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气温对空速表示度的影响飞机上使用的空速表,是根据标准空气密度(在纬度45°N处的海平面上,气压为1013.25hPa,气温为15℃的标准空气密度值为1.225克,立方米)设计的,当实际空气密度不一致时,就会影响空速表示度的精度.因为空气密度主要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在飞行中必须根据所在高度上的气温值来修正空速表的示度.若实际气温高于标准气温,表速就会小于真速:反之,则表速大于真速。

  • 标签: 气温 飞行 空气密度 湿度 空速表 海平面
  • 简介:对浅层地温及相对湿度误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指出由于曲管地温表安装不当引起的地温误差是非常显著的,并提出了正确安装的办法。在相对湿度误差分析中提出了仪器误差和计算误差两个概念,指出了两种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除误差的办法。

  • 标签: 浅层地温 相对湿度 误差 分析
  • 简介:2009年10月底到11月底,包括北京在内的华北地区连续出现2次较强冷空气过程,造成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天气。利用北京地区11个气象站近50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对全市历年11月低温雨雪事件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11月全市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均突破了50年的最低记录,月平均最高气温位列1981年11月之后,接近历史极值;2009年11月降雪量也位列有记录以来第一位,冰冻日数历史排位第三;从气温和降水极端事件发生的频次来看,2009年11月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通过5%分位值标准的极端低温事件频次都明显偏多,在50年中居于第2位,降水量通过95%分位值标准的极端强事件频次在50年中居于第四位。2009年11月的严重低温雨雪事件出现在区域气温总体变暖、低温事件频率总体下降的气候趋势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负面影响。亚洲中高纬地区500hPa高度场经向度异常加大、冷暖气流交换活跃,是造成2009年11月极端低温和大雪的直接环流因子。

  • 标签: 极端事件 低温 大雪 气候变化 北京
  • 简介:近年来,大亚湾周边的经济和人口快速发展;自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运转以来,大亚湾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状况尤其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实测和卫星遥感数据比较和分析了大亚湾水温和藻华在1983-1993和1994-2004两个时期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后(1994-2004)比运转前(1983-1993),年平均表层水温和表层叶绿素a含量分别升高1.1℃和1.9mg/m^3;月平均有害赤潮(HAB)的发生次数也有增加;有害赤潮在1994年以前只出现在春季和秋季,而在1994年以后则全年都有发生;表层水温、叶绿素和有害赤潮发生次数都在5月份增加最明显。这些水环境和生态变化与来自大亚湾核电站的热排放以及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 标签: 水温 有害赤潮 叶绿素A 核电站 大亚湾
  • 简介:利用东北地区162个气象观测站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对CCSM4模式的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价,并预估了2021—2050年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情景。结果表明:CCSM4模式长期历史气候模拟实验模拟的1961—2005年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值能较好地再现东北区域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形态,但气温模拟值比观测偏低,91.4%站点误差在1.5℃以内;降水中心比观测略偏北,全区平均偏多35.18mm。2021—2050年东北区域年平均气温呈增温趋势,高纬度地区的增温幅度明显大于低纬度地区,与基准年相比,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区分别偏高6.00℃、5.86℃和6.42℃。年降水量分布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形态,降水大值中心出现在东南部吉林与辽宁交界处,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区分别偏多15.2%、3.1%和2.0%。

  • 标签: CCSM4 气温 降水 评估 预估
  • 简介:采用东海黑湖主流段长时间序列的实测温盐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上层温度、上层盐度的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和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内,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呈上升趋势,而上层盐度略呈下降趋势。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和我国东部地面气温的关系在冬季十分密切,呈现出大面积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冬季南下冷空气的整体降温作用有关。夏季,长江中下游江水的增多致使大量长江冲淡水入海,导致黑潮上层水盐度下降,此时东海黑潮上层盐度与我国大陆东部降水呈负相关。

  • 标签: 东海 黑潮 气候 中国东部
  • 简介:统计分析了通辽市近百年以来的年均温、冬季均温、5—9月均温、年降水量变化趋势阶段性和周期。结果表明:(1)通辽市近百年来年均温、冬季均温、5—9月均温都呈上升趋势;(2)通辽市年、冬季、5—9月均温的阶段性明显;(3)通辽年均温的功率谱有两个谱峰值分别对应30年和准2年的周期,并且超过0.05的信度水平;(4)通辽市年降水量在20世纪初至50年代初为波动阶段,5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减少;(5)通辽市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标签: 气候变化 分析 对策
  • 简介: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增温和养分有效性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对于理解林木养分吸收、生产力和碳吸存具有重要意义。选择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福建省三明市陈大镇国有林场内设置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双因子试验,研究杉木幼树不同月份细根生物量的变化,结果发现:1)土壤增温、氮沉降分别对总细根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和促进作用,土壤增温与氮沉降的交互作用对总细根生物量则无显著影响。2)增温对4月、7月、11月份细根总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增温对细根总生物量的抑制效应以7月最大;氮沉降对7月和11月细根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7月份的促进作用大于11月份。3)土壤增温对0~1mm细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1~2mm细根,表明0~1mm根系对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4)土壤增温对表层0~10cm细根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大于较深层的细根生物量;而氮沉降只对表层土壤细根生物量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土壤增温和氮沉降均能显著改变细根的垂直分布。结论表明,土壤增温显著抑制细根生物量,而氮沉降显著促进细根生物量,并引起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径级、不同土层分配格局的变化,从而可能对杉木适应性和生长产生影响。

  • 标签: 土壤增温 氮沉降 杉木 细根生物量 垂直分布
  • 简介:对广西近百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层次结构研究,并与Nino3区的海温距平进行奇异交叉谱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有较强上升趋势并伴有明显的准两年周期振荡;降水则呈下降趋势,主要周期为32a左右及准两年振荡。1884至1910年代初,广西处于干冷期;1910年代初至1930年前后,处于湿冷期;1930年前后至1950年代后期,处于湿暖期;195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前期,处于干暖期。ENSO事件3-7a的周期对广西平均气温及降水影响显著,赤道太平洋海温变化对广西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年代际变化上,对降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年际变化上。

  • 标签: 广西 近百年气候变化 小波分析 奇异交叉谱分析
  • 简介:利用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对江西省永修地区1961—2015年盛夏(7—8月)气温和汛期(4—6月)降水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均存在25—30a的变化周期,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两者自1961年以后均未表现出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从大气环流指数和外强迫指数中筛选影响永修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显著相关因子,并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永修地区盛夏气温预测模型和汛期降水预测模型。模拟和预测试验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预测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模拟出1961—2010年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的变化,还能很好地分别预报出2011—2015年永修地区盛夏气温和汛期降水。

  • 标签: 气温 降水 变化趋势 影响因子 预测模型
  • 简介:利用1951-2003年606个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53a来的气候变化和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干旱面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总体上趋于增加,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干旱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东北、华北和西北一东部干旱呈显著增加的趋势.降水量是我国干旱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 标签: 中国 气候变化 降水 气温 干旱
  • 简介:摘要:钢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公共设施、住宅建筑等各个领域。然而,在现实应用中,钢结构常常面临着诸如火灾隐患、能量损失和腐蚀损伤等挑战。因此,开发一种多功能涂层技术,可以同时实现钢结构的防火、保温和防腐功能,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和市场潜力。当前,已经涌现出各种各样的防火、保温和防腐涂层,但其单一功能、复合性能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一种集防火、保温和防腐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涂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分析防火、保温和防腐一体化新型钢结构多功能涂层研究。

  • 标签: 防火涂层 保温涂层 防腐涂层 钢结构 多功能 材料研究
  • 简介: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亚热带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在气候变暖的同时还会伴随干旱,但对于增温和隔离降雨的研究多集中在中高纬度地区,对亚热带等低纬度地区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设置对照、增温、隔离降雨和增温+隔离降雨4种处理,探讨增温和隔离降雨对杉木幼林表层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和隔离降雨均可使土壤养分有效性发生变化,增温使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有效磷浓度有所增加,而隔离降雨主要影响了N有效性,表现为土壤铵态氮浓度显著下降(P〈0.05)。增温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显著下降(P〈0.05),增温和隔离降雨的交互作用对微生物生物量磷影响显著。在亚热带地区,氮磷养分有效性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重要因素,未来还需结合野外原位实验做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增温 隔离降雨 杉木幼林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简介:利用山西省65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等,应用谐波分析、EOF、SVD、MonteCarlo统计检验和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山西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其与大气环流场、印度洋海温场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a来,山西夏季降水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并有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前期是降水偏多期,80年代中期至2011年则是降水偏少期,空间分布主要包括全省一致偏多(少)和南多北少(南少北多)。同时,山西夏季降水与印度洋关键区海温变化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当上年秋季、上年冬季、当年春季和当年夏季关键区海温异常偏高时,当年夏季山西降水呈现减少趋势,反之亦然。在1982年之前,关键区海温偏低,山西夏季降水偏多,同期500hPa高度层上的乌拉尔山、青藏高原北部高空槽和东北冷涡发展深厚,活动频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东,850hPa高度层上的印度季风低纬度偏西风和中纬度西南风异常强盛,贝加尔湖南侧低涡活跃;1982年之后,关键区海温偏高,山西夏季降水随之减少,同期500hPa高度层上的贝加尔湖至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受高压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850hPa高度层上的印度季风中纬度西南风异常偏弱。

  • 标签: 夏季降水 年代际 印度洋海温 环流场.
  • 简介:利用吉林省45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积雪深度、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该省积雪初、终日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吉林省积雪初、终日的空间差异显著,东南山区积雪开始早且结束晚,可积雪期长;西北平原区积雪开始晚且结束早,可积雪期短。(2)吉林省积雪平均始于11月9日,止于次年4月1日,可积雪期达144d。(3)近56a积雪初、终日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阶段性特征显著。其中,1980年代之前,积雪初日偏早、终日偏晚,1990年代后积雪初日偏晚、终日偏早,可积雪期缩短;积雪初、终日分别在1983年和1991年前后发生显著性突变。(4)积雪初、终日期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8—11月月平均气温与积雪初日呈显著正相关,而3月、4月平均气温与积雪终日呈显著负相关;积雪初、终日分别受0℃开始日期、10℃终止日期的影响。积雪初日与10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积雪终日与4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 标签: 吉林省 积雪初日 积雪终日 气温 降水
  • 简介:利用HadCM2模式的模拟结果,比较了温室气体排放综合效果相当于CO2浓度逐年递增1%和0.5%两种不同情景下,中国区域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中国地面气温也持续升高.到21世纪末期,地面气温在上述两种排放情景下可分别升高约5℃和3℃.两种排放情景的增温趋势对比表明:即使从1990年开始温室气体等效排放逐年递增率减少一半,增温仍然很明显;直到21世纪中期,才能显示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对减缓增温趋势的效果.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但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持续增加,降水量总的趋势也是增加的.减排温室气体对降水量变化趋势的影响与地面气温相似.此外,地面气温增量和降水量变化百分率均显示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地面气温增量在秋、冬季较大而在春、夏季较小,降水变化百分率在夏、秋季较小而在冬、春季较大.

  • 标签: 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 21世纪 二氧化碳 降水量 地面气温
  • 简介: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插值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距平和Mann-Kendall突变检测方法,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区1961~2010年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61~2010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区年平均气温累计上升1.85℃,倾向率为0.037℃/a;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研究区进入显著升温期;研究区年降水量累计下降121.42mm,占同期年降水量的19.9%,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强降水日数和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显著减少,但极端降水频率与强度总体上保持稳定。1961~2010年期间,黄河三角洲湿地区气候以年平均气温升高、年降水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下垫面变化是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暖干化气候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 变化特征 黄河三角洲湿地
  • 简介:从原理和实测记录两方面,对比分析了EN与EL风仪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 标签: EN型 测风 发电机 输出电压
  • 简介:摘要:人、机、环境三者的和谐与统一是本质安全的关键,而人的素质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本质安全、本质安全员工、本质安全企业等有关的基本安全理念,并对本质安全员工的形成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 标签: 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型员工 本质安全型企业 人机和谐 安全意识
  • 简介:本文根据不同矿石沥青铀矿U^4+/u^6+的比值,成岩、成矿年龄等实事提出了砂岩铀矿由深源铀矿与天水再造铀矿两部分组成。认识到砂岩、煤岩、泥岩铀矿初始阶段为“三位一体”,后来再造富集、分离,最后阐明了“三位一体再造富集”模式的找矿方法。

  • 标签: 三位一体再造富集 烃碱流体 热沉积 同生构造 再造成矿 矿胎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