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江汉油田由于地层水矿化度特别高、区块小,限制了一些三次采油方法的开展。本文通过室内平面模型、长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地层韵律、注气位置、倾角、水气比等因素对驱替效果的影响,同时优化氮气非混相驱筛选标准,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选择黄场油田黄16井区开展井组水气交替方式氮气非混相驱先导试验,增油效果显著。

  • 标签: 注氮气 采油方法 水气交替方式 非混相驱油 驱油机理 采收率
  • 简介:在研究泥岩盖层封气性的形成条件及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对3种类型泥岩盖层的封气性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既无生气能力又无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盖层,其演化不存在阶段性,仅有毛细管封闭;具生烃能力但不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盖层,其演化可分为毛细管封闭和毛细管+压力封闭两个阶段;既具生烃能力又具异常孔隙流体压力的泥岩盖层,其演化可分为毛细管封闭、压力封闭+毛细管封闭+抑制封闭和毛细管封闭+替代封闭3个阶段.研究泥岩盖层封气性演化阶段,可以正确评价泥岩盖层的封气能力及其有效性.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和泉头组一、二段两套泥岩盖层为例,讨论了泥岩盖层封气性演化阶段的划分及其意义.

  • 标签: 泥岩盖层 封气性 演化阶段 研究意义 毛细管封闭 压力封闭
  • 简介:现有的水冷却塔循环系统在实现循环水冷却时是通过在排放大量的水蒸气来降低循环水介质的温度,不但造成水的流失,而且有时因水雾大还造成很多厂区环境问题。CRECT冷却塔蒸发水气回收装置已在多家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节水效果。主要介绍CRECT冷却塔蒸发水气回收装置的回收原理、回收效率影响因素并对提高水气回收效率的措施进行研究。

  • 标签: 蒸发水气回收 回收效率 措施
  • 简介: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发育了一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其分布稳定且厚度较大,在桑植—石门复向斜一带埋深大,保存较完整。牛蹄塘组页岩气富集“甜点区”的页岩气质量体积为1.48~8.75m3/t,具有很好的工业开发价值。有机碳含量既决定了页岩气的资源潜力,同时也影响页岩气的吸附和存储能力。对牛蹄塘组页岩气的研究认为:储集空间主要可分为原生晶间或粒间微孔隙、有机质微孔隙、不稳定矿物溶蚀孔、构造裂缝和解理缝等5种成因类型;页岩气较易发生吸附和解吸作用,吸附态气所占较大比例;页岩气存储状态主要受有机碳含量和储集空间类型的综合影响;高—过成熟富有机质页岩生成的天然气在较好的保存条件下仍然可以聚集并成藏;温压条件、埋藏深度和矿物组成等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均相对较小。

  • 标签: 页岩气 含气性 牛蹄塘组 湘西北地区
  • 简介:储集层的录井解释评价主要解决"产不产"与"产什么"两个方面的问题,"产不产"主要受制于储集层物性,"产什么"主要受制于储集层含油气性,为了明确其相互间的对应关系,分别阐述了常规地质、钻时、气测、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轻烃分析、定量荧光等录井资料在物性和含油气性上的表现特征。在实践中总结分析各项录井资料的响应特征及其相互间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发挥不同录井技术的优势,实现储集层的准确解释评价,解决"产不产"与"产什么"的问题。

  • 标签: 钻时 气测 岩石热解 核磁共振 定量荧光 录井
  • 简介:依据大量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识别出3种类型的沉积物重力流,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是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新发现的一种砂体成因类型,属于层流;而经典浊积岩由浊流作用形成,属于紊流;滑塌岩则是在深水环境中由于滑动、滑塌作用形成的滑塌变形体。三者在流变学特征上存在本质差别,以往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夸大了浊流的沉积作用。从时空分布看,三者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转化;从含油气性看,砂质碎屑流最好,经典浊积岩A段次之,而滑塌岩较差。进一步研究认为,砂质碎屑流为湖盆中心地区油井产量的主力贡献者,其平面分布控制着油气藏的富集与高产。

  • 标签: 砂质碎屑流 浊积岩 沉积物重力流 含油气性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采用室内研究的方法,对CO2含量分别为10%,30%,50%,70%,90%,100%的天然气样品做了3个不同温度(20℃,30℃,40℃)下的恒组成膨胀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随CO2含量由10%增大到100%,天然气样品的临界温度由-69.86℃增高到31.4℃,临界压力由4.85MPa增高到7.38MPa;温度不变,压力一定时,随着天然气中CO2含量的增高,天然气样品的相对体积呈增大的趋势,不同CO2含量的天然气样品随压力降低其体积膨胀规律表现出了类似CO2超临界状态的特征。以上认识对CO2和天然气混合气体驱油施工及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CO2 膨胀实验 相对体积 超临界 黏度
  • 简介:依据国家石油和石油产品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二乙二醇二甲醚、烷基醚、乙酸-2-甲氧基乙酯三种含氧燃料对柴油(密度、粘度、净热值)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筛选出烷基醚最适合作为柴油调和组分使用.在20L液体燃料爆炸球中,通过弱点火方式,分别在常压和负压条件下实现含氧柴油和空白柴油云雾的燃爆.通过对比燃爆压力和压力上升速率,评价了烷基醚对柴油燃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常压条件下,烷基醚在柴油中的最佳添加比例为15%(体积比);在负压燃烧条件下,烷基醚能有效地改善柴油的燃烧性能.

  • 标签: 含氧燃料 柴油 理化性能 燃烧压力 压力上升速率
  • 简介:本文在柴油发动机台架试验上,对柴油以及柴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排放性能进行了对比考察,结果表明:柴油中加入生物柴油后,在发动机不做任何改动的情况下,与柴油相比,烟度、颗粒物、HC、CO的排放均降低,NOx的排放较原柴油机略有升高。在同一工况下,随生物柴油(BD100)掺加比例的升高,烟度、颗粒物、HC、CO的排放进一步降低。

  • 标签: 柴油机 生物柴油 排放
  • 简介: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和筇竹寺组页岩是同时期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2套重点层位,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效果却不理想。利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野外露头资料、已钻页岩气井生产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的地质特征,并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与筇竹寺组页岩的含气性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最显著的特征为"高演化"和"强改造",这与北美海相页岩差异明显。统计大量页岩气井生产情况发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产气情况明显好于筇竹寺组页岩。筇竹寺组页岩压力系数较低,有机孔发育程度较差,相邻储层沥青分布广泛,这些都证实了桐湾期不整合面对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的破坏作用。震旦系顶桐湾期不整合面形成的排烃"通道"从生烃期开始的长期排烃,使层内残留烃量减少,是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较差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页岩含气性 不整合面 排烃作用 有机孔 五峰组—龙马溪组 筇竹寺组
  • 简介:固体超强酸可分为两类:一类含有卤素,另一类不含卤素。其酸强度比普通酸(如100%硫酸)强。固体超强酸在有机合成反应(如饱和烃异构化反应、氧化反应、阴离子聚合反应等)中用作催化剂,具有活性高、腐蚀性小、容易与反应物分离等特点。

  • 标签: 固体超强酸 催化剂 性能 异构化反应 氧化反应
  • 简介:本文考察了低碳醇汽油的基本性能,确定了低碳醇汽油配方体系。并进行了橡胶相容性以及排放特性的研究,经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低碳醇汽油与车用无铅汽油理化性质相当,且具有良好的排放特性,可有效降低THC、CO的排放。

  • 标签: 低碳醇 汽油 橡胶 溶胀 排放
  • 简介:针对河南油田Ⅲ类及以上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需要,通过对聚表剂基本质量性能、长期热氧稳定性、耐温抗盐性能、乳化携油能力、岩心驱油效率等进行系统评价,优选出聚表剂JBL-1.当JBL-1质量浓度为2000mg/L、段塞量为0.5PV时,能提高采收率16.49%.

  • 标签: 河南油田 聚表剂 乳化增黏 采收率 性能评价
  • 简介:本文考察了甲醇汽油主要应用性能包括互溶性、燃烧性、金属腐蚀性、清净性等。结果表明,甲醇与汽油的互溶性与汽油组成、温度及含水量密切相关;甲醇汽油的蒸汽压大于基础汽油,在储存中的蒸发损失较大;甲醇汽油抗爆性、清净性良好;甲醇汽油对金属有一定的腐蚀性。针对甲醇汽油推广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 标签: 甲醇汽油 互溶性 燃烧性 腐蚀性 清净性
  • 简介:对精制提纯的不同环氧乙烷加合数的醇醚羧酸(AECA)及其盐(AEC)的物性数据和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克拉夫特点、耐硬水性、耐无机盐、耐碱性、钙皂分散性、润湿力、乳化力及复配性能进行的检测研究表明,非离子醇醚经羧甲基化后,AEC的钙皂分散能力和发泡能力大大提高,且具有极好的耐盐耐碱性,能与包括阳离子在内的各类活性组分复配,AEC具有很高的工业应用价值,并可广泛应用于高品质的个人护理用品领域.

  • 标签: 烷基醇醚羧酸盐 性能 钙皂分散能力 发泡能力 护理用品 绿色表面活性剂
  • 简介:由于润滑油工业受到燃料节能、减少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迫切需求,所以摩擦改进剂在润滑油中的应用有重要的意义。摩擦改进荆有有机型和含钼的摩擦改进剂,它们在摩擦和磨损中呈现出不同的作用。为了获得摩擦/温度的关系和更好地理解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测试仪器,如销一盘、销一环试验仪器,并且选用了燃料经济性测试标准台架的参考油,进行了性能试验。

  • 标签: 摩擦改进剂 润滑体系 STRIBECK曲线 摩擦力仪器 摩擦和磨损 温度和摩擦
  • 简介: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聚脲脂,具有优异的抗剪切性能,工作锥入度变化率在3%以内。这种聚脲脂是以矿物油为基础油、以异氰酸酯与脂肪胺和环烷胺合成的脲类化合物为稠化剂的润滑脂,并利用均匀设计优化其组分配比。另外,采用红外光谱(FT-IR)、DSC分析和SRV测试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说明此聚脲脂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润滑作用。

  • 标签: 聚脲 润滑脂 剪切 均匀设计 红外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