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丁兰刻木"是在汉族地区形成的艺术传统,在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传入彝区。从口头艺术的主题上来看,汉族和彝族的丁兰刻木传说都是在颂扬孝道,但在情节方面却有很大差异。彝族的"丁兰刻木"艺术传统新增了不少语义元素和行为元素。从存在形态上来看,汉族、彝族的"丁兰刻木"艺术传统亦有异同。从汉族"丁兰刻木"艺术传统在彝族地区传播和变异的分析中,我们认为,汉族"丁兰刻木"艺术传统中的优质成分具有跨文化、跨民族和跨区域价值的伦理观念;少数民族对汉族艺术传统不是被动地接受;汉族艺术传统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以及少数民族对汉族艺术传统的选择和改造,是我国多民族艺术水乳交融的体现,对于促进彼此的理解、认同和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丁兰刻木” 艺术传统 比较艺术学
  • 简介:顾太清是清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满族女作家。虽然受到历史时代的制约,其诗词小说等创作题材较为狭窄,但已突破了以往闺阁之作的主题,具有一定的自然审美意识和社会审美意识的独立性。此外,满族的民族出身,使其创作中少有汉族女诗人常有的“才高命薄”的常规心理范式,而更多直爽洒脱的民族审美特征。因此,她敢于挣脱“焚稿”之文学怪圈,表现对女性才学的认同,开创女性书写小说先河的勇气,在创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审美自由。

  • 标签: 女性意识 男权文化 审美自由
  • 简介: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意义上,文化和生态伦理呈现二位一体关系,文化是生态伦理的载体,生态伦理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相应地,生态伦理会多方位促进文化建设,包括指引文化建设的价值向度、决定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引领文化建设的教育导向,少数民族地区有效实施伦理文化建设举措具有当代实践意义。

  • 标签: 少数民族 生态伦理 文化传统 文化建设
  • 简介:新见唐崔汉衡墓志内容涉及了对唐代博陵崔氏世系的补正,同时对于中唐时期唐与吐蕃的关系也有所补益。崔汉衡墓志的出土,可以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汉衡在安史之乱期间开始在地方任职,到贞元十一年(795)去世于晋慈隰观察使任上。他在近40年的仕宦生涯中,数次出使吐蕃,并且在平定"奉天之乱"中引吐蕃军队助唐平乱,平凉会盟,吐蕃背盟,崔汉衡被俘。崔汉衡的仕宦生涯是中唐时期唐与吐蕃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因而崔汉衡墓志的出土,对于补益中唐时期的政治史、唐与吐蕃关系等多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幕府 吐蕃 奉天 军队 新唐书
  • 简介:人类学中的文化区或文化圈的概念和理论,对中国饮食文化区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中国饮食研究领域中,将饮食文化区按照地城划分为十二个区,其中的素食文化区和中北文化区的界定有失合理,根据传统的地理概念和区域文化发展规律,后者改为北方草原饮食文化区比较容易被学术界所接受。同时,从分期的角度来说,既要考虑历史发展阶段,也要照顾到文化内涵发展的变化,将草原饮食文化区的历史分期分为六个阶段。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对草原饮食文化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涉及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等领域,但多数不够系统,需要做进一步的纵深研究。

  • 标签: 北方草原 饮食文化区 界定与分期 研究现状
  • 简介:当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然存在一些明显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办学主体层次不高、类型单一,学制安排中升学途径单一、教学节奏一致,学校布局规模不适当、个性特色不鲜明,考察评价文化取向侧重城市工商业、内容选择侧重认知性能力,师资方面教师管理缺乏公平、教师培养不符合实际。应对这些制约因素,需要在办学主体方面提高主体层次、拓宽主体范围,学制安排方面改革升学方式、尝试达标升级,学校建设方面合理调整布局规模、大力彰显个性特色,考察评价方面文化取向多样化、内容选择全面化,师资改善方面教师管理凸显公平正义、教师培养切合现实需要。

  • 标签: 民族地区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动摇了人类学这一学科的根基,而这一危机其实来源于传统人类学人文与自然二分的表征主义认识。认识到原有认识体系已经不可修补了,学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另起炉灶",超越人文与自然的分野,方能化解这场学科危机。英国人类学家英格尔德的"栖居视角"即是这一学科史背景下做出的重要探索。本文简略梳理了此"栖居视角"的思想来源、论证路径、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栖居视角"为我们拓展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本身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人文与自然二分 表征主义 栖居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