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TiC须以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该文综述了国内外TiC须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几种制备TiC须的典型方法,如碳热还原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原位合成法、溶胶-凝胶法等,并指出了这几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分析、讨论了TiC须的2种生长模型及机理:介绍了TiC须作为增强增韧相在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展望了TiC须的发展前景。

  • 标签: 碳化钛晶须 生长机理 复合材料
  • 简介:以金属Zr、Cu和Al为原料,通过真空熔炼和气体雾化制备Zr-Cu-Al合金粉末,再经高能球磨得到Zr50Cu40Al10非合金粉末。采用氮/氧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热分析仪(DSC)对其非晶形成能力及化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磨120h后可获得Zr50Cu40Al10非合金粉末,且随球磨时间增加,粉末的颗粒尺寸逐渐减小,90h后达到亚微米级。球磨过程中由于铁的增加,使合金的结构"混乱度"增加、负混合热增大,因而热稳定性增强,其过冷区间ΔTx为62K,约为雾化法制备的非合金粉末的2倍。此外,采用非等温化方法,用KISSINGER方程计算出机械合金化Zr50Cu40Al10非合金的玻璃转变和初始化的表观激活能分别为152.6kJ/mol和172.4kJ/mol,远小于相应的气体雾化法制备的Zr50Cu40Al10非合金粉末表观激活能,其原因是粉末中氧含量和体系自由能较高。

  • 标签: 机械合金化 非晶粉末 热稳定性
  • 简介:以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和硫脲为原料,采用混合溶剂热法制备硫化钴(COS)纳米。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硫化钴纳米的组成、粒径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180℃恒温条件下所得粉末样品为六方相CoS纳米粉末,粉末粒径在40nln左右。粉末的产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反应温度上升到180℃时产率接近60‰温度进一步升高到200℃时产率基本不变,但晶粒异常长大。加入分散剂PEG能有效控制粉末颗粒的尺寸并抑制粉末的团聚;此外,减少有机溶剂EG的含量可获得更高结晶度的CoS纳米,但由于反应速率过快,不利于控制粉末的粒径。

  • 标签: 纳米CoS 溶剂热法 分散剂
  • 简介:利用VB建立可视化界面,并采用两种算法进行闭合区域面积的计算,完成连铸坯等轴比例的计算.和其他图像处理软件相比,本软件不仅探作简单,而且体积小,免安装,非常适合现场工人使用.

  • 标签: VB 闭合区域面积 等轴晶比例
  • 简介: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碳酸钙须,研究恒温水浴温度、搅拌速度、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碳酸钙须形貌的影响,并对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制备时,首先在恒温水浴搅拌条件下把碳酸钙溶入乙酸,稍后加入柠檬酸得到含Ca中间体,最后加热保温使中间体分解获得碳酸钙须。研究表明,在水浴温度80℃,搅拌速度150r/min,热处理温度700℃和保温2h的条件下,可得到直径100-150nm,长约4μm的碳酸钙须。

  • 标签: 碳酸钙 晶须 溶胶-凝胶
  • 简介:本文研究包反应结晶过程中产生的的热裂纹。将MTS抗拉实验机与反射炉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现场结晶实验。在结晶过程中测量试样温度和应力变化。应力测量在试样的结晶过程中突然下降(发生在合金的包温度左右),一般都会产生微组织中的裂纹或者回填裂纹。而且从理论和实验上对包反应类型进行了研究,理解其对结晶过程应力变化的影响。理论分析显示,由于包转变引起的应力改变是热裂纹形成的原因之一。此外,当合金初次析出充分,包反应不散射时,裂纹就更容易产生。

  • 标签: 包晶反应 裂纹形成 结晶过程 钢坯 应力变化 试样温度
  • 简介:钴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0.001%(质量),海洋中钻的总量约为23亿吨,自然已知含钴矿物近百种,但单独的钴矿物极少。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数据显示,全球已探明钴资源中大部分是赋存在含镍红土矿床中,其余则多赋存在镍铜硫化物矿床中,这类矿床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

  • 标签: 含钴矿物 自然界 硫化物矿床 美国地质调查局 平均含量 数据显示
  • 简介:以氯化钴(CoCl2·6H2O)和黄磷为原料,以无水乙醇的水溶液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制备星形磷化钴(Co2P)微,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对产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分析Co2P的生长机理和形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纯六方相的Co2P,其形貌为由4~5个花瓣组成的星形结构。星形结构尺寸约4μm,花瓣呈锥形,平均直径约700nm。反应温度、溶剂中无水乙醇与水的体积比、反应时间等对星形Co2P微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制备星形Co2P微的最佳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180℃,混合溶剂中V(Ethanol):V(H2O)=1:3,反应时间24h。

  • 标签: 磷化钴 溶剂热 星形
  • 简介:综述纳米级()钨基合金复合粉末的制备技术,并对各种制备方法的原理、工艺、原料及所得产品进行分析和介绍,同时指出纳米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 标签: 纳米级粉末 钨基合金复合粉末 制备技术
  • 简介:刺状氧化锌是一种特殊形貌的须,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刺状氧化锌的性质、应用及制备方面的研究成果。

  • 标签: 氧化锌 晶须 冶金
  • 简介:在GLEEBLE20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普通碳锰钢Q345两相区变形实验。研究变形工艺条件对材料微观组织的影响.分析其组织演变规律及机理,并且在实验轧机上进行板材轧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钢(0.16C,0.3Si,1.29Mn)采用在过冷奥氏体区及其邻近的两相区变形可以获得等轴超细铁索体组织;控轧获得的9mm板材铁索体晶粒细化到晶粒截距4μm.抗拉强度580MPa,伸长率29%。

  • 标签: 普通碳锰钢 超细品铁素体 控制轧制 板材轧制 碳锰钢 超细晶
  • 简介:根据中厚板卷厂连铸宽板坯投产以来的生产实践,包钢的纵裂纹发生率远高于其它钢种。通过分析包钢纵裂纹形成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包钢的纵裂纹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宽板坯 包晶钢 裂纹
  • 简介:文章结合前人的资料,通过矿区开展的基础地质勘查和取样化验分析,对银升坪重晶石矿的区域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认为该重晶石矿床受断裂控制,是后期热液充填于次一级断和裂隙中生成的产物,属单金属硫化物一再晶石矿类型。该区范围具有找矿前景,根据矿脉赋存、分布规律和成矿特点,提出了以矿点为中心向外围找矿的设想。

  • 标签: 矿脉 断裂 后期热液 成矿作用 找矿前景
  • 简介:采用热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W-Cu复合粉末。通过XRD、SEM、激光粒度测试等方法对球磨后的粉末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球磨时间延长,W的晶粒尺寸不断减小,球磨30h后W的平均晶粒尺寸为41nm左右;球磨初期,粉末迅速细化;随球磨时间延长,粉末粒度有所增加;进一步增加球磨时间,粉末粒度减小。球磨粉末还原后有较高的烧结活性,1200℃烧结后相对密度可达97%以上。烧结材料的组织非常均匀,且晶粒细小。

  • 标签: 热机械合金化 纳米晶 W-Cu复合粉末 球磨时间
  • 简介:以二水醋酸锌(Zn(CH3COO)2·2H2O)和氢氧化钠(NaOH)为主要原料,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2种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下,170℃水热制备花状ZnO纳米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荧光光谱(FTR)对该粉末进行表征,并研究CTAB与SDBS的配比以及反应时间对氧化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表面活性剂按4:1的比例(物质的量比)配合使用,可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在反应时间为1~5h条件下所得ZnO为六方相的花状结构,直径约2~3μm,这些微米花由厚度均一的纳米片组装而成。反应时间延长至10h时,花体开始塌陷,部分纳米片脱落。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所得氧化锌微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都有发射峰;紫外区发射峰的荧光强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可见光区发射峰在反应时间为2h时荧光强度最大。

  • 标签: 氧化锌 荧光 水热 花状
  • 简介:叶渚沛,一个几乎被人们淡忘的名字.然而,他在我国冶金学界,却是声名显赫的一流专家,是中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奠基人.是他于1958年倡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前身)并担任该所首任所长.

  • 标签: 有色金属工业 中国 化工 所长 发展 钢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