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灰色理论的不断丰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测量变形预报等领域。本文针对传统多变灰色预测模型背景值构造方面的不足,利用遗传算法较好的全局寻优能力以及良好的可扩展性等优点,寻优满足误差平方和最小的权值,通过监测实验表明,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多变灰色预测模型不仅克服了单点预测模型的不足,充分利用了各监测点之间的关联信息,还弥补了传统模型背景值构造的缺陷,改善了模型的模拟和预测效果。

  • 标签: 多变量灰色预测算法 遗传算法 监测实验
  • 简介:我们采用双变量多变统计分析法预测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Cuyahoga流域滑坡的空间分布。通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调查来评估滑坡与各种诱发滑坡的不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从航空照片、野外检查和现有文献获得的滑坡位置编制滑坡编录图。把诱发滑坡的不稳定因素导入ArcGIS光栅数据层,例如边坡倾角、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度、土壤液性指数、土地覆盖模式、降雨量和河流距离;并利用滑坡区物理条件相应的数值刻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为了调查每种不稳定因素控制滑坡空间分布的作用,采用双变量多变模型来分析数字数据组。在多变模型分析中使用了逻辑回归法。

  • 标签: 多变量统计分析 ARCGIS 诱发滑坡 脆弱性评估 双变量 利用
  • 简介:本文图示了影响天然气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些图是基于实验研究和从地球化学数据中选取重要和综合性参数应用基本地质统计学做出的.从11种化学和同位素比值中,统计分析(PCA)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参数,第一个参数是主要用与成熟度相关的气体的C2+组分,第二个参数包含甲烷的比例和δ13C值,主要指示分离运移.其正值表示气体聚集远离其烃源岩,而负值对应于部分流体泄漏之后的残留气体.文中通过实验重建了巴西的EspiritoSanto和Reconcavo两个盆地的天然气历史.

  • 标签: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多变量 成熟度 运移估计
  • 简介:摘要:媒介融合就是指当前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推动下,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及过程。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手机获取信息,这为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众多新闻资讯类短视频应运而生。因此,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资讯类短视频的内容,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媒介融合 资讯类短视频 内容
  • 简介:摘要:现代公共建筑在满足其实用性的前提下,越来越注重新颖美观,越来越成为公共审美的重要载体。我们常见的建筑工程结构形式中,形状规则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比较普遍,规则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已经非常成熟。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以及大众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实用层次,对建筑外观和内部使用等审美要求也逐步提高,因此近年来造型奇特、外观精美的新型建筑、结构也层出不穷。在弧形墙施工过程中,弧形造型多变,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从安装定位、模板校核、模板加固成型都具有一定的施工难度,为多弧形剪力墙构件的成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根据此特点,从技术、经济、资源等多方综合考虑,制定科学、经济的施工方法,确保成型后的多变弧形墙造型准确和工程质量。

  • 标签: 多变 弧形墙 施工 技术 创新
  • 简介:摘要:数学地质模型是矿产资源预测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利用数学模型对地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描述,为资源评价提供支撑。在此过程中,地质变量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文将从定义分析、功能作用以及权重分析等三个方面探讨地质变量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作用。

  • 标签: 矿产资源预测 地质变量 定义分类 权重 赋权
  • 简介:在气象上存在着大量的对立事件,可用“0、1”变量预报方法处理。但现行的“0、1”变量预报方法不下几十种,繁多重复。通过对“0、1”变量预报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用其中4个代表性方法可取代现行的几十种“0、1”变量预报方法。

  • 标签: “0、1”变量 预报 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进入大爆炸时代,读者受众已经由以前的被动接受信息成为主动寻求信息,甚至主动创造信息,媒体也从单一的传统媒介方式转为新媒介方式,结合时代背景,找准定位,发展属于自身的产品,增加读者的粘性,提升专业性是媒体在新时代下发展的道路,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现的发展战略。

  • 标签: 大数据 传统媒体 新媒体 融合
  • 简介:本文拓广了随机变量的熵和信息量的概念,给出了灰色随机变量的定义,运算公式,并得到若干运算性质.

  • 标签: 灰色随机变量 信息量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在专属领域有着很好的发展方向和潜力。人们日常上生产生活对工业厂房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跟上现代工业的发展步伐,需要合理设计厂房结构,维护厂房日常运转和工作,保证厂房的安全性。在工业厂房中,厂房多变荷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讨论基于厂房多变荷载情况下的结构可靠性技术研究,为其他工业领域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厂房 结构可靠性 技术研究
  • 简介:摘 要:侏罗纪时期气候发生过剧烈变化,能划分为早侏罗世早中期、晚期,中侏罗世早、晚期以及晚侏罗世等5个演化阶段。早侏罗世我国北方为温暖潮湿气候;中侏罗世早期,气候属于潮湿类型;中侏罗世晚期,转变为半潮湿-半干旱气候;晚侏罗世时期,东北北部地区显示为潮湿气候,华北和西北地区处于半干旱-干旱气候。东南地区早侏罗世以温湿气候为主;中侏罗世早期为半温湿气候,并存在短暂干热气候,中期开始逐渐向半干热气候过渡;晚侏罗世时期,南部气候为干燥炎热。西南地区早侏罗世早期为半潮湿温凉或湿热型气候;早侏罗世晚期为半干旱炎热气候环境;中侏罗世时期为以半干旱-干旱为主伴有湿润的气候特征;晚侏罗世时期,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西藏—滇西地区早侏罗世为偏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中侏罗世时期,为炎热气候;在晚侏罗世羌塘盆地的气候演变为热-干型。

  • 标签: 侏罗纪 古气候 演化特征
  • 简介:摘要:粮食干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关键环节。实现粮食干燥机的自动控制对减少粮食损失,提高我国的粮食干燥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粮食干燥机的生产能力,增强我国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粮食干燥机的结构虽然较简单,干燥过程是典型的多变、大滞后和非线性的过程,难传统的控制方法在许多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 标签: 连续流粮食干燥控制系统 变量 结构设计
  • 简介:利用CFL-03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在塔中开展了边界层风场探测研究,根据2010年4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连续的边界层风场探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850hPa、700hPa和500hPa特征层风场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中地区850hPa特征层主导风向为偏东风,风速年变化较小;700hPa特征层风速6月最大,9月最小,6、8、9月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其余月份为偏西风。500hPa特征层风速9月最小,11月最大;6、9月主导风向为偏东风,其余月份为偏西风。

  • 标签: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中 特征层 风廓线雷达 空中风 风向
  • 简介:绝热无摩擦下,位涡(PV)的守恒性、不可渗透性和可反演性使之非常广泛地应用在中高纬度天气学诊断分析中,但由于其本身不包含力管项,无法描述强烈天气的快速流形等局限性,因此分析了ZdunkowskiandBott(2003)提出的斜压Ertrl.Rossby不变量(ERI),结果表明,绝热无摩擦条件下的ERI在其表达式中就已经明确地包含了螺旋度和PV的表达式,同时也涵盖了斜压大气中的力管项效应,可以描述快速流形的天气系统,具有Pv所不能取代的优点,这使得它具有非常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还利用ERI诊断了2003年7月3-6日的一次梅雨降水过程,结果表明,ERI完整地刻画了这次降水带南移及降水强度变化的特点,随着24h累积降水带的移动,ERI低值区也随之移动,二者吻合非常好。和PV相比,ERI对降水落区及强度变化的诊断能力更强。

  • 标签: 斜压Ertrl-Rossby不变量 位涡 螺旋度 力管效应 梅雨锋降水
  • 简介: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热带测雨卫星观测降水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南海地区降水季节峰值是在秋季,主要集中在8~10月,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环流场的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地区秋季中层500hPa有利的副高位置和低层低压系统的活动和维持是形成这一地区显著秋雨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副高的位置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较大,分析发现Nifi03.4的海温指数对该区域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8~10月Nino3.4指数和同期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之间的相关能够达到-0.47,超前3个月(即5~7月)的Nino3.4指数与8~10月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的相关亦能达到-0.43。从跨季度气候预测的角度来考虑,5~7月的Nifi03.4指数可以作为预测8~10月南海秋雨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南海秋雨 降水 季节变化
  • 简介:简单介绍了铁磁体磁场的基本计算公式及其特征,并通过海上铁磁体搜寻实例加以解释和说明,为利用磁力仪搜寻铁磁体工作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解释和判读方法.

  • 标签: 铁磁体 海上搜寻 磁异常 磁场特征
  • 简介:摘要: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力系统已经成为广域大系统,具有高度复杂的结构和高阶非线性的模型,在足够满足系统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新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调度控制和决策,从而使电力系统能够在稳定、经济、高效的条件下运行。在电力施工信息融合监测中,过去是采用分批估算的方法,对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批估算,采用批量处理方式,计算存在于某一批次中的数据平均值和方差,然后将该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添加到最终的计算公式中,得到的数据为最终数据融合值,从而保证监测结果更精确;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到的数据同时间有一定关联,其自身的时间则是这些数据的权数,首先要得到上述所提数据的加权数据,再将得出的加权数据进行平均数计算,方便为日后进行数据走势的预测提供所需数据。

  • 标签: 多传感融合 电力施工信息 信息融合 监控
  • 简介:柴达木盆地北缘中小盆地(包括苏干湖盆地)是中国西部潜在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前期工作揭示了在柴北缘西段发育具有一定生油潜力的中生界烃源岩。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对于研究烃源岩及储集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但有关柴北缘西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的认识相对较少,制约了油气勘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通过野外露头观测、钻测井资料分析以及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初步落实了柴北缘西段侏罗系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苏干湖盆地早中侏罗世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晚侏罗世发育辫状河,物源可能主要来自北部祁连山;赛什腾山南缘侏罗纪发育沼泽—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富含煤层,物源来自西北和东北;冷湖一带早侏罗世主要发育湖西山组深湖—半深湖沉积,物源可能来自西北部阿尔金山附近。泥岩样品沉积地化分析显示研究区整体为还原环境,不同采样点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构造-沉积演化分析表明,早侏罗世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初始断陷,湖盆沉积中心位于冷湖一带;中侏罗世中期(对应于大煤沟组四段)苏干湖盆地内部裂陷成盆,沉积中心向东转移,后期(对应于七段)湖泛形成大湖盆。侏罗系烃源岩主要发育于大煤沟组五段至七段湖平面上升时期。

  • 标签: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 苏干湖盆地 侏罗纪 沉积相 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