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选用环虫酰肼5%悬浮剂1800mL/hm2,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150mL/hm2,阿维菌素1.8%乳油1500mL/hm2进行药效对比试验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结果表明:环虫酰肼5%悬浮剂1800mL/hm2,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150mL/hm2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两者药后14d防效分别为91.3%、90.2%,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对其他有益生物未见药害。建议使用时,用环虫酰肼5%悬浮剂1800mL/hm2或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150mL/hm2于水稻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高峰期兑水6750L在水稻叶面均匀喷雾。

  • 标签: 药剂 稻纵卷叶螟 田间药效
  • 简介:通过选择5种药剂,在屏南县康里村大塆脐橙园开展了脐橙溃疡病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脐橙春梢、夏梢、秋梢和果实的溃疡病均有防效,依据防效提出春梢、夏梢以20%噻菌铜(龙克菌)、47%春雷·王铜等铜制剂防治为主,秋梢及果实膨大期至果实成熟前以靓果安等生物制剂为主,铜制剂为辅的防治方针,以期为屏南脐橙溃疡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脐橙 溃疡病 防治效果
  • 简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比较4种生物药剂对草莓红蜘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草莓红蜘蛛均有一定防效,其中99%矿物油乳油200倍液对草莓红蜘蛛的防治效果最好,施药后1、3、7d的防效分别为50.90%,72.56%,81.80%;10%阿维菌素悬浮剂3000倍液对草莓红蜘蛛的防效较好,施药后1、3、7d的防效分别为33.12%、63.03%、71.67%,建议在生产中使用。

  • 标签: 生物药剂 红蜘蛛 药效
  • 简介:选用25%毒死蜱微乳剂与对照40%毒死蜱乳油防治稻纵卷叶螟,进行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毒死蜱微乳剂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对其他有益生物未见药害。建议使用时,每公顷用25%毒死蜱微乳剂468.75~562.50g(有效成分)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对水600kg于水稻叶面均匀喷雾。

  • 标签: 毒死蜱 微乳剂 稻纵卷叶螟 田间药效试验
  • 简介:为摸清贵州省低海拔地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情况,2012年对贵州省13个主栽马铃薯品种进行晚疫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Z-30、BP05-003(产量在25500kg/hm2以上)对晚疫病表现为中感,为早、中熟品种,适宜在低海拔发病不重的区域推广;滇黔芋2号、米拉(产量在13500kg/hm2以上)对晚疫病表现为感病,如在晚疫病常发区、重发区种植,生产上应加大防治力度;BPHFl01、20-4.5、威薯002为中感及感病品种,产量一般,为晚熟品种,适宜在高海拔地区种植,需要加强晚疫病防治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 标签: 马铃薯晚疫病 主栽品种 抗性 低海拔地区
  • 简介: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是我国植物检疫对象。采用Taylor幂法则及Iwao回归分析法对江西省双季稻区早稻田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及晚稻田禾苗上取食斑的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双季稻区早稻田间成虫主要呈聚集分布,晚稻田间禾苗上新一代成虫的取食斑也呈聚集分布。

  • 标签: 稻水象甲 水稻 空间分布型
  • 简介:芝麻茎点枯病是芝麻主要病害。为探讨该病的田间抽样方法,提高调查病株率的准确性,笔者于1990年进行了该病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一、研究方法1.在芝麻成熟期,该病病情稳定,选择不同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类型田7块,每块田调查250~310个样点,每个样点为10株,记载各样点病株数,绘出田间分布实况图。

  • 标签: 芝麻茎点枯病 抽样技术 分布型 发病程度 聚集分布 抽样方法
  • 简介:烟草野火病是赣州烟区烟草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探索防治该病的轮换药剂,进行了20%噻菌铜SC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烟草野火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20%噻菌铜SC450倍液喷雾防治,每7d1次,连续2~3次,可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蔓延。第1次用药后7d,20%噻菌铜SC450倍液处理的防效为67.81%;第2次用药后7d、14d分别为68.98%、73.70%。同时在试验过程中,20%噻菌铜SC450倍液处理,对烟株生长无不良影响。20%噻菌铜SC对烟草野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赣州烟区烟叶生产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烟草野火病 噻菌铜 田间药效
  • 简介:本试验研究红壤旱地不同棉田种植模式对病虫草害的影响,为选择合理棉田种植模式,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结果表明,间套作种植模式相对单作能有效地减缓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减轻苗蚜和小地老虎的为害,但是会加重伏蚜、棉叶螨和棉盲蝽的发生,而对四代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影响不大,能减少杂草发生的种类、杂草的盖度和杂草发生的优势种类。其中棉花间作豇豆较优于其他种植模式,适于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 标签: 红壤旱地 棉田间套作 种植模式 病虫草害
  • 简介:试验比较了60%氟吗啉丙森锌WG复配制剂和60%氟吗啉WG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控制作用。结果表明:60%氟吗啉丙森锌可显著提高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

  • 标签: 氟吗啉丙森锌 氟吗啉 葡萄霜霉病 防治效果
  • 简介:为探索农抗702防治早稻叶瘟和穗颈瘟的田间药效。分别以农抗702和水稻品种早杂两优287为试验材料,在水稻分蘖期和齐穗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农抗702药液进行防治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研究。防治叶瘟试验,在水稻分蘖期喷施药液前1d和后15d分别进行病情调查;防治穗颈瘟试验,分别在水稻乳熟期进行病害调查和水稻成熟测产。并测定相应时期水稻叶片中POD、CAT、SOD、PAL和PPO活力。分别以喷施春雷霉素(45μg/mL)为阳性对照和喷施去离子水为空白对照。喷施15、30和45μg/mL三种浓度的农抗702对叶瘟防治效果分别为72.14%、80.32%和85.22%;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08%、84.87%和86.58%;对水稻的增产率分别为17.28%、21.40%和22.57%。由此可见,农抗702能较有效的提高水稻叶片内防御酶活力,防治稻瘟病并提高水稻产量,是防治稻瘟病较理想的新型杀菌剂。本研究可为农抗702的进一步研发及其对稻瘟病的防治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 标签: 农抗702 叶瘟 穗颈瘟 防御酶
  • 简介: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由于常年防治水稻二化螟以化学农药为主,不但污染了环境,影响了稻米质量,还导致二化螟抗药性的产生。为探索生物农药短稳杆菌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多点试验与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较好,每公顷用量1500mL平均防效85%以上,可与48%毒死蜱、20%氯虫苯甲酰胺等化学农药媲美,可在水稻二化螟的防治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农药 短稳杆菌 二化螟 防治效果
  • 简介:采用田间药效试验方法,比较3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都有一定防效。其中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g/hm2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85.74%、85.19%;43%戊唑醇悬浮剂225mL/hm2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88.25%。综合防治效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0~225g/hm2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防效最好,43%戊唑醇悬浮剂225mL/hm2对稻曲病和纹枯病防治效果较好,在实际生产上可广泛应用。

  • 标签: 药剂 水稻 病害 药效
  • 简介:为明确40%氟醚·己唑醇SC对水稻纹枯病及稻曲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叶面喷雾法进行大田试验并观察药剂对水稻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40%氟醚·己唑醇SC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均有较好防治效果;推荐制剂用量为300-375mL/hm2,防效均在85%以上,且对作物安全。

  • 标签: 40%氟醚?己唑醇SC 水稻纹枯病 稻曲病 防效
  • 简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及其不同剂量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在防治期内施用600g/667m^2、700g/667m^2、800g/667m^2防治二化螟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于水稻二化螟2龄盛发期前10d施药,药后21d防治效果为86.18%-100%、药后30d防治效果为84.62%-96.41%、药后40d防治效果为82.28%-92.86%,持效期达40d。其中700-800g/667m^2药剂效果最佳,速效性高、持效期长,明显优于对照药剂。生产上推广使用时,以水稻二化螟2龄盛发期前10d按剂量每667m^2拌细土10kg均匀撒施最好。

  • 标签: 二化螟 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 防治效果
  • 简介:为明确26%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水剂对花生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掌握最佳使用剂量,对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6%氟磺胺草醚.乙羧氟草醚水剂234~273g/hm2对花生田阔叶杂草有明显的防除效果,茎叶喷雾处理15d对试验地杂草的株防效可达85.7%~94.2%,30d平均鲜重防效达86.3%~95.0%。

  • 标签: 氟磺胺草醚 乙羧氟草醚 杂草 防效
  • 简介:浙江黑松叶蜂在福建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危害,通过对其危害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危害症状隐蔽性,发生具有暴发性,幼虫危害历期长,根治难度大等特点。同时,经过风险分析评估表明,该虫种为福建省重要的林业有害生物和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对全省松林已构成了很大威胁,建议应将其列入福建省林业主要虫害进行管理,加强对其的综合治理,防止其继续扩散蔓延。

  • 标签: 浙江黑松叶蜂 危害特征 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