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2 个结果
  • 简介:以沁水盆地南部3#煤层和15#煤层为对象,采用类比法、内插法等方法对该区饱和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度值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增;饱和度与煤储层埋深具有良好的负相关性,即饱和度随煤层埋深的增加而降低。3#煤层饱和度总体上高于15#煤层。通过对饱和度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气量和埋深对饱和度影响最大,煤厚影响显著。并根据饱和度特征,将沁水盆地南部划分为三个区,其中,Ⅰ区为煤层开发前景最好的区块,Ⅱ区块次之,Ⅲ区块最差。

  • 标签: 含气饱和度 储层压力 饱和含气量 实测含气量 沁水盆地南部
  • 简介:按照《GB/T19559-2008煤层含量测定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延川南区块内主采煤层的煤样进行气量的测试。以不同的损失时间对气量的测定值作图,发现煤样的总气量随着损失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分别以同一解吸温度和不同的解吸温度得到的数据做线性回归图,通过两张图中直线斜率的对比,发现煤样的总气量随着解吸温度的减小而减小;建议采集损失时间较少的煤样按照储层温度来恒温解吸,减小其在煤层气量测试中产生的误差,提高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 标签: 延川南区块 煤层气 含气量 影响因素 损失时间 解吸温度
  • 简介:基于对阳泉矿区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和实验室的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煤层气性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展布特征,并探讨了其主要地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主要煤层气量分布总体呈现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总体趋势。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分片性,而垂向上变化较复杂,具有分段性特征。矿区具有主采煤层气量南高北低的总体分布特点,其中煤层厚度对局部区域合气量异常影响显著。

  • 标签: 阳泉矿区 煤层气 含气性 地质因素
  • 简介:本文通过对沁源地区进行详细地质研究,从多个角度归纳了该区两套煤层气量特征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沁源地区煤层气量主要受构造、煤层埋深、厚度、沉积共同控制,其次为顶底板岩性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2号煤层情况受后期构造影响较大,而9+10号煤层气性相对来说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生气能力以及围岩结构特性的差异。综合分析认为,本区东南部为2号煤层下一步煤层勘探的有利目标区;中部为9+10号煤层的有利目标区。

  • 标签: 沁源地区 煤层 含气量 控气因素
  • 简介:以G盆地为例,介绍澳大利亚现场采用的美国矿业局“USBM”方法的工作流程。通过与国内运用的煤层气量测试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全尺寸岩心进行试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利用解吸实验结果研究煤层解吸特征。研究表明G盆地二叠系煤层解吸率普遍大于80%,吸附时间多数小于1天。通过对不同时段解吸气组分变化的分析认为,在煤层气量较低的情况下,气量和解吸气组分是影响解吸速率快慢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澳大利亚煤层气含气量全尺寸岩心 解吸特征吸附时间
  • 简介:为了提高沁水煤田煤层资源/储量预测准确程度,在对比分析我国上世纪煤田地质勘探解吸法和近期煤层勘探美国矿业局直接法实测气量差异的基础上,利用梯度法获得了将晋城、潞安、阳泉矿区主采煤层解吸法实测气量校正为直接法气量的系数,探讨了气量校正系数与煤层埋深、煤级的关系。研究成果提高了解吸法实测煤层气量数据的可靠程度,有助于沁水煤田煤层资源/储量评价。

  • 标签: 沁水煤田 解吸法 直接法 含气量 校正系数
  • 简介:鄂西铁矿矿建造由泥盆系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及铁质岩组成。共生岩石组合具有明显的稳定型沉积特点,石英净砂岩、泥质岩、灰岩及具有鲕状结构的铁质岩均形成于稳定陆块的滨海环境。建造内未发现火山沉积和热水沉积,物源均来自周围古陆。建造形成过程中,盆地拗陷幅度小,沉积物厚度薄,属地壳沉降和物源补偿低速率共生模式。

  • 标签: 建造分析 沉积铁矿 泥盆纪 鄂西
  • 简介:煤层气量是确定煤层有无开采价值的决定性参数。气量包括现场解吸气量、残余气量和逸散气量。本文重点介绍:现场及室内煤层吸附气量的测定方法;USBM法、Smith-William法和曲线拟合法求取逸散气量:及分析影响气量的因素。

  • 标签: 煤层气 含气量 开采价值
  • 简介:1995年,中国煤田地质总局组织全国各省煤田地质局开展煤层资源评价工作。1996年至1998年接着进行《全国煤层资源评价》研究。这是在四十多年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和煤田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最新的煤层资源量。对我国煤层勘探开发战略和部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扼要阐述了全国煤层资源分布状况。本次计算结果:气量大于4m^3/t,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总资源量为14.34万亿m^3。我国煤层资源蕴藏丰富,但主要集中于华北聚区和华南聚区西部,东北和西北聚区煤层资源量较少.目标区煤层资源丰度相对较高,>1.5亿m^3/km^占54%,但多为1.5-3.5亿m^3/km^2之间,最高仅为8.77亿m^3/km^2。在深度分布上以1500m以浅深度内煤层资源量为主;由于以往勘探深度较浅,预测储量的比例低。结果表明,华北聚区煤层资源巨大,资源丰度较高,目标区规模较大,大型目标区数量多,华南目标区资源规模小。大、中型目标区局限于黔西、滇东、川南、黔北等西部地区,而且目标区的资源丰度低,平均约0.97亿m^3/km^2。而煤层埋深较浅。东北聚区的目标区规模偏小。但煤层资源丰度较高。西北聚区总的特点是目标区以小型为主,面积小,资源量少,资源丰度高。煤层资源主要集中在淮南煤田。

  • 标签: 煤层气资源 勘探深度 煤层气勘探 华南 资源丰度 滇东
  • 简介:中国煤层和页岩资源丰富。全国2000m以浅的煤层资源量36.8万亿m^3。页岩地质资源量为134.42万亿m^3。通过对比煤层和页岩开发现状和政策,发现页岩开发,特别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页岩补贴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力、有效的财税扶持政策。为推动我国页岩的勘探开发,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建议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投资体系,促进并引导页岩商业开发。

  • 标签: 页岩气 煤层气 开发 政策
  • 简介:经济效益是决定开发项目能否快速、高效开发的关键,煤层的开发特点与常规天然有很大不同,两者的现金流入、流出也存在差异。在对比两者各项经济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煤层开发项目的净现值模型;通过评价实例,表明煤层项目的经济效益与常规天然相比尚有差距,但仍然有一定投资价值。分析影响煤层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提出增加其经济价值的途径关键在于增产和优化井网密度,为决策部门今后工作方向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经济效益 煤层气 常规天然气 净现值模型
  • 简介:本文利用沁水盆地A区的煤心实验数据和测井资料,以煤层结构为基础,分析煤层结构与气量关系;并进一步利用常规测井对煤层结构评价,结合常规测井曲线与气量的关系,建立了以煤层结构为基础的多元回归方法的煤层气量计算模型,并通过实际煤储层资料进行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煤层气量的计算精度,为煤层勘探开发提供可靠的测井信息。

  • 标签: 煤层气 含气量 煤层结构 测井曲线
  • 简介:基于黔西煤层勘查开发示范工程,分析研究表明井田煤储层压力封存与顶底板岩性封盖条件好,主要煤层气量高、高-过饱和,具良好的成藏及开发条件。井田煤层资源富集平面上受煤层埋藏深度、顶底板岩性及井田构造等因素共同控制,垂向上主要受煤层厚度控制。合层排采过程中,应尽可能降低见套压前的动液面降幅,以提高压裂液返排率;并严格控制憋压幅度,避免层间干扰带来严重的储层伤害。

  • 标签: 黔西 松河井田 煤层气 含气性 合层开发
  • 简介:与常规天然气井相比,同样深度和产能的煤层气井的投资和生产成本都高一些,当天然销售价偏低时,导致煤层气井投资回收额也较低。在经济萧条时,为了保护煤层开发工程项目,美国国会制定了非常规燃料第29号税收优惠法案,当价坚挺时,煤层开发工程项目的投资回收额也较高。

  • 标签: 煤层气开发 投资回收 煤层气井 经济模型 深度 天然气
  • 简介:有史以来,煤层中所含甲烷(煤层)一直被看作是对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气体,导致了无数起事故。为了减少甲烷危害和保证煤炭开采安全,煤矿在发展瓦斯抽放方法方面作出了艰苦努力。最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的煤矿已经认识到,

  • 标签: 煤矿 瓦斯抽放 煤炭开采 煤层气开发 事故 甲烷
  • 简介:本文以山西晋城3#煤层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对煤岩化学成分、煤储层裂缝特征、煤岩密度、阳离子交换容量、煤岩吸水性、煤岩对液体吸着量和煤岩分散性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煤岩性质对煤层井壁稳定和储层损害的影响。分析表明,煤层储层煤岩煤化程度较低,裂缝发育并被粘土等矿物充填,有较强的吸水性,当钻井液滤液进入煤层后,会导致胶结物的溶解和裂缝的扩张,使煤岩强度显著下降;裂缝中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会引起储层渗透率的下降,在钻井施工当中应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尽量避免因为煤岩化学性质而造成的不利影响。

  • 标签: 煤层气 煤岩 钻井 井壁稳定 储层保护
  • 简介:为确定延川南区块2号煤层气量主要地质控制因素,利用地质资料和已采煤层实际煤层气量数据,研究了2号煤层气量的区域分布特征及规律,分析了煤层厚度、埋深、煤的变质程度、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作用等因素对气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号煤层气量在区域上总体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分布特征。构造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是2号煤层气量分布的主控因素。区内张性的正断层对煤层的富集起到了是破坏作用,导致了正断层周围形成了气量的相对低值区;研究区相对滞留的水动力环境有利于煤层的保存和富集。

  • 标签: 延川南 含气量 煤层 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