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针对震后废墟中无法精确检测出电磁波的传输特性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在震后废墟中Wi—Fi信号场强的检测方法。首先是对Wi-Fi信号场强在组成震后废墟主要介质中的传输特性进行检测推导。然后通过测量在废墟不同距离下场强的大小,即可推导出废墟下电磁波的场强与传输距离的关系,最后得出场强在震后废墟中的传输模型。实验表明,该传输模型的计算结果准确度高,对震后废墟中电磁波传输特性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传输特性 场强 地震救援 非均匀介质 WI-FI
  • 简介:介绍了强对流天气监测和识别的常用雷达产品,并对“2002.3.20”闽北首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部分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对雷达监测强对流和短时预报有参考作用。

  • 标签: 强对流 多普勒雷达资料 分析
  • 简介:摘要:鉴于海洋污染对人类的影响日益增加,国内外专家和科学家有义务分析海洋污染的原因,并找到适当的污染方法。其中,重金属污染因其持久性、生物积累性、致畸性、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而引起研究人员的特别关注,海洋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的直接或间接排放。因此,为了控制海洋重金属污染,有必要从源头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 标签: 炭膜 电场 重金属
  • 简介:摘要: 本文针对无损检测技术在砌体工程现场强度检测中的应用,结合理论实践,在简要阐述应用无损检测技术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砌体工程现场强度中的优势。并提出砌体工程现场强度检测中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合理应用无损检测技术,可对砌体工程现场强度进行全面系统、且无损坏的检测,有利于保证砌体工程施工质量。

  • 标签: 无损检测技术 砌体工程 现场强度 原位轴压法
  • 简介:应用从属函数法分析了1988年1月-2007年9月华清4^#泉的水氡资料,共提取出6次中期异常。其中前4次异常在异常结束后的8~24个月对应了发生在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北部的肘≥7.3级远场强震,第5次为无震异常,第6次异常正在持续发展。对异常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作了讨论,给出了远场强震时间预测的指标,并依据第6次异常开始出现的时间,对未来远场强震发生的时间段进行了中期预测。

  • 标签: 水氡 从属函数 远场强震 异常
  • 简介:为了获取近场永久位移,通常采用基线校正方法,对近场加速度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并积分得到永久位移值,但这一结果主观性较强,其可靠性也往往缺乏验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能产生包含永久位移振动过程的振动台实验方案,采用振动台加滑动机构的方法,模拟记录到永久位移台站测点的真实振动情况;在实验中分别采用加速度计、摄影测量方法分别直接得到加速度和位移时程,对加速度时程进行基线校正并积分得到位移时程,将其与直接获得的位移时程进行对比,以验证采用基线校正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现有的基线校正方法校正后,通过积分能得到可以接受的位移时程。

  • 标签: 近场 强震动记录 基线校正 永久位移 振动台实验
  • 简介: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强震动记录,研究太原盆地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并将其结果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土层反应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厚覆盖土层对长周期地震动有很强的放大作用,覆盖层厚度越厚,峰值出现的周期越大,而相对于基岩最大放大可达9倍左右。另外,对于厚覆盖层的场地,观测结果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结果在一定的长周期范围内差别相当大,相对于基岩,观测结果的放大系数至少高于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计算结果的2倍以上,最大达到近9倍。

  • 标签: 强震动记录 汶川地震 场地影响 长周期地震动
  • 简介:本文采取将经验格林函数法与随机有限断层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体现了各自方法的优点,通过经验格林函数法确定地震震源参数,用随机有限断层法计算参数、检验其合理性。利用1998年新疆阿图什M6.9级地震的肘L4.7级余震记录,合成了这次地震的最大余震Ms6.0级地震的加速度记录,并将合成的结果与实际记录在频域和时域做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地震动特征和这次最大余震的可能破裂特征。同时对经验格林函数法需进一步改进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经验格林函数 随机有限断层法 反应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