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选取湘东丘陵4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挖掘土壤剖面并分层采集土壤样品至母质层/母岩,研究深层土壤有机碳(SO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数量和分布规律,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分析深层土壤DOC的宏观化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含量(2.33~185.26mg·kg^-1)在板岩红壤和酸性紫色土剖面上某些深层土层出现升高现象。DOC/SOC除第四纪红土红壤在浅层表土最高(1.5%)外,其他3种土壤均在60~80cm深层土层达到最高峰值(1.0%~2.5%)。SOC数量是控制不同母质土壤DOC数量的重要因素。但光谱分析显示,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DOC的宏观化学组成、结构趋于复杂,化学稳定性升高。尽管一些深层土层中DOC/SOC升高,但其DOC化学结构更为复杂,评价深层土壤SOC和DOC稳定性还应考虑其化学结构特性。

  • 标签: 深层土壤层次 土壤碳化学稳定性 紫外-可见光谱 土壤发生层 土壤剖面
  • 简介:应用Hysplit传输扩散模式计算2008—2009年大连地区酸雨和非酸雨期间的后向气流轨迹,利用条件概率和轨迹聚类法分析气流轨迹,探讨大连地区酸雨外来源。结果表明:外来源通过大气输送对大连地区酸沉降的贡献较大。大连地区酸雨主要受中国华东沿海至山东半岛经黄海中北部或经渤海及其西岸的近地面大气污染输送影响,中国华东和华南等南方内陆地区和日本海周边东亚国家对大连地区酸雨均有贡献。海洋性气团或北方大陆气团一般为大连地区非酸雨来源。

  • 标签: 酸雨 外源 轨迹模式 云中致酸
  • 简介:本文以野外地质踏勘和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为手段,对北京地区的页岩气资源前景进行了分析,并初步估算了北京地区的页岩气资源潜力。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发育海相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和陆相侏罗系窑坡组三套分布规模较大的泥页岩地层,分布面积约6750km2;泥页岩中有机质含量高,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条件,且富含有机质泥页岩厚度较大,埋藏深度适中,连续性较好,具有一定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利用丰度类比法估算,北京地区页岩气潜在资源量约1.16-2.34万亿m3,预测潜在可采资源量约1160-2340亿m3。

  • 标签: 页岩气 资源前景 分析 北京地区
  • 简介:东营凹陷北部民丰地区深层气藏富集,利用单一叠后振幅信息难以区分气层。以含气砂岩与围岩的岩石物理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为基础,利用AVO、弹性阻抗反演、吸收分析等技术研究了深层气藏的地震预测方法,指出弹性阻抗反演得到的泊松比参数可识别气藏;利用吸收异常可在叠后地震资料上识别天然气藏。各项技术的综合应用提高了气层的识别与预测精度,预测结果与实际钻探结果基本吻合,为该区天然气藏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天然气藏 地震响应 弹性阻抗反演 吸收异常 民丰地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利用西安探空站1975—2012年规定等压面温度资料统计分析西安地区高空温度垂直分布、年内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法作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至100hPa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400-300hPa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100-70hPa温度最低,70hPa以上平流层下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西安高空规定等压面温度年较差变化明显,地面-250hPa温度年较差为27-15℃,200-30hPa为1-8℃,对流层温度年较差较大,而平流层的较小。M-K分析表明,西安地面及850hPa温度在1994年前后发生了突变。

  • 标签: 规定等压面 变化趋势 突变
  • 简介:碳酸盐岩气藏描述技术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经历了以测井为主的气藏描述阶段、多学科气藏描述发展阶段、多学科一体化气藏描述三个阶段.对于以构造圈闭为主的碳酸盐岩气藏描述,技术已经较成熟;对于以岩性圈闭为主的复杂礁滩碳酸盐岩气藏描述,由于成因机理复杂、断裂发育、井距大、流体分布复杂等因素造成气藏地质描述困难.针对这些技术难题,攻关建立了井震结合、动静结合、地震约束与相控随机建模相结合、水侵动态预测与精细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地质模型和定量计算气藏储量,为科学高效开采与提高气藏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该项技术在四川盆地复杂碳酸盐岩气藏中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气藏描述技术 复杂碳酸盐岩 LG地区 四川盆地
  • 简介:利用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131个测站1961~2010年近50a降水和NECP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基于秋季降水距平百分率,研究分析了近50a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各级别秋旱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并初步讨论了各级别干旱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秋季干旱集中在川东、贵州中东部—华南,中旱、重旱、特旱主要出现在华南;近50a来秋旱有显著增多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轻旱的增多,而重旱和特旱趋势不明显。1960年代秋旱相对较多,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后期秋旱较少,此后秋旱频繁,其中2002年以后秋旱突变性增多,干旱范围扩大的同时,其强度也在增强;秋旱频率具有显著的2.2a周期,其中重旱有显著的12a周期,特旱有显著的2.7a周期;秋旱频率高的地方连旱频率也高,连旱高频区在川东—渝北、黔中—华南,连续5a以上的秋旱较少,个别地方可达到6a。700h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印缅槽、高原东部槽等是影响西南、华南地区秋季干湿的主要环流因子。

  • 标签: 秋旱 频率 连旱 降水距平百分率 西南和华南
  • 简介:湘中一湘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的过渡区域。根据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特征,识别出4种沉积相类型:碳酸盐陆棚亚相、深水盆地相、碎屑陆棚亚相及混积陆棚亚相。纽芬兰世一第二世早期(梅树村期一沧浪铺期),深水盆地分布范围广,占据了湘中及湘南大部分地区,湘东南发育碎屑陆棚沉积。第二世中晚期(龙王庙期),相对海平面下降,深水盆地范围略有减小,研究区西北部碳酸盐沉积逐渐占主导,碎屑陆棚面积变化不大。第三世(毛庄期一崮山期),海平面持续下降,碳酸盐陆棚及碎屑陆棚由两侧向中间推进,深水盆地面积急剧减小;湘西北一带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沉积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混有陆源碎屑。芙蓉世(长山期一凤山期),碳酸盐陆棚范围迅速增大,深水盆地面积继续锐减,碎屑陆棚与碳酸盐陆棚毗邻发育,湘南区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总之,寒武纪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间沉积相带连续完整,存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的过渡沉积物,推测两者处于同一浅海海域,为由北西、南东向中部变深的沉积格局。

  • 标签: 混积陆棚 岩相古地理 寒武系 湘中一湘南地区
  • 简介:摘要基坑工程涉及领域广,技术难度大,工程事故多,且造成的损失严重。软土地区由于土体强度低,地下水位高,流塑性强,基坑失稳事故频发。基坑失事不仅给工程项目本身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及到周围的建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的安全。文章结合笔者多年施工经验探讨了软土地区地下室基坑施工中的相关问题。

  • 标签: 软土地区 地下室 基坑 开挖 监控
  • 简介:延长油田东部地区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大,但油田供水水源越来越不足,已严重制约石油开采工作的发展,开辟新的注水水源刻不容缓,因此,必须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分析评价。采用1956--2010年水文系列资料,依据《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中各要素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区域水资源的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降水、径流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呈减少趋势;地表水可利用量较大,可利用率较高;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河流含沙量高,不同部位、不同类型地下水水质差异较大。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

  • 标签: 水资源分析 综合评价 利用建议 延长油田
  • 简介:根据近61a(1951-2012年)包头市各测站的暴雨观测资料,对包头市暴雨时空分布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61a,包头市暴雨分布呈现时空分布不均,出现日数少,持续时间短,日变化较大,南北差距大,局地性强的特点.

  • 标签: 暴雨 气候特点 变化
  • 简介:据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统计,我国塌陷坑总数超过4万个,岩溶塌陷集中分布在西南、华南、华中和华北地区,高危险区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岩溶塌陷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特点,其防治研究工作一直比较薄弱。“重点地区岩溶塌陷调查”项目初步掌握了我国岩溶塌陷的现状及发育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强烈的覆盖型岩溶区,以土层塌陷为主,基岩塌陷较为少见;已有岩溶塌陷约70%为人类工程活动所诱发,包括矿山疏水、基础工程勘探施工、地下工程施工等。

  • 标签: 岩溶塌陷 地下工程施工 覆盖型岩溶区 人类工程活动 集中分布 华北地区
  • 简介:收集了青海6个钻孔应变台站资料,对青海玉树7.1级地震、日本9.0级地震和四川芦山7.0级地震进行同震响应和震后效应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钻孔应变同震响应出现阶变的起始时间与地震波到达的时间基本一致,属于同震变化,应变阶跃随震源方位、震级等因素有较好的比例关系。

  • 标签: 钻孔应变 青海地区 同震响应
  • 简介:利用1981-2011年阿里河镇的平均气温及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详细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极差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阿里河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极差值逐渐增大.

  • 标签: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温极差
  • 简介:选取我国粮食重要生产区——北方冬麦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干旱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开展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在确定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标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MCI、CWDIa、CI、Pa及Ma干旱指数的适应性,确定了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在分析北方冬麦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时,考虑了冬麦区的地形、土壤类型、土壤有效持水量、河网水系、灌溉条件、降水量及干燥度等环境因素,以及冬小麦的耕地面积、播种面积、主要生育期的水分敏感系数、历史产量等。与以往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方法不同,本文首先建立了干旱指标与冬小麦减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减产率等级来确定干旱致灾临界阈值,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发生的频率。综合考虑干旱发生的危险性、不同地区干旱背景和脆弱性,建立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全生育期和6个关键生育期的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区划方法,实现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MCI更能反映北方冬麦区干旱的特征,故以MCI指数作为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指数;我国北方冬麦区中北部的干旱灾害风险较高,应该加强防旱抗旱能力建设,南部地区包括苏皖和河南东南部的干旱灾害风险较小。本文建立的北方冬麦区不同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应用于干旱灾害风险动态评估实时业务中。

  • 标签: 中国北方 冬小麦区 减产率 干旱灾害 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