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硬脆性围岩因开挖卸荷导致洞壁应力变化,原先储存的弹性应变能突发性急骤释放,因而产生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现象的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也是深埋隧洞开挖过程中典型高应力硬岩挤压破裂局部集中化诱致的次生地质灾害,岩爆具有很强的突发性、随机性和危害性。随着埋深的增加和地应力水平的增高,岩体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更为复杂,开挖诱发的岩爆灾害更加突出、严重,给深埋隧洞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行等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 标签: 深埋 预警与防控
  • 简介:摘要:为安全回采在不规则残留煤柱影响区的工作面,合理确定工作面的回采速度,降低冲击地压的发生概率,针对徐庄7313工作面在不规则煤柱影响区的动力显现,对不同阶段的事件与回采速度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利用事件变化判定的工作面及不规则煤柱段应力集中变化情况,确定合理回采速度。

  • 标签: 不规则煤柱 超前应力 变化指数 回采扰动
  • 简介:在常规油气勘探中广泛应用的一些地学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到页岩气的勘探当中。利用完善的高品质数据集,对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霍恩河盆地进行了岩性地层划分和储层描述。在证实了岩性地层分类与岩石的物理性质之间存在统计关系后,就有可能直接利用这种统计关系,通过3D地震反演得到岩石的物性参数并对岩性地层单元进行预测。同样,这样的思路还可以应用于页岩气储层的一些关键参数的预测,例如孔隙度和TOC。

  • 标签: 储层预测 直接利用 页岩气 加拿大 案例分析 盆地
  • 简介:摘要:对大屯公司徐庄煤矿7313工作面回采期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合该工作面地质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对比分析该工作面回采以来5个月的数据,分析工作面推进速度与事件的关系以及工作面震源分布情况,为工作面安全回采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及宝贵经验。

  • 标签:
  • 简介:我们控制着内华达州约卡山的一个台网,有人提出在其附近贮藏着高量级原子核废料堆。台网由四个高增益(其值高达34000000)窄频带(25HZ)的遥测子台组成。在平静期内通过对台网的震级校正,我们期望能完全记录到15公里范围内M≥-1的地震事件。在1990年8月至10月期间,使这四个台站以每小时12小时为周期昼夜运行。在此之后,一直到1991年4月为止,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活动性的图像证实,在贮藏核废料地方的附近,存在着地震平静带。我们仅记录到约10个地震事件,其走时差S—P<3秒(D<24公里)。大多数地震事件的走时差在3—3.8秒之间,这与Rogers等(1987)和Gomberg(1991)观测到的距离在24—52公里范围内的较高地震活动性一致。Oliver(1966)的发现与我们在约卡山观测的结果相反。他们认为,在地震活动区域内,多数地震的走时差为S—P<3秒。通过猛犸湖附近的四个徵台站观测的结果,我们证实了这个预想,在那儿,我们观测到的发生率为每天100多次,其中大多数的走时差S—P<3秒。通过对南部大盆地地震台网的地震活动性资料的归纳证实,在约卡山邻近地区的活动性很低。

  • 标签: 走时差 地震活动性 微震 地震事件 地震台网 地震活动区
  • 简介:监测是一种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的新的地震方法。它是利用水力压裂、油气开采常规注水或热驱等石油工程作业而产生的地震波。这种诱生地震很微弱,须在井中进行观测。对观测到的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可给出水力压裂裂缝空间图像,以及裂缝发育过程的详细信息;或对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孔隙流体的运动前缘、热驱时被加热区空间范围的变化进行监测。

  • 标签: 油气田开发 微震监测 监测方法 勘探开发 水力压裂裂缝 地震方法
  • 简介:摘要 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在建设工程中隔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本文研究了框架结构隔设计的方法和应用,首先介绍了框架隔技术的前期咨询工作,研究了框架设计的要点。

  • 标签: 框架隔震,设计,施工应用
  • 简介:本文采用“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了福建数字地震台网正式运行以来发生的水口库区附近的地震,结果表明,记录的地震分二个时段,分别发生于不同的小区域内1999年1月~12底,发生于N26.35°~N26.40°,E118.67°~E118.70°,约5×3km2范围内,震源深度集中在9~10km范围内,整个震源的分布为一近水平的南北展布,具有一定的构造地震特征;2000年初至2005年末,地震主要发生于N26.39°~N26.41°,E118.62°~E118.64°,约2×2km2范围内,震源深度约2~4km,由于记录的地震震级小、个数少、时间跨度大,认为应是浅表应力局部调整的结果。

  • 标签: 水口水库 水库地震 双差定位
  • 简介:本文分析了在用对应的各向同性速度模型代替各向异性模型时,在均质页岩中所产生的地震事件位置(震源)的误差。这里的震源位置是由布设于一口垂直井内的12个测点的检波器串来确定的,而检波串和震源的距离约为1500英尺。文中考虑了检波串与震源之间的相对高程。可以发现随着检波串高程的不同,有关误差可达到1000英尺。根据有效介质理论进行的理论模拟指出,震源位置误差基本上是随定向排列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加大的。在富含伊利石的页岩中,纵波和横波的各向异性系数之比可以用作页岩各向异性成因(粘土片晶定向排列或缝缝的存在)的指标,同时也可用于区分充气裂缝和充水裂缝。

  • 标签: 各向异性模型 页岩 微震事件 震源位置 检波器串 有效介质理论
  • 简介:在2014年10月2日乌兰5.1级地震震源机制和柴达木盆地的构造动力学特征讨论基础上,认为该地震的发构造为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带。由于该次地震的破裂面倾角相对较陡,矩心深度也相对较深,可能反映出发构造在浅部的倾角较缓,到了深部有所变陡。结合历史地震和特殊构造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乌兰5.1级地震后,未来应特别关注南祁连构造带和柴达木盆地南缘断裂带西北段的茫崖油沙山断裂的中强地震活动。

  • 标签: 地震构造 震源机制 地震活动 青海
  • 简介:摘要:地震是人类社会所遭受的目前为止具有严重破坏能力的自然灾害之一,如果发生地震,将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损失,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把隔减震措施考虑进去,这样可以使建筑具有较高的抗震性,当遭遇地震时,可以更好地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现阶段采取的抗震减震手段一般是在设计建筑结构时对建筑物刚度进行一定的单独设置,这样建筑物结构可以有一些延性,可以做到裂而不倒的状态。但是,这些传统的减震手段有缺陷,如果地震强度超过了设计承受的强度,整个建筑物就无法有效保证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对建筑结构减震防震控制技术的研究,可以使建筑物结构更加具有良好的减震抗震性能。本文主要分析建筑隔工程监理要点。

  • 标签: 建筑结构 隔震减震 基本原理 实际应用
  • 简介:摘要: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半导体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日益显著。因此,半导体设备的维修策略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预测性维修作为一种高效的维修方式,不仅能够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还能节省维修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 标签: 半导体设备 预测性维修 技术分析
  • 简介:介绍了皖23井的基本情况,立足于皖23井水位仪对于强震映现象,根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了皖23井的强震映效应与强震震级、震中距的关系,并给出回归方程。

  • 标签: 地下流体 映震效应 特征分析
  • 简介:摘要:电网规划工作中,长期负荷预测方式属于一种有效的的组合计算方法,主要是依照某一个时间段中所产生的误差值进行计算,以该计算得出的数值进行预测分析,从而有效确定权重的大小。但是这种负荷预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计算分析之后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是最优化的预测数据。因此,为了有效保证权重系统可以得到具有代表性的预测数据,可以制定出不同的标准和规定来加以限制,有效提高整个负荷预测数据的精确度。

  • 标签:
  • 简介:在数字观测的优势条件下,利用sPn相的动力学特征与运动学特征,sPn相可以通过跟踪首波相来快速、可靠地测定进而测出发生在地壳内地震的震源深度。

  • 标签: SPN震相 震相特征 震源深度
  • 简介:利用张掖台网和天祝-古浪台网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88年11月22日肃南5.7级地震和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台震源区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7级地震前源及邻近地区介质1/Qc值趋于一致,认为这是该次地震的一种前兆表现,结合该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构造情况进行了讨论。天祝-古浪5.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地区尾波Qc值民频率的关系表明,这一地区属于构这活动地区。

  • 标签: 中强地震 微震尾波 1/Qc 甘肃 震源区 地震波
  • 简介:针对目前层序地层分析软件中不能进行井联合分析的缺陷,自主研发了井联合层序地层分析软件系统.该软件具有独立的数据管理系统,包括单井层序地层分析、井综合标定和井联合层序地层解释等应用模块.通过实际资料测试与应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井联合层序地层分析解释工作流程,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井震联合 层序地层 系统设计 软件研发
  • 简介:本文介绍了平安驿井下地温的概况,总结分析了1994年共和几次中强地震和1995年7月甘肃永登地震震前该测点的前兆特征并通过分析归纳出短临异常特征及映指标。

  • 标签: 地温 映震指标 短临异常
  • 简介: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是十五期间福建省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的一个项目,也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该大楼主要承担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心,通讯网络中心,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科普宣传中心等功能。为了保证大楼各系统安全,大楼设计施工采用叠层橡胶支座隔技术,通过设置水平柔性隔层使结构体系柔化,以达到减少或改变结构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不仅能在强地震中有效保护建筑结构和地震值班人员的安全,而且能够保护结构的装修和仪器设备免遭破坏,从而确保人数整体功能在紧急状态下能得以正常运行,为应急指挥、抗震救灾提供良好的服务。

  • 标签: 隔震技术 防震减灾 设计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