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究口含烟烟碱(NIC)在人体胃部的吸收特性,配制了特定浓度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使其pH=2.0,并在该条件下配制不同浓度的烟碱溶液样品,随后用该样品作用于胃蛋白酶,利用多种光谱学方法(分子荧光光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谱)和分子模拟对接技术观察添加不同浓度烟碱前后胃蛋白酶的光谱学变化,初步研究了NIC与胃蛋白酶(Pepsin)相互作用机理。光谱学与分子模拟对接结果表明:1)NIC与Pepsin之间为静态荧光猝灭机制;2)NIC与Pepsin之间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自发的发生相互作用;3)NIC与Pepsin之间存在着一个高亲和力的结合位点;4)NIC和Pepsin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使Pepsin中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极性增加,同时使得Pepsin多肽链的C=O、C-N和N-H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Pepsin的构象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同时NIC的加入对Pepsin活性呈明显的增强效应。以上研究结果对口含烟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 标签: 烟碱 胃蛋白酶 光谱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理
  • 简介:通过固体分离培养基的分离培养和牛奶琼脂鉴别培养基的鉴别初筛,从烟草(NicotianatabacumL.)的初烤烟叶中分离到一株嗜热产蛋白酶菌株,编号为YYFG3,其生长温度范围是30℃-65℃,最适生长温度55℃左右,对pH的耐受范围是5-9,最适范围是6-7;在发酵产酶培养基中,56℃、180r/min条件下发酵32h的蛋白酶活力达到最大值35.3U/mL,故将YYFG3定性为产蛋白酶高温菌株。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菌株形态特征的观察、相关生化特性的测定、16SrDNA的克隆测序以及对菌株分子遗传进化树的构建,确定菌株YYFG3隶属于土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暂将其命名为Geobacillussp.YYFG3。菌株YYFG3可作为产蛋白酶高温微生物诱变育种和全基因组育种的良好材料,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 标签: 烟草 高温菌 分离 蛋白酶 16S RDNA
  • 简介:为全面了解国内外烟草科技论文的数量与分布状况,分析研究国内外的烟草科学技术研究动态,对2002~2006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共计2599篇烟草科技论文进行了统计,并采用改进后的分类方法和文献计量学等情报分析研究手段对科技论文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烟草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与国外有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对遗传、农药、品种、育种等基础性的研究更为关注,而我国则更为关注实用技术;(2)我国烟草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与国外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国外对作为我国研究热点和重点的烟草工艺、设备与仪器、计算机应用等技术相对成熟的实用性技术研究较少,而对烟气化学、吸烟与健康、烟草物理学、滤嘴与过滤技术以及卷烟包装材料等相对更为基础性的学科领域研究较多,发表了大量的科技论文;(3)在国际层面上,我国虽然有了明显进步,但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远低于美国;(4)国内烟草科研机构和相关大学在国内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高于其它单位。

  • 标签: 烟草科技论文 统计分析 研究热点 研究方向
  • 简介:通过对配施芝麻饼肥处理(T2)和化学肥料处理(T1)比较得到的有关氮素在烟株中的总量和在各器官中所占比例及分配给蛋白质、烟碱和醚提物中氮素之比的变化数据分析发现:芝麻饼肥处理能够提高烟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促进烟草的生长发育.T1、T2处理对氮素在烟碱、蛋白质和醚提物中的分配存在明显差异,T2处理分配到蛋白质中的氮素除68d时大于T1外,都小于T1;而分配到醚提物和烟碱中的氮素大于T1.但T1处理分配给蛋白质的氮素与T2相比远大于分配给醚提物的氮素.

  • 标签: 烤烟 芝麻饼肥 氮素吸收 烟碱 蛋白质 醚提物
  • 简介:香气对烟草品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的烟草品种普遍存在香气量不足的问题,对现有种质进行创新很有必要。诱变育种是创制新的种质资源的有力工具。本研究使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导中烟100产生突变,从中筛选获得5个香气突变体fgr1-fgr5。与中烟100相比,这5个突变体表现出不同的成熟性状和较高的腺毛密度。为进一步鉴定突变体的香气性状,采用PEN3型电子鼻检测了突变体和中烟100的新鲜烟叶和烤后烟叶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并对电子鼻响应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突变体分为两种类型:"晾晒烟类型"和"烤烟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突变体具有不同的香气指纹图谱。对香气代谢途径中5个关键酶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发现两种类型的突变体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具有较大差异,表明它们在香气代谢相关途径中具有不同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 标签: 烟草 突变体 香气 电子鼻 荧光定量
  • 简介:为建立基于烟叶麦角甾醇含量结合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初烤烟叶霉变预警模型,以2015年和2016年云南5个地区2个等级(B2F和C3F)初烤烟叶为研究对象,调节烟叶含水率为18%,在28℃,RH80%条件下以30天为实验周期,进行烟叶霉变实验。每3天取一次样,采集近红外光谱数据并检测样品麦角甾醇含量。建立第0d初烤烟叶样品近红外光谱主成分监测模型并提取HotellingT-2统计量,预测第3天至30天初烤烟叶样品近红外光谱数据的HotellingT-2统计量,对比分析肉眼观察和近红外类模型对烟叶霉变的预警效果。结果表明:1)烟叶霉变过程中,麦角甾醇含量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当肉眼可见时,麦角甾醇含量较初始值增加4.66-23.38倍;2)基于上述监测模型,13个霉变烟叶样品中,提前预警天数为6天的样品2个,提前预警天数3天的样品7个,当天预警的样品4个,7个未发生霉变烟叶在30天的监测周期内均未出现预警,预测准确率100%。以上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方便快速地实现对初烤烟叶霉变的预警,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 标签: 初烤烟叶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 麦角甾醇 霉变 HOTELLING 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