,然此后对该制度的认识竞至几无进展。国内法学界对复权的认知,长久地停留在这样的层面:罗马士兵被俘以后一旦返回便得恢复先前的身份及权利。实际上,复权制度的适用并非向来就只限于士兵及其返回的情况。它起源于和平态势下的人口迁徙,只是在共和末期以后,随着罗马政治军事力量的变化,其适用的范围才逐渐限缩。

  • 标签: 复境权 市民 俘虏 奴隶
  • 简介:通过法律把种种体现不同价值观的相互冲突的因素转变为建设性的综合体,这是法律整合欲达到的目的,为使此一目的得以完成,通过法律所进行的社会整合过程必须是一个有机整合的过程,一个使人们信任法律的过程和一个形成制度性架构的过程,而所有这些过程最终依赖的是良好的法律制度。

  • 标签: 法律整合 有机整合 制度架构 制度
  • 简介:中庸,“折中”乎陆涛声我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四书”“五经”这类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只是早年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读过少许句章,读时也仅为完成学习任务应付考试,未来甚解。这三四十年,尤其是“文革”十年,对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特别是孔孟之道的批判接连不断,还每每掀起...

  • 标签: 中庸之道 “中庸” “费厄泼赖” 小农意识 《中庸》 思维定势
  • 简介: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在中国国民文化心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传统的中庸之道既包含价值观,是儒家德治的最高道德目标,也具有方法论意义,追求以"执两用中"来认识和处理事物的矛盾。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必须通过法治建设,现代西方法律体系中暗含的中庸思维方式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中庸的内生地位,说明传统中庸理论体系的现代转化符合传统精神生活和现当代法律的双重需求

  • 标签: 中庸 和谐 现代转化
  • 简介:被海外誉为“当今中国新诗坛山水诗派的祭酒”的孔孚先生,以狂狷不羁的人格素养,灼热博大的生命襟怀,“抟虚宇宙”的豪迈气势,“灵觉”、“出虚”、“用减”之类的艺术策略,苦心孤诣地追寻澄明如镜的生命故园,为中国的山水诗开拓了新的境界,为中国当代诗坛增添了活力与光彩。

  • 标签: 孔孚 山水诗 澄明之境
  • 简介:中庸的理想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的政治伦理诉求,而从孔子到子思的《中庸》,因为吸收了道家思想,实现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开拓,这使中庸立意高远,历久弥新,成为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中庸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宇宙论的全体视野,使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中庸之道 道家 文化理想
  • 简介:中庸》是儒学重要的著作,集中阐述儒家的哲学思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和谐观念.为了维持社会和谐,儒家倡导“持中守正”的思想方法,反对任何板端主义的行为方式;为了使社会成员心态和谐,儒家提倡“素位守常"的生活方法;为了促进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儒家主张“并行不悖”的发展理念.《中庸》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标签: 儒学 《中庸》 中庸之道 和谐社会
  • 简介:文化大热,这自是文化人所乐见的。但没文化的或文化低的人群亦未见不欢迎。曾听乡党讲述某地煤老板的故事。某老板有钱后,想让儿子当作家出名,托朋友花两万元替儿子买了部书稿的署名权。出书后,老板喜不自胜,说:'别人是签名售书,我儿子要签名送书.'于是,签送了两万本出去。想念书的人缺钱,有钱的人缺失文化,这种现象,日益普遍。但两种人群,均表现出了对文化的追寻和渴求。中国人,历来视念书为上等好事。早先在乡间,'念书人'和'弄书人'均是对小小知识分子的代称和尊敬。人

  • 标签: 书境
  • 简介:新时代的文化统战工作以发展了的传统的爱国主义为灵魂和旗帜,以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为依托,以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为维系民族大家庭的纽带,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为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标签: 和文化 新时代 文化统战 五大关系
  • 简介: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其中所阐述的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曾多次盛赞中庸德,但同时也提出实行中庸之道是非常困难的。中庸之难,难在不易"知"、不易"行"、不易"守"。

  • 标签: 中庸之道
  • 简介:中庸作为儒家的一种重要核心思想,是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的本来意义就是"道德实践的最高指导原则"或"最高尚的道德品格"。这从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庸的思想义涵: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德人格;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处世原则,使得二者成为中庸论域下重要的逻辑起点。中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或哲学范畴,长期以来因缺乏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话语逻辑阐释、缺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对其普世价值的挖掘,造成不公正的误读甚至诋毁。本文立足于中庸的话语逻辑视角,从中庸的高度维、难度维、向度维三方面论证中庸在这一特定话语逻辑系统中的思想义涵,进而揭示出中庸在思维方式与文化认同方面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转化。

  • 标签: 中庸 和谐 方法论 现代性 文化认同
  • 简介:作为现代伦理的中庸德性观,中庸德性观要成为可能的普世伦理,中庸德性观足以成为普世伦理的内在条件

  • 标签: 中庸普世 伦理考量 普世伦理
  • 简介:儒家的"中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论范畴,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按照中庸的原则方法去做,才能有恰到好处的道德行为,在道德实践上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中庸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庸 和谐社会 意义
  • 简介:由唐入宋,重建成圣工夫成为儒家主要问题,旧有的《中庸》诠释范式已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李翱作《复性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回应,但未形成新的《中庸》诠释范式。北宋契嵩禅师依据佛教如来藏系思想,将佛教本体论思维模式纳入《中庸》,形成了以中庸体、用、为内容的《中庸》新范式。这一新范式正式回应了重建成圣工夫的问题,即中庸体是重建成圣工夫的本体依据;中庸之用是重建成圣工夫的经验依据;中庸是重建成圣工夫的最终效果。

  • 标签: 契嵩 范式 中庸之体 中庸之用 中庸之境
  • 简介:我曾说过:享受的要诀,是“心”不要随着“”去打转,心随着的变化而打转,必然悲喜起伏,目瞀心乱,就享受不到人生。譬如“有钱人才能享受”这个观念就不一定正确,“有钱”是一种环境,只有享受的环境而没有享受的心,钱多了而心老觉得不够,依旧无缘享受。而贫穷的人常存知足的心,觉得贫亦有味,反而能逍遥终日。环境的足或不足,存乎人心,不在乎钱数的多寡。如果你认定天下最大的贫穷是“不闻道”,最大的财富是“品德好”,安心立命于求道的心志上,不随境遇的优劣而转变,这颗心,便是天大的快乐享受,无人能及。

  • 标签: 享受 “境” “心” 环境 知足 逍遥
  • 简介:在当代中国,伦理学已然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经济伦理学作为其一个重要分支,以特有的学科理念、日益成熟的理论体系和不断拓展的实践功能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来,关于经济伦理研究可谓成果丰硕、卷帙浩繁,涌现出了一批可以留下强烈的学术记忆、历史记忆的"时标性"成果。

  • 标签: 经济伦理研究 学术研究 理论创新 经济伦理学 胆识 经营
  • 简介: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是主观的。

  • 标签: 境心 心造
  • 简介:儒家文化之中的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富人文理念与深刻辩证思想色彩的宝贵遗产。中庸的实质告诉人们,为人做事都要坚持平衡与协调的法则,遵循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使万物和谐相生,人类和平共处,从而使自然和社会都得到健康良性的发展。这不仅是人生智慧的瑰宝,而且对今天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 标签: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中庸 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