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是用来描述和解释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欧美国家兴起的诸多新型社会运动形式的理论术语或理论流派。其主要包括欧洲的生态新社会运动理论,美国的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以及美欧合流后出现的社会建构论与文化理论。各种理论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内容与理论特色。但是,要全面整体地解释西方生态新社会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还需要不同理论模式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结合。

  • 标签: 西方 生态新社会运动 运动理论
  • 简介:现代性社会是一个纯粹的人类社会,它纯粹由人与人关系组成,在本质规定性上与自然世界无涉。现代性社会这种与自然世界分裂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把反自然、征服自然和掠夺自然作为自身追求的终极目的。生态危机的发生正是人类社会本身所蕴涵的这种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欲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必须改造人类社会,并由人类社会走向生态社会生态社会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本质统一,是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由于生态社会本身将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内在目的,保护自然环境就成为生态社会不得不承担的道义。

  • 标签: 人类社会 生态社会 社会观念 生态伦理
  • 简介: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几乎都与生态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社会化与社会生态化几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最终必然影响到社会形态的种种变革,把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研究,是今后值得十分重视的一个领域

  • 标签: 社会形态 社会化 社会问题 生态状况 社会发展 生态问题
  • 简介:本文概略讨论了生态文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基本意义。文明可以视为文化进化的一种存在状态,而生态文明表明了文化的观念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种变革最终将增进文化的观念系统的生态化取向。这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应当按照生态文明的思想及其多样性的、循环的和共生的原则发展。

  • 标签: 文化 文明 生态文明 社会发展
  • 简介:生态环境控制的问题上,单纯的自然科学的技术控制有其局限性,而社会科学因为是从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念来控制人的行为而具有优越性.在生态环境的社会控制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事实上,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世界性,任何单纯的技术控制手段都不可能有很大的成就.因此,对生态环境进行社会控制就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趋势.

  • 标签: 社会控制 必要性 内涵 途径 方法
  • 简介:生态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人们积极开展生态建设、充分享受生态成果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生态社会的最基本标志,具体表现为生态原则成为资源配置基本依据,生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内容,绿色消费成为社会主体消费方式,生态法制成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生态意识成为社会主流观念。

  • 标签: 生态社会 生态文明
  • 简介:规范与诱导人类行为的传统社会伦理隐含的结构与水平性缺陷,催化生态危机;须对传统社会伦理原有两个价值取向(获取资源能力取向、分配资源公平取向)维度的规则进行生态化“洗礼”,使社会伦理结构增加生态价值取向维度,作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整体性生态化之变。

  • 标签: 生态危机 伦理缺陷 伦理生态化
  • 简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观,它不仅蕴含着关于生态文明的信念与理想、价值哲学、伦理道德关系转型和思维方式转变等道德哲学问题,也对推进人水关系的道德建设提出了多层次的伦理诉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水伦理既要在原生自然之水、社会生活之水和理想信念之水等三个层面上追求人水和谐的三重境界,又要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束缚的同时,确立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统一的水伦理价值观,通过多形态水伦理的融通共进和水伦理研究范式的转变,建构符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水伦理体系。

  • 标签: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水伦理
  • 简介:在论述生态博物馆的内涵与实践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梳理中国在生态博物馆的本土实践的经验和历程,从分析生态博物馆的非盈利性、参与性、利他性等公益属性及表现出发,剖析了我国生态博物馆本土化中理论层面的本土化理论体系不完整、规划层面的生态博物馆类型的多样性不足与经济利益驱动、实施层面的建设速度缓慢、保护力度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不协调现象,进而提出围绕社会公益属性为目标完善本土化理论体系、倡导模式多样性及健全管理制度等对策建设。

  • 标签: 生态博物馆 公益属性 本土化
  • 简介: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物理、生物、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的有理想、有理智、有境界的动物,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如家庭、单位、社团等组成社会群体并形成一定的文化。生态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

  • 标签: 文化基础 生态关系 环境和谐 社会 培育 生活方式
  • 简介:社会生态学研究存在两个主要谱系。对社会生态学两个主要谱系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二者在有机整体世界观、肯定理性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分析生态问题的社会视角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在理论分析方法的侧重点、理论定位、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三个方面的区别。两个谱系的一致性与区别对展望社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正确定位和推动中国社会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社会生态学 美国社会生态学谱系 苏联—中国社会生态学谱系
  • 简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山西省直林区是维系山西水源和生态屏障的主体,所以要将省直林区的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贫困国有林场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封山禁牧和生态移民,充分发挥林业功能和作用,整体改变农村面貌,促进林区社会和谐发展。

  • 标签: 社会主义 生态建设 和谐发展 山西省 林区 基础设施建设
  • 简介: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一种形态,由自然、经济和社会三种子系统组成。自然子系统,是由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来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主动地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子系统,是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复合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 社会生态 生态系统理论 功能整合 人类社会
  • 简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 标签: 抽象的自然 现实的自然 社会发展 生态自觉
  • 简介:城市湿地系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赖的重要自然系统。湿地系统对北京城市建设及改善环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水风貌及水文化。但随着北京城市快速发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破坏了原有湿地格局。因此有必要保护、恢复、建立北京城市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达到北京城市可持续目标。

  • 标签: 城市湿地 生态功能 社会效益 北京
  • 简介:民勤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国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缩影,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与统一化的政策与管理方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改进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将节水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及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结合在一起,通过建设生态功能特区的方式对该地区采取特殊政策。

  • 标签: 民勤 社会经济 农业用水 节水农业
  • 简介:对比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前后郎乡林业局森林资源现状,论述了搞好森林分类经营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产生的巨大作用.

  • 标签: 森林 分类经营 三大效益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共青团的组织下,青年运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青年植树造林活动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青年植绿护绿活动阶段,以及新时期的青年生态环保活动阶段.总结我国青年运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在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开展生态建设,着眼于青年成长教育开展生态建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开展生态建设,并为之创新组织运行机制等方面.这些经验的总结,对进一步推动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将起到借鉴作用.

  • 标签: 青年运动 生态文明 历史经验
  • 简介: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直面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建设 习近平 主义 生态环境保护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