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壳的垂向增生是幔源物质进入到下地壳和下地壳物质进入到地幔的双向过程,前者主要表现为壳下底侵作用,后者主要表现为岩石圈规模的拆沉作用,其中拆沉作用往往诱发了壳下大规模的底侵作用。下地壳部分熔融残余的超镁铁质岩沉入到岩石圈地幔的过程称为壳沉没作用,它可能是壳物质进入地幔的一种重要方式。

  • 标签: 陆壳垂向增生 壳幔过渡带 底侵作用 拆沉作用 陆壳沉没
  • 简介:6月28日-29日,自然资源部部长吴在河北省、天津市就“大棚房”非法占用耕地和围填海管控、滨海湿地恢复保护等进行调研。28日,吴一行来到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天津市武清区,实地查看多处以设施农业为名违法占用耕地的“大棚房”清理整治现场,详细了解南于近几年对“大棚房”违法占地视而不见、监管缺位导致问题积累的原因和整改措施;与基层干部、村民群众共同研究违建设施清除后耕地恢复,建立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严厉查处的工作机制,加强基层一线土地执法监管,加大土地督察问责力度等问题。

  • 标签: 河北省 天津市 调研 违法占地 设施农业 执法监管
  • 简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9月12日~14日,自然资源部部长吴在四川省调研。四川是我国地灾隐患最多、地灾防治任务最重的省份。吴一行来到德阳市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现场.

  • 标签: 四川省 调研 自然资源部 泥石流治理 防治任务 工程现场
  • 简介:对于大多数城里人来说,山在远处,尽管是在远处,但山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山,它是平原地区淡水的供给者,如果水是农业的命脉,大山就是水泵,是地生态系统的心脏。人应该敬畏大山,不仅因为它高大、伟岸,还因为山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框架,其存在对于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陆地生态系统 高山 人类社会 平原地区 生态环境 淡水
  • 简介:大气环流模式中引入面过程的综合性分析表明:大气对下垫面特征是敏感的。

  • 标签: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
  • 简介:塔里木—天山地区基底壳由太古宙灰色片麻岩、绿岩和可能是紫苏花岗岩的含钾花岗岩类组成的核及其古元古代和少量中元古代增生带组成。基底壳的基本轮廓于早元古代末已奠定。它们在元古宙中、晚期拼合成哈萨克斯坦—塔里木联合古,并成为冈瓦纳超级大的一部分,中元代末固结。新元古代为板内阶段,760Ma的塔里木运动使基底壳全面隆起

  • 标签: 新疆 前震旦纪 基底陆壳 陆核 增生带 联合古陆
  • 简介:“大大气本底基准研究”项目于1999年底获得批准,从2000年初正式启动实施。根据项目工作任务和目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与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及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黑龙江龙凤山等3个区域本底站的业务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已经完成项目的大部分工作任务,正在进行最后的结题总结。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建成了包括4个大气本底监测台站和1个中心实验室的我国第一个以红外分析法为技术基础的二氧化碳气瓶监测体系,通过半年左右的实际采样运行,验证了采样、运输、贮存、分析等技术流程,大气样品的分析精度达到要求;

  • 标签: 大陆大气本底基准 温室气体 大气气溶胶 甲烷 二氧化碳 太阳辐射
  • 简介: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重点明确了严控新增围填海造地、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建立滨海湿地保护和围填海管控长效机制等四方面政策要求。

  • 标签: 滨海湿地 陆海 海洋生态保护 湿地保护 围填海 填海造地
  • 简介: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重点项目“大大气本底基准研究”2006年8月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基础司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观测数据资料、数据质量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瓦里关山NOy的观测和本底地区气溶胶理化特性方面有价值的发现。

  • 标签: 大气本底 基准 大陆 国家科技部 数据资料 数据质量
  • 简介:随着大型土建工程的上马,地摄影测量的应用范围在逐一扩大,对其优越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利用摄方法在陡峭地区进行断面测量就是一例。它大大提高了测定断面的工效,促进了施工进度,减轻了劳动强度。这是深受工程测量工作者欢迎之举。本队近年来接受了一个大型水电站土建监理测量业务。由于该工程土建工作量大,

  • 标签: 利用问题 土建工程 Q值 断面测量 大型水电站 摄影测量
  • 简介:运用诊断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台风"蒲公英"结构、强度的演变分析,得到可以用高低空的风切,辐散、辐合场的配制来进行判断,热带气旋是否会发展;不同下垫面对热带气旋的影响是否会显著的,特别是长时间的影响;在海上资料比较缺少时,我们可以用综合方法进行分析.

  • 标签: 蒲公英 登陆 减弱 变性 分析 蒲公英
  • 简介:目前,气候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方向中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非均匀面影响的高度及其尺度划分,阐述了混合高度、参考层高度(观测高度和模式第一层高度)、近地层高度、内边界层高度、平衡层高度、粗糙度副层和边界层高度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非均匀尺度划分中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整体输送公式在不同尺度的非均匀面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可能解决办法。同时还对中尺度的非均匀面驱动的一类非经典中尺度环流的参数化,即中尺度通量的参数化问题进行了评述。最后针对内蒙古草原实验和青藏高原实验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边界层观测和非均匀面参数化方法的几点问题。

  • 标签: 陆面面积平均通量 陆面非均匀尺度 整体输送方法 中尺度通量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上风电得到了蓬勃发展,风电项目的建设周期短、难度大、任务重,面临着成本、质量、进度、环境和安全等目标的有效控制问题。作为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风电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研究,提升管理水平,从而确保项目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因此对上风电施工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风电工程 成本管理 质量管理 进度管理
  • 简介:摘 要:作战概念的快速发展对战争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面对这种挑战,本文对比美国军作战概念现状,提出了我国军构建以直升机为基础的军战略威慑力量、建立直升机体系作战的概念,并提出直升机作战的能力需求和技术需求,为军作战概念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直升机 作战 探索
  • 简介:本文是中国域航磁地质构造研究最新进展的综述性文章,对基于航磁数据的中国域地质构造编图最新成果和取得的新认识进行了论述。该项研究利用我国50多年的海量实测航空磁测数据,采用最新的数字化编图技术及先进实用的位场数据处理方法编制了1:5000000万和1:1000000万中国域航磁系列图件,以板块构造和大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岩石物性研究与航磁异常特征分析为基础,定性、定量与综合解释相结合,编制了中国域磁性基底深度图及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图件,并依据航磁数据对新划分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论述。

  • 标签: 区域航磁异常 磁性基底 断裂 岩浆岩 构造单元
  • 简介:板内玄武岩(ICB)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包括大溢流玄武岩(CFB)、大裂谷玄武岩(CRB)以及所有出露在大板内构造环境的玄武岩。本文研究的大板内玄武岩不包括大溢流玄武岩和大裂谷玄武岩,主要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玄武岩,是狭义的ICB。本文详细介绍了研究的方法、数据清洗过程以及数据处理过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生代ICB的时空分布,着重对不同时代的ICB进行了对比,发现中新生代、古生代、元古代的ICB的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一致,其中,古生代和元古代之间的相似性更加明显,而中新生代则显示V、sc、Yb亏损的特征,具体如何解释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全球不同时代ICB的地球化学特征大体相似,地质理论中的“将今论古”原则适用于ICB,只是在应用时尽量回避A12O3、Zn、V、Sc、Yb等元素就更加万无一失了.

  • 标签: 大陆板内玄武岩 大数据 置信椭圆 时代 对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层序地层学在相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在相沉积的层序特征、分布规律及对油气生储盖的预测,并对相层序地层学的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等作了规范性的阐述。

  • 标签: 陆相层序地层学 应用 指南 地层研究 层序特征 陆相沉积
  • 简介:1988年,Ongkiehong等在其“关于通用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一文中陈述了采用96道地震仪上作业是通过减少线性组合,增加最大偏移距,走向不均匀采样的第一步。通用采集意指我们在采集期间不再被迫提交处理或者最终解释网格,但是在后来的各个时期,我们有改变处理、解释面元大小的能力,它取决于在研究中对特殊处理、解释目标的采样需要。Ongkiehong等(1988年)称之为“不受约束的采集”。2000年在沙特阿拉伯,我们动用了一个高密度、单扫描的2880道地震队,配备有每道单检波器串,每串12个检波器,完成了通用上采集任务。对于二维中间放炮排列采集而言,这种观测形式准许记录7200m偏移距、纵向采样间隔为非常密集的5m地震数据。满覆盖采集(即炮点距为5m)产生了2+5m的共中心点(CMP)距、正常1440次覆盖的数据采集。这种密集的空间采样间隔并结合重叠排列,保证了整个波场在期望的空间频带宽度内无假频,并且对所有目的层(浅、中、深层)均可满足二雏覆盖要求。因为非常复杂的近地表盖层覆盖了深部含油气目的层,所以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勘探目标激励计算中心具有处理5米间距原始数据的选择方案。它用一个受限制的全偏移距和时间变化范围解决近地表问题并用叠加或以上所论述的5m倍数(如25或30m)的任一采样间距产生野外记录。实际上,从常规480道二维地震队转变为通用单扫/单串2880道地震队的采集成本相近,这是因为野外工作量相同(每线性千米的扫描数和检波器串数)。这种通用采集的转变需要约定、对策而且是综合考虑的。本文选了3个高密度野外采集试验,论证了高信噪比区的资料品质,重新分析不受约束的野外排列设计的综合影响和提高较差资料区的信噪比的处理,同时检验

  • 标签: 地震数据采集 时-深转换 地震波场 信噪比 检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