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4 个结果
  • 简介:青海是全国四大牧区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2011年底,存栏各类草食牲畜2019.74万头只,肉类总产量32.37×104t,牛奶产量32.1×104t.全省农牧业增加值到155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08.47元.但是,草地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牲畜数量持续增长与草场承载能力下降,草业发展缺乏有力科技支撑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草业发展.

  • 标签: 青海草地 可持续利用 草业
  • 简介:对藏茵陈微形态、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培养和引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藏茵陈是青藏高原特有民族药用植物,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与开发利用价值。

  • 标签: 藏茵陈 微形态 解剖 分子生物学 组织培养 引种栽培
  • 简介: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史,不难看出农耕文化脉络与传承。自管仲"富国多粟生于农"到汉代"辟土殖谷曰农",直到现代"以粮为纲"。农业种植以粮食生产为主,养猪养牛是为了沤肥,沤肥是为了农田生产。在这样一个循环农业系统中,以养猪养牛为主畜牧业实质为农业"副业",所以畜牧业主要利用农副产品进行生产。这样农业系统,在5000年历史长河中,在不间断中华民族文化中蓬勃发展。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 标签: 畜牧业主 粮食生产 畜牧业生产 以粮为纲 畜产品生产 生产层
  • 简介:青海省草地总面积为4212.72×104hm2,草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60.47%,占全国草地总面积10.72%。丰富草地资源是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基础。青海草业持续发展,即包括天然草地合理利用和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也包括农区和半农半牧区饲草料生产和农区畜牧业持续发展。

  • 标签: 青海草业 可持续发展 分区
  • 简介:本文通过对海北州草业发展现状调研,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草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了今后发展草业思路和建议.

  • 标签: 海北州草业 可持续发展 调研
  • 简介: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开展,青海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着眼建设生态文明大局,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一批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相继启动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人与畜、畜与草之间供求矛盾,草地退化、沙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依然严重。机遇和挑战依然存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加强草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青海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配套政策、加大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同时要适度控制牧业人口,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建立健全草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机构,调整人员结构,引进专业人才,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体系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 标签: 青海省 草地管理 持续利用
  • 简介: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期TM遥感影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格局水平角度,选取景观斑块密度指数等10个指数对乌审旗2000-201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景观类型水平上,2000-2005年变化以灌木景观增加和沙地景观减少为主,2005-2010年变化以沙地景观减少和城镇工矿用地景观及高覆盖草地、灌木景观增加为主,其他类型变化不明显;在景观格局水平上,景观破碎度提高,斑块形状趋于复杂不规则,边缘被分割程度增加,斑块分布均衡,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增加,植被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和防御自然风险功能提高;在景观类型转移上,2000-2005年,向灌木景观面积最多,其次是向低覆盖草地景观转移;2005-2010年,向低覆盖草地景观转移面积最多,向低覆盖草地景观转移、向中覆盖草地景观转移、向高覆盖草地景观转移面积分别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32.89%、23.38%、14.27%。

  • 标签: 乌审旗 景观格局 动态 分析
  • 简介:本文以霍林河南露天矿为研究区,利用该区1986年、1996年、2008年、2013年四期遥感影像,在Arc—GislO.0及Fragstasts4.0软件支持下,分析矿区近27年景观格局变化,进而研究开矿导致景观生态风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从景观水平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影响,研究区内斑块总量增多,联接度提高,相对应景观破碎性、景观多样性呈现增加趋势,景观格局稳定性逐渐下降。(2)通过计算得到各时期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表明,在人类活动干扰作用下,研究区内景观生态风险呈现持续增加趋势,由1986年1.1999增加到2013年1.4599,但土地复垦面积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态风险指数增加速度。

  • 标签: GIS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霍林河露天煤矿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果洛地区草地畜牧业生产现状,草地畜牧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强草地生态治理、加大草地基础建设、积极发展季节性畜牧业、加强草地畜牧业结构调整、推行草畜平衡制度等发展畜牧业对策和措施,以促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草地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对策和措施 果洛地区
  • 简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纯牧业县,位于河西走廊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境内天然草地面积为178.5×10^4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42.2×10^4hm^2,占土地总面积59.62%,共划为11个草地类,理论载畜量为121万羊单位。由于多年来草地建设投入不足和超载过牧影响,全县天然草地退化日趋严重。今后应加大草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走以草定畜和种草养畜路子,以促进全县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

  • 标签: 肃南县 草地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本文通过叙述地被植物特点及在园林绿化时植物配置原则,介绍了几种常见青海野生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时配置组合。

  • 标签: 地被植物 园林 配置
  • 简介:呼伦贝尔市畜牧业是全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近年来,牧区人口增长大幅增长,超载过牧现象普遍存在,导致40%以上天然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制约着呼伦贝尔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呼伦贝尔市地理气候特点,针对如何持续健康发展草原畜牧业,提出几点建议内容。

  • 标签: 草原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管见
  • 简介:草地畜牧业生产是以牧草为第一性生产,以家畜为第二性生产能量和物质转化过程。草产业是以草地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牲畜放牧和圈养获得畜产品产业。也是内蒙古最具地区特色产业,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产业。天然草原不仅是内蒙古牧区最大自然资源和最重要畜牧业生产及生活资料,更是维持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中分布面积最大自然生态系统。天然草地资源盛衰状况不仅决定着草产业发展根本,同样也决定着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基本保障。草地畜牧业在我国畜牧业经济中比重不断增加,草地畜牧业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牧民增收、牧区经济发展大问题。因此草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草原生态环境是草产业发展先决条件,内蒙古丰富草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具有提供生活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多种功能,对于国家粮食、生态和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客观分析了国内外和内蒙古自治区草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内蒙古草产业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草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措施。

  • 标签: 内蒙古 草产业 发展 研究
  • 简介:贵南县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畜牧业大县,全县总面积为6649.7km^2,现有可利用草地54.18×10^4hm^2,农作物播种面积2.89×10^4hm^2,年末存栏各类草食畜88.1万头(只)。近年来贵南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生态立县、立草为业,发展草产业,促进畜牧业”畜牧业循环发展思路,全力打造饲草产业园区,走种草养畜路子,饲草料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 标签: 产业园区 畜牧业 饲草料 可持续发展 播种面积 可利用草地
  • 简介:通过对牧区草原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提出,减轻草原压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草原生产力等措施,有效抑制牧区生态环境恶化,使区域环境向良性发展.

  • 标签: 祁连县 草地 生态环境 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 简介: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生态系统结构遭受破坏、功能过程受阻和演变发生异化过程,其防治根本措施是恢复和重建健康生态系统.所以,景观生态学理念在荒漠化研究和防治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荒漠化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化、荒漠化与生物多样性、荒漠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荒漠化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理念在荒漠化研究中应用可行性,并重点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变化评价指标与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之间关系.

  • 标签: 景观生态学 生态学原理 荒漠化 理论分析
  • 简介:通过系统地阐述青海省草地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较为合理对策及应采取措施,并提出要想使草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综合治理草地生态环境,其次是大力发展草业产业化,另外,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人工种草也是重要途径之一.

  • 标签: 草地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本文对矿区连续两年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至2011年,景观类型斑块数目增加,草原景观面积减少,工矿业景观面积增加;(2)2010年至2011年,研究区景观多样性、丰富度、破碎度均提高,均匀度下降,景观连续度遭到破坏,景观中所含信息趋于混杂,其结构组成多元化,景观复杂程度提高。本文旨在更好地理解草原景观破碎化对生态影响,揭示矿产开发与草原景观生态之间关联,为进一步草原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草原 景观格局 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