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采用机械混法制备了硅橡胶(MVQ)/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复合材料,研究了EVA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阻尼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EVA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降低,但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显著提高。当EVA用量为30份时,与纯硅橡胶相比,拉伸强度从7.0MPa提高到11.4MPa损耗因子大于0.1所对应的阻尼温域拓宽了近23℃,最大损耗因子从0.11提高到0.18,玻璃化转变温度(t)也向高温偏移了20℃左右。

  • 标签: 硅橡胶 EVA 增强 阻尼性能
  • 简介:以JoncrylADR-4368为增容剂,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混制备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1,4-丁二醇三元共聚酯(PLA/PBAT)混物,研究了该增容剂对混体系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Joncryl可以增加PLA/PBAT混体系的界面结合力,从而提高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Joncryl的加入导致结晶温度向高温方向偏移和结晶度下降;SEM断面形貌表明增容剂Joncryl的加入使得混两组分之间有较强的界面结合力,增容效果显著。

  • 标签: PLA/PBAT共混 增容剂 形貌 性能
  • 简介:美国科学家在极高压下测量纳米材料的结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解决了为金纳米晶体结构成像的高能X射线束严重扭曲问题,有望引导科学家们在高压下制造出新的纳米材料,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行星内部发生的一切。最新技术发表在4月9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 标签: 纳米材料 成像技术 高压 纳米晶体结构 美国科学家 X射线束
  • 简介:用于提高聚氯乙烯(PVC)耐热性能的混改性组分包括:以N-取代马来酰亚胺类、α-甲基苯乙烯类和马来酸酐类聚合物材料为代表的高分子耐热改性剂;氯化PVC、PVC纳米晶等具有较高耐热温度的改性PVC;另外还有纳米碳酸钙、凹凸棒土、玻璃纤维等无机填料。在PVC复合材料中共混不同类型的耐热改性剂所获得的耐热改性效果有很大差异,从耐热改性剂选择的角度对混改性制备高耐热PVC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高耐热PVC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 标签: 耐热PVC 共混改性 复合材料
  • 简介:采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技术实现了38CrMoAl钢的表面纳米化,并对表面纳米化后的样品进行了490℃离子氮碳渗。采用扫描电镜、X-衍射、透射电镜、显微硬度仪等分析和测试手段,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观察分析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SMAT处理的样品实现了低温离子氮碳渗,渗层中渗入较多的氮、碳原子,并析出大量细小的高硬度化合物,获得了较好的硬度分布。

  • 标签: 表面机械研磨(SMAT) 38CRMOAL钢 离子氮碳共渗
  • 简介:用环氧树脂(ER)及酚醛树脂(PR)与硬而脆的氰酸酯(CE)进行共聚改性,从而提高氰酸酯的韧性和弹性。通过凝胶时间曲线和DSC曲线对改性CE的固化过程进行研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CE固化时形成了韧性结构。研究了改性CE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及微观形态,结果表明环氧和酚醛树脂的加入能增加CE韧性,同时保持热稳定性。当CE/ER/PR的质量比为70/15/15时,改性CE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从改性前的113.6MPa、5.2kJ/m^2提高到134.5MPa、16.7kJ/m^2,而耐热性及电性能仅略微下降。

  • 标签: 改性 树脂 刚性 韧性 DSC
  • 简介:综述了近年来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众多学者在双金属掺杂、双非金属掺杂、金属与非金属掺杂以及2种以上元素掺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阐述了掺杂TiO2的协同作用机制,并对掺杂TiO2光催化剂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共掺杂 纳米TIO2 光催化剂 协同作用
  • 简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许智、王文龙、白雪冬、王恩哥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在生长单壁碳纳米管过程中,原位进行硼(B)、氮(N)掺杂,实验和理论研究发现,硼、氮掺杂使金属性碳纳米管转变为半导体。该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和同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本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的AdvancedMaterials20,3615(2008)上。AsiaMaterials对该成果以标题“Dopingcarbonnanotubes”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报道。

  • 标签: 单壁碳纳米管 共掺杂 半导体 金属性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国家实验室
  • 简介:近来文献报道了基于羟基苯基马来酰亚胺的双弓树脂,这些材料是以4-(N-马来酰亚胺苯基)缩水甘油醚(MPGE)和各种二元酚和硅烷醇反志制谢的。这种方法将导致双马树脂具有在有机溶剂中稿解性好、熔点低和加工窗口宽的优点。固化后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高于210℃,在350℃以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MPGE还可以用于与氨基化合物反应,形成玻璃化温度200℃左稻的交联产物.

  • 标签: 苯基马来酰亚胺 双马树脂 羟基 热性能 共混物 玻璃化温度
  • 简介: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论催化研究组李微雪研究员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韩国汉阳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先进光源和理论计算,从谱学上证明了在原位反应条件下Pt(l10)表面上催化氧化一氧化碳的活性相。研究结果以全文的形式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原位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相和微观反应机理是多相催化反应研究中的挑战课题之一,代表性的一个课题就是汽车尾气Pt催化剂催化氧化的一氧化碳的活性相和反应机理。早在2004年,李微雪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并结合高压隧道扫描电镜,研究了氧化气氛下Pt(110)表面的氧化行为,构造了

  • 标签: 催化氧化反应 原位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合作 高压 美国化学会
  • 简介:以KF、SbCl3和SnCl2为原料配制乙醇溶胶,通过在Ti基底上涂胶、干燥、预热处理和煅烧等工艺制备出了F—Sb-SnO2/Ti复合电极。以F—Sb—SnO2/Wi复合电极为阳极,镍片为阴极,施加恒电压观测甲基橙电解液的脱色变化,在正交设计试验基础上,考察溶胶涂层数、煅烧温度、掺杂F离子的浓度等因素对甲基橙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电解参数电压3V,甲基橙浓度50mg/L,添加荆h(Ⅲ)浓度110mg/L,溶液pH=l,优化的溶胶涂层数9,煅烧温度为773K,溶胶中维持Sn/Sb摩尔比9/1时,优化的KF掺杂摩尔比为0.5时,电解75min,甲基橙的降解率达93%。

  • 标签: 复合电极 二氧化锡 电解催化 甲基橙
  • 简介:采用柠檬酸络合和浸渍两步法制备了一系列B-xMo掺杂BiVO4可见光光催化剂,并采用XRD、XPS、SEM、EDS、BET和UV-vis等表征和分析。以降解甲基橙(MO)、亚甲基蓝(MB)、金橙Ⅱ号(AOⅡ)和罗丹明B(RhB)溶液为指针反应,考察掺杂对BiVO4可见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Mo掺杂能抑制BiVO4晶粒生长,比表面积增大,掺杂后BiVO4禁带宽度窄化,且氧空位较单掺杂增加。当Mo掺杂量为2.5%(原子分数)时制备的B-2.5Mo-BiVO4对甲基橙的降解率达96%左右,且该样品也能有效降解亚甲基蓝(MB)、金橙Ⅱ号(AOⅡ)和罗丹明B(RhB)溶液。

  • 标签: 钒酸铋 光催化剂 B-Mo共掺杂 柠檬酸络合法 浸渍法
  • 简介:用改进的溶胶一凝胶法制备光滑致密的预晶化铈(Ce)和锰(Mn)掺钛酸锶钡(CeMn—SST)薄膜。电容-电压曲线表明,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综合介电性能大幅度改善,8层薄膜显示介电常数约为1300、低于0.007介电损耗、高于58%调谐率及接近180优质因子等优化介电性能,为主要沿(1101晶面层状生长的钙钛矿结构。

  • 标签: BST薄膜 铈和锰共掺杂 介电调谐性能 改性机制 溶胶-凝胶法
  • 简介:利用水热法制备了Cr3+-Yb3+-Er3+掺杂的NaYF4微管。在980nm的红外激光激发下,微管产生了强的可见上转换荧光。相比于Yb3+-Er3+掺NaYF4微棒,微管的绿光和红光强度分别提高30倍及20倍。上转换荧光增强的原因被归结为Cr3+掺入引起稀土离子周围晶体场对称性的减弱。对微管的生长过程及上转换发光机制进行了分析。

  • 标签: 上转换荧光 微管 水热法 稀土
  • 简介:在高温高压下的氮化锂-六方氮化硼(Li3N-hBN)体系中合成立方氮化硼(cBN)单晶,通过表征实验样品发现,生长界面处的相结构是由hBN、cBN微颗粒和硼氮化锂(Li3BN2)组成的,大颗粒cBN单晶通过吞并生长界面周围的cBN微颗粒进行生长,生长界面中的硼和氮原子的电子结构从sp2逐渐转变为sp3,根据结果推断,高温高压状态下,在立方氮化硼合成过程中,cBN更有可能是在Li3BN2的催化下由hBN直接转变而来.

  • 标签: 立方氮化硼 生长界面 静态高温高压法 HRTEM XPS 生长机理
  • 简介:根据固体和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理论),分别计算了静压法和爆炸法合成金刚石过程中石墨和金刚石的价电子结构,获得了超高温高压下石墨和金刚石12组不同组合晶面间的价电子密度,结果表明,采用静压法合成金刚石.石墨/金刚石晶面的电子密度差均大于10%,说明其晶面的价电子结构差异太大,不能诱发石墨向金刚石的直接转变。而采用爆炸法合成金刚石,石墨结构理论键距和实验键距差是0.1073nm,明显大于稳定的价电子结构键距差的最大值(0.005nm),因此,爆炸法条件下,石墨的价电子结构不稳定,主要因为超高温高压下,石墨先分解出亚稳相后再转变成金刚石结构。

  • 标签: 石墨 晶格常数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