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叙述了合金触媒合成金刚石的效果,讨论了合金触媒性能对金刚石合成及其性能的影响。在对多种合金性能测试与分析的基础上,综合了使用合金触媒的经验、看法和金刚石合成机理及对合成金刚石的触媒原料的选择方法。

  • 标签: 人造金刚石 触煤合金 合成 性能
  • 简介:世界防腐蚀行业中极具权威性的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标准NACERP0169《埋地或水下金属管道系统的外腐蚀控制》,在1992年修定版中,将延用了几十年的环氧沥青从推荐使用涂层类型表中悄悄地删除了。本文对环氧沥青防腐蚀技术及工程实践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环氧沥青被删除的原因,以期引起我国设计和使用单位的高度重视,提高我国防腐蚀行业的新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我国防腐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 标签: 环氧煤沥青 防腐蚀 脆性 抗冲击
  • 简介: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以其独特的三高性能(高强度、高压力、高密封性)已成为替代纯钢管管道的主要管材品种之一,据2002年统计,我国应用PCCP管已达700多km,并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由于外部环境会对PCCP中的预应力钢丝产生腐蚀,因此需要在管道外壁涂敷防腐涂料,为保证南水北调PCCP管道的使用寿命,我们研制开发出一种无溶剂环氧沥青涂料,该材料涂层与混凝土粘结力好,防腐抗渗性能优异,可在潮湿混凝土表面施工。本文介绍了该材料的物化性能、施工特点以及现场喷涂应用情况,并展望了PCCP外防腐涂料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PCCP 防腐 无溶剂 涂料
  • 简介:本文系统阐述了中国钻探用金刚石聚晶材料(PCD)的工艺水平和性能特点,指出:中国在提高和控制PCD耐磨性的工艺方法方面成效显著;在自锐性研究方面有创新;PCD产品的耐热性,耐磨性优异,要加强PCD机械物理性能与钻进性能关系的研究。

  • 标签: 中国 钻探 金刚石聚晶烧结体 工艺水平 性能特点
  • 简介:高铬型钒钛磁铁精矿的基直接还原过程中·V2O3和FeO·Cr2O3的还原行为对其高效综合利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采用XRD、SEM及EDS等手段对直接还原产物进行分析,分别考察碳铁摩尔比和温度对基直接还原-磁选分离过程中钒和铬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铁摩尔比(n(C)/n(Fe))从0.8增大到1.4时,V和Cr的回收率分别从10.0%和9.6%增大到45.3%和74.3%。当n(C)/n(Fe)为0.8时,在1100~1250°C的温度范围内,V和Cr的回收率始终低于10.0%;而当n(C)/n(Fe)为1.2时,随着温度从1100°C升高到1250°C,V和Cr的回收率分别从17.8%和33.8%增大到42.4%和76.0%。当n(C)/n(Fe)低于0.8时,由于含碳还原剂的量不足,绝大多数FeO·V2O3和FeO·Cr2O3不能被还原成碳化物,且温度(1100~1250°C)对其还原行为的影响甚微。在更高的n(C)/n(Fe)下,由于含碳还原剂的量充足,FeO·V2O3和FeO·Cr2O3的还原率大幅提高,且更高的温度能有效地促进碳化物的生成。新生成的碳化物溶解在γ(FCC)相中,并在磁选过程中与金属铁同时回收。

  • 标签: 高铬型钒钛磁铁精矿 煤基直接还原 磁选分离 还原行为
  • 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金刚石生产中的常见“过”现象及产生原因,通过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过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的解决方法。

  • 标签: 压力过烧 温度过烧 金刚石 粉末工艺
  • 简介:在内部流场气-热耦合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研究了某涡轮导向器叶片蚀故障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前缘和后缘易出现高温区,尾缘上下端壁处有较大的温度梯度,是叶片容易蚀的位置;喷嘴积碳、燃油品质不良以及气流结构变化等均易使燃烧室出现温度分布不均,导致导向器叶片出现局部蚀;使用中应加强导向器叶片前缘和尾缘的检查,并严格控制暖机和冷机时间,防止发动机超温。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涡轮叶片 数值模拟 烧蚀
  • 简介: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计量水站作为基础的管理单元,其部分管网、设施已接近或超过了设计年限,进入了维护阶段,加之先天设计及我们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计量水站基础设施老化、腐蚀十分严重,房屋漏雨、侵蚀、破损,管网、设施腐蚀穿孔,土地污染,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本文通过对我厂占绝大多数的高架计量水站设施、管网状况调查,详细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腐蚀问题,分析了腐蚀的机理.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目前成熟防腐技术,提出了分区因地制宜采取防腐措施,有效治理计量水站的腐蚀问题。

  • 标签: 高架防洪计量配水站 腐蚀 防腐 管线
  • 简介:为了破坏冶炼废水中重金属有机螯合物,例如Cu-EDTA离子废水,研究一种破络并预处理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铁碳微电解反应原理,.OH在酸性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产生,并在铁碳表面攻击吸附的有机基团导致螯合物的破坏,从而使铜离子将从有机物中剥离下来,然而EDTA将被.OH降解。研究pH值、温度、微电解反应时间、Fe/C质量比对铜离子脱除率及总有机碳(TOC)残余含量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能谱分析(EDS)、红外光谱分析(FTIR)研究处理前、后样品的表面官能团变化及形貌推断铁碳微电解反应的机理。并进行工业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pH值为2,温度为常温,Fe/C质量比≥0.02,时间为60min,有氧气存在。在该条件下TOC浓度为200mg/L、铜离子浓度为60mg/L的废水反应完成后TOC和Cu残余浓度分别减低到40.66和1.718mg/L;羟基自由基降解反应机理合理解释了该实验现象。

  • 标签: 微电解 羟基自由基 EDTA 废水
  • 简介:研究了Sb^3+-OH^--Cl^-体系中位溶解-沉淀平衡的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包括SbOCl、Sb4O5Cl2和Sb2O3的水解沉淀过程。对不同配体浓度、不同pH值条件下的锑离子平衡浓度进行理论计算及实验验证,同时分别从溶解平衡和物质转变吉布斯自由能的角度对沉淀产物进行理论分析,并开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实际锑离子平衡浓度大于理论计算的浓度,其中理论计算的锑离子最小平衡浓度在pH值4.6时为10^-10.92mol/L,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pH值5.1时最小平衡浓度为10^-3.8mol/L。在一定pH值条件下可以得到不同沉淀产物,无论是在理论计算或是验证实验中均不存在SbOCl,验证实验中得到了产物Sb8O11Cl2-H2O。

  • 标签: 氯化锑 配位溶解-沉淀平衡 热力学平衡 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