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选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体外抑菌效果较好的中草药,单味相加组成复方一,然后在复方一基础上,遵循中药组方原则"君、臣、佐、使",并结合中医治疗乳房所采取的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方法,添加多味中草药组成复方二。两个复方对患有临床乳房的奶山羊分组试验,煎取中药原液灌服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复方二的疗效明显优于复方一,这说明中药复方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不是体外简单抑菌作用结果。

  • 标签: 中药复方 乳房炎 奶山羊
  • 简介:通过2011—2013年应用黏胶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水稻二化螟越冬代成虫同地对比诱测试验,结果表明:诱测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始盛期相吻合,可以作为不同地理生态区和非灯诱监测区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二化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3-4d、10-11d分别作为预测雌蛾的发蛾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和选取相应期距值。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二化螟卵孵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2011—2013年诱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该法预测准确,简便易行,建议该技术在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 标签: 二化螟 发生期 性诱捕器 预测
  • 简介:通过黏胶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玉米大螟越冬代成虫的同地对比诱测结果表明,黏胶诱捕器监测越冬代大螟成虫效果好,其诱蛾趋势和峰与灯诱基本趋于一致,可用于替代灯诱监测。对比分析发现,大螟诱测的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发蛾高峰期相吻合,可作为诱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大螟发生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7d分别作为雌蛾的发蛾高峰期、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期,就可对第1代大螟卵孵高峰期、盛末期作出预测。该法适宜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 标签: 大螟 黏胶型性诱捕器 监测效果 发生期预测
  • 简介:本文应用Twao、Taylor等的回归分析法和聚集度指标测定方法,研究了柳杉毛虫幼虫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幼虫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柳杉毛虫在树冠上层占16.9%,中层占30.2%,下层占52.9%,且在上中下层的分布均为聚集分布。

  • 标签: 柳杉毛虫 聚集度指标 空间分布型
  • 简介:稻纵卷叶螟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以二、四代分别为害早、晚稻穗期,损失较重。研究其空间分布,掌握抽样技术,对于提高测报的准确度,减少田间工作量,都有实践意义。为此,作者在今年晚稻期间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 标签: 抽样技术 空间分布型 穗期 聚集分布 药剂防治 聚集度指标
  • 简介:S—Ⅲ高速旋水片是江苏省靖江县陈树勋同志研制的,普通手动喷雾器换上这个装置,有雾点细密,喷射角大,飘移好,省药省工等优点。一般能节省农药30%,提高工效一倍以上,防效优于常规喷雾或相等。一、S—Ⅲ高速旋水片:由皮垫圈、不锈钢小孔片(孔径1mm)和海绵滤片

  • 标签: 手动喷雾器 常规喷雾 皮垫圈 靖江县 陈树 滤片
  • 简介:本文采用扩散指数法中的扩散系数法(c)、k值法和扩散指数法(Is)对桑天牛卵粒在幼龄桑树上的分布和取样方法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桑园(田)的桑天牛卵粒属聚集分布,取样方法以双对角线取样误差率最小.

  • 标签: 桑天牛 卵粒 分布型 取样方法
  • 简介:水稻褐鞘病是南方稻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一般发病率为10~16%,感病品种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为了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和调查分析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于1990年10月水稻黄熟期、当病情稳定后,在上高县李家村对该病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测定.

  • 标签: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黄熟期 南方稻区 李家村 调查分析方法
  • 简介:采用聚集指标法测得防治适期二化螟枯鞘株的田间分布属于聚集分布,经频次分布检验,基本符合核心分却和嵌纹分布。五种抽样方法田间取样对比结果表明:Z字形样行式和分行取样式比五点、单对角线、棋盘式取样误差率小。

  • 标签: 二化螟 枯鞘株 分布型
  • 简介:芝麻茎点枯病是芝麻主要病害。为探讨该病的田间抽样方法,提高调查病株率的准确,笔者于1990年进行了该病田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一、研究方法1.在芝麻成熟期,该病病情稳定,选择不同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类型田7块,每块田调查250~310个样点,每个样点为10株,记载各样点病株数,绘出田间分布实况图。

  • 标签: 芝麻茎点枯病 抽样技术 分布型 发病程度 聚集分布 抽样方法
  • 简介:在密闭条件下,采用静态熏气法研究不同化学(芳樟、脑樟)樟树1年生苗木、枝条在SO2伤害阈值时(0.5g/m3×4h)对SO2的吸收能力及熏气后的恢复能力,结果表明,芳樟1年生苗木对SO2吸收量为450.6mg/m2,芳樟枝条对SO2吸收量为451.8mg/m2;脑樟1年生樟树苗对SO2吸收量为597.6mg/m2,脑樟枝条对SO2吸收量为809.4mg/m2。芳樟樟树1年生苗木、枝条与脑樟樟树1年生苗木、枝条熏气后恢复能力无显著差异。

  • 标签: 樟树 化学型 SO2 吸收能力
  • 简介:达尔文提出建立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主题之上的自然选择理论之后,又提出了物种进化的第二种选择——选择:雄性为获得交配权而互相竞争,竞争结果是失败者并不像自然选择中的那样是死亡,而是失败者因没有获得交配而不能产生后代。如今,选择理论已历时150年,随着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及大量研究的开展,选择理论已经得到了巨大地拓展和丰富,成为进化生物学领域里最活跃的研究主题。由于昆虫的生物多样,选择研究在昆虫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些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达尔文的选择学说和物种进化理论。以昆虫特有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等性状的选择为基础,以分析昆虫选择的模式和机制为目标,从不同时期选择的表现形式、不同影响因素造成的选择等,对昆虫选择加以综合阐述。

  • 标签: 昆虫 性选择 择偶 精子竞争 交配后选择
  • 简介:在昆虫世界中,由于长期的相互竞争和淘汰,现存种类逐渐形成了可以抵御不良环境,使自身能更好地生长和生存下去的生物学特性,群集就是其中的一环。为了对群集性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笔者等陆续收集了这方面的有关资料,并对部分种类的群集表现形式,作了观察和调查,现将其扼要地归纳如下。一、群集类型的划分群集似可分为昆虫活动期的群体和静止期的群集二大类型.(一)活动期的群集昆虫在活动季节可按虫态的不同而划分为幼虫期(含若虫)群

  • 标签: 群集性 幼虫期 静止期 成虫期 生物学特性 虫态
  • 简介:通过室内利用诱杀触破式微胶囊剂对松褐天牛进行毒力试验,得出其毒力回归方程,并确定100倍液为室内最佳持效实验浓度。应用该药剂100倍稀释液,每隔10d打1次药能迅速诱杀飞到诱木上产卵交配的成虫。林间诱木设置间隔50m,1株喷洒诱杀剂的诱木在林间能迅速诱杀0.785hm2内的松褐天牛成虫;诱木间隔100m,也能较有效地诱杀3.14hm2内的松褐天牛成虫。考虑经济有效,建议生产上1hm2设置1株诱木,每隔15d喷1次100倍稀释液为宜。

  • 标签: 诱杀型触破式微胶囊剂 松褐天牛 药效试验
  • 简介:双拥公园内栽培的园林植物种类较多,其环境中昆虫的种类也很丰富,通过对双拥公园不同生境中蝶类进行采样调查,共收集到蝶类6科37属44种共1062只。通过调查基本掌握双拥公园中蝶类的多样与相似度情况,并分析了公园不同生境中蝶类的分布规律,为本公园保护与利用蝶类资源提供技术帮助。

  • 标签: 蝶类多样性 不同生境 相似性 双拥公园
  • 简介:综合分析我国区域环境因子中的气候、土质、植被、地形、水文等对蝗虫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蝗虫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选择,区域环境因子对蝗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是蝗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则可根据蝗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规律依据区域环境因子对蝗灾的形成进行预防。进一步分析得知:蝗虫的治理应重在预防,生态防治是重中之重,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已对农牧业造成了危害,并且在目前蝗虫的治理方法中,化学防治只能进行蝗灾治理的应急措施,物理防治、不危害生态的生物防治、生态改造是首选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蝗虫的"不形成、不扩散、不成灾",达到生态治理蝗虫的目的。

  • 标签: 环境因子 蝗虫 综合防治
  • 简介:本文采用传统的接种方法首先分析了用生理小种的单个菌株鉴定品种抗性的局限性,然后根据品种对供测菌株抗病频率(v%)和自然病圃病情(y)建立了品种抗病的预测模型=4.4308-0.0466v,在P=0.05下,回测和预测准确率分别达100.0%和95.24%。

  • 标签: 稻瘟病菌 菌株鉴定 穗颈瘟 病圃 预测准确率 评价方法
  • 简介:在对中国花蝽科昆虫多样分布统计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库,采用特有性简约分析方法,对中国花蝽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风蝶在中国8个生物地理大区均有分布,且表现出南部比北部丰富、北部比南部原始的特征,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凤蝶多样最为丰富。

  • 标签: 花蝽科 昆虫 物种多样性 分布格局
  • 简介: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是其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了昆虫适应寄主的行为和生长发育、生化机制以及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适应与昆虫抗药性的关系。

  • 标签: 昆虫 寄主植物 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