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在13℃~15℃、18℃~21℃和28℃~31℃的土层温度下,将体质量7.0g和3.0g的活菲牛蛭Hirudinariamanillensis放养到湿度35%~45%、底铺水稻田土的体积为580mm×380mm×60mm的80目网箱中,网箱置于同等大的聚乙烯塑料箱中,密度变化在2~5kg之间,观察其越冬情况。150d的试验表明:温度为18℃~21℃时,菲牛蛭的越冬存活最高,大个体组的成活随投放密度的增加先升高而后下降,大个体的成活最高(68.8±2.8%);小个体组的成活随投放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最高为61.0±1.9%。各试验组菲牛蛭的相对失重随越冬温度升高而增大,28℃~31℃下大个体组的相对失重最大(9.4±2.0%和10.2±2.2%);18℃~21℃下,小个体组相对失重最大(9.6±2.8%和10.6±2.6%)。

  • 标签: 菲牛蛭 越冬 成活率 相对减重率
  • 简介:在水温22~25℃下,测定了不同体质量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iBrandt和小体鲟Acipenserruthenuslinnaeus在饱食和空腹情况下的耗氧和窒息点。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摄食后耗氧与体质量关系的变化趋势与空腹情况时相同,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下降,饱食耗氧与空腹耗氧的比值随体质量的增加也下降,饱食与空腹西伯利亚鲟平均耗氧与平均体质量的相关关系式分别为:Q=0.809*W-0.2414(0.179率与平均体质量的相关关系式分别为:Q=1.0323*W-0.2515(0.196

  • 标签: 耗氧率 窒息点 西伯利亚鲟 小体鲟
  • 简介:热带鱼之所以称之为热带鱼。是因为这些鱼种大多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里气候宜人。常年的温度保持在23~28℃之间。几乎囊括了绝大部分的热带鱼种.所以被称之为热带鱼。为此。很多初涉热带鱼饲养的爱好者往往在主观判断上认为:热带鱼对温度的要求比较苛刻。对温度变化的耐受性比较差.认为热带鱼孱弱不及,于是为了让热带鱼更好的生长,总是把温度控制在26~30℃之间,更有甚者达到了30℃以上。其实。热带鱼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柔弱。

  • 标签: 温度变化 热带鱼 温度控制 饲养 亚热带地区 主观判断
  • 简介:在实验室网箱中,研究温度(24±1)℃和(20±1℃)与密度(200尾/箱和100尾/箱)对平均体质量1g左右的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a亲蛭交配、减重、产茧数量和体质量的影响,比较卵茧质量(〈0.05g、0.05~0.1g和〉0.1g)对孵出仔蛭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4±1)℃、密度100尾/箱时亲蛭交配(86±0.06)%和平均产茧量(0.87±0.14)枚/尾最高;亲蛭产茧后平均体质量下降(32.1±0.059)%;繁殖期间共收集卵茧870枚,孵化87.47%;平均卵茧质量为(0.11±0.009)g(变化范围0.03g~0.25g);密度和温度对产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卵茧平均质量和长短径的影响不显著(P〉0.05);(24±1)℃组亲蛭的产茧时间比(20±1)℃组缩短10~15d,单日卵茧最高收集量为43枚,(20±1)℃时单日最高收集量24枚;卵茧共孵出仔蛭5648尾,随着卵茧质量增加产出的仔蛭数量和质量也增加。

  • 标签: 日本医蛭 温度 密度 繁育
  • 简介:各种鱼类都具有各自的体色,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热带水域鱼类体色的色彩比寒带鱼类绚丽多彩。鱼类的体色是由皮肤真皮层和鳞片上、下两面的大量有色细胞形成的,这类细胞分为色素细胞和光彩细胞(Iridocyte)两种。色素细胞是分枝状的结缔组织细胞,细胞里含有色素,它的颜色成分是红、橙、黄等其它色调的脂色素、

  • 标签: 体色 鱼类 种鱼 分枝 水域 鳞片
  • 简介: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涨渡湖农场1992年开挖渔池以来,养殖单产徘徊在400公斤左右,亩纯利润在800元左右。自从2006年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进入农场以来,农场4000多亩养殖面积的渔民发生了新变化,其养殖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大多数渔池亩产达到了1000公斤左右,亩纯利润达到了2000元左右。具体表现是:

  • 标签: 渔业科技 养殖面积 单产徘徊 示范工程 养殖水平 经济效益
  • 简介:通过虹鳟鱼卵体外滞留1.2.3.4.5.6min6个梯度,对受精、发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鱼卵在体外滞留时间的延长,受精随之下降,分别为95%,85%,75%,75%,60%,60%;从受精卵发育到发眼卵,虹鳟卵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与发眼之间无相关性,发眼不随虹鳟卵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变化变化,发眼变幅在91.2~93.9%.

  • 标签: 虹鳟鱼 体外受精 受精时间 受精率 发眼率
  • 简介:兴凯湖,位于黑龙江东部与俄罗斯交界,是我国边境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周边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近几年兴凯湖地区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工农业土地开发范围的扩大,对兴凯湖的水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介绍近几年来兴凯湖水质状态的变化情况,并做原因分析,以促进对兴凯湖水域的环境保护,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兴凯湖 水质 资源保护与开发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在生猪饲养过程中.每年因多种疾病而死亡生猪约占养猪总数的8%~10%.死亡猪中75%~80%以上为未成年猪。仔猪阶段(1~60d),身体各个器官发育不健全.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弱.尤其免疫系统识别和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功能极弱.这时正是仔猪处在生命的最高危险期.许多时候环境变化是导致仔猪发病的主要诱因。因此.创造和利用有益于仔猪健康成长的外界环境条件.消除或避免有害因子和不良状态对仔猪的影响.是仔猪管理的基本任务。

  • 标签: 仔猪生长 环境变化 调控 病原微生物 饲养过程 系统识别
  • 简介:本文描述了南方大口鲶在水温23.1-25.8℃时的胚胎发育的过程,研究了不同水温下胚胎发育的孵化时数,并对其胚胎发育与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南方大口鲶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0-25℃,其发育的生物学零点为8.6℃。

  • 标签: 南方大口鲶 胚胎发育 水温
  • 简介:近年来,常有许多关于特种转基因鱼实验的报道(Zhu等,1985等)。由这些实验结果来看,转基因的整合频率略低于75%。但是,由于存在染色体外DNA,常使基因整合的估计变得复杂而困难。

  • 标签: 虹鳟 外源DNA 卵子 转基因鱼 特种 基因整合
  • 简介: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太门哲罗鱼Huchotaimen成熟卵子氨基酸组成,并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氨基酸组成对受精和发眼的影响。结果表明:剔除对受精决定性较小的影响因素,精氨酸(X1)、氨基酸总量(X2)和丝氨酸(X3)3个对受精起决定性的因变量,与受精的相关性依次为0.982、0.901和0.596,对受精(Y)的决定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精氨酸>氨基酸总量>丝氨酸,拟合方程为Y=-2.892+0.960X1+0.062X2+0.367X3。剔除对发眼决定性较小的影响因素,保留精氨酸和氨基酸总量2个对发眼起决定性的因变量,与发眼的相关性依次为0.954和0.902,精氨酸对发眼的决定程度大于精氨基酸总量,拟合方程为Y=-2.917+0.742X1+0.096X2。

  • 标签: 太门哲罗鱼 氨基酸 受精率 发眼率
  • 简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评估报告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从观测得到的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的雪和冰融化以及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全球海平面1961~2003年每年平均上升1.8mm(1.3~2.3mm)(IPCC,2007),而广东沿海海平面近百年的上升速率为1.7mm/年(200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 标签: 海平面变化 广东沿海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全球平均气温 海平面上升 环境
  • 简介:本研究以建立的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全雌全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受精卵在12℃避光孵化至上浮,上浮后设置了四个温度处理组进行饲育,分别为12℃、15℃、18℃、20℃和水温4~7℃之间(平均水温约为6℃)常规涌泉水流水养殖对照组。30d后,所有处理组均转入与对照组相同条件的流水养殖。生长性能数据采集于上浮后的30d、60d、90d、120d,测量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稚鱼体重、体长等生长性状,对测量数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并采用Tukey-KramerHSD检验(P〈0.05)进行各实验组均值间的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0日龄,体重性状单因素方差均值18℃组的最高,依次为15℃、20℃、12℃,对照组最低。体长性状15℃组的最高,依次为12℃、18℃、20℃,对照组最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对于体重性状,18℃、15℃组,处于最高水平;对于体长性状,15℃组处于最高水平。在60d时,12℃、15℃、18℃、20℃四个处理组的体重性状均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此时15℃组的单因素方差均值仍处于最高,90d和120d时仍保持这种状态。上述结果显示,15℃可能是虹鳟全雌家系初浮稚鱼的最适生长温度,只需在稚鱼上浮后给予30d15℃的水温调控,虹鳟全雌家系即可在之后持续的3个月中保持显著的生长优势。

  • 标签: 虹鳟 全雌家系 温度 生长
  • 简介:本文研究了温度和饵料对兴凯湖翘嘴鲌仔鱼的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仔鱼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度和成活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水温为25℃时仔鱼生长速度最快、成活最高,18℃时仔鱼生长速度最慢、成活最低;投喂不同的饵料对兴凯湖翘嘴鲌仔鱼的生长速度和成活也有较大差异,投喂浮游动物的仔鱼生长速度最快、成活最高,投喂蛋黄和开口料的仔鱼生长速度最慢、成活最低。水温为25℃、23℃、20℃、18℃时,仔鱼的瞬时生长分别为4.09%、2.05%、1.12%、1.08%;仔鱼的日平均成活分别为90.96%、82.89%、81.78%、74.67%。对兴凯湖翘嘴鲌仔鱼投喂浮游动物、混合料、开口料、蛋黄,其瞬时生长分别为3.34%、2.42%、1.45%、1.40%;仔鱼日平均成活分别为95.89%、92.22%、81.11%、83.89%。

  • 标签: 成活率 生长速度 仔鱼 投喂 饵料 翘嘴鲌
  • 简介:网箱养鱼是一种先进的集约化养鱼方式。80年代初期,我国在水库利用天然饵料进行网箱养殖鲢鳙等滤食性鱼类,获得成功,随后发展到网箱养草食性鱼类以及海洋中网箱养石斑鱼等肉食性鱼类。80年代以来,网箱养鱼技术不断提高,养殖对象不断增多,已成为我国“三网”的主要形式之一。

  • 标签: 网箱养鱼技术 成活率 草食性鱼类 养殖对象 天然饵料 石斑鱼
  • 简介:锦州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史东辉等试验探讨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低聚异麦芽糖(IMO)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性别相同、体重相近、日龄差异不超过2d的断奶前杜长二元仔猪40头,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设计,分成5组,第1组未添加,第2组添加0.3%的IM0,第3组添加0.5%的IMO,

  • 标签: 断奶仔猪 异麦芽低聚糖 锦州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 腹泻率 低聚异麦芽糖 玉米-豆粕型
  • 简介:鱼类养殖生产成功与否,运输是关键环节。影响鱼类运输成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鱼的体质。运输鱼类的体质是决定运输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要运输的鱼类必须健康、无病、无伤。伤病及体弱的鱼类难以忍受运输过程中剧烈的颠簸和恶劣的水质环境,运输会加剧其伤病,易于死亡。

  • 标签: 运输成活率 鱼类 养殖生产 水质环境 运输过程 体质
  • 简介:草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它生长快,肉质鲜美,群众十分喜欢养它。但它有个最大弱点,就是抗病力差。特别是从海花养到一个月这个阶段,发病最高。十多年来,我场虽也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方法,但未取得良好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发动群众,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并注意消除各种病原体,

  • 标签: 草鱼 苗种成活率 鱼苗 抗病力 肉质 四大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