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关于水稻化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这些报道指出,水稻受化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依地区、品种和施肥水平的不同而变。为明确我省大面积种植的几个主要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对化螟为害的补偿能力,

  • 标签: 水稻分蘖期 补偿能力 杂交稻组合 杂交早稻 补偿率 防治指标
  • 简介:试验结果表明:同在分蘖接相同化螟虫量,杂交早稻威优49枯心丛和枯心株以及产量损失显著多于杂交晚稻汕优63,杂交早稻枯心丛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对产量损失的作用很小,杂交晚稻枯心从产景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减少,稻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损失的作用很小。

  • 标签: 杂交早稻 粒数 心丛 直接通径系数 分孽 虫量
  • 简介:在鄱阳湖平原直播一季晚稻田间开展3个不同播种化螟发生为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不同播栽(播种、移栽)影响水稻危险生育(分蘖、孕穗至抽穗)与化螟卵孵盛期是否相吻合及吻合时间长短;一季晚稻播栽推后,化螟枯心株率明显降低。

  • 标签: 一季晚稻 播栽期 二代二化螟 危险生育期 避害控虫
  • 简介:通过2011—2013年应用黏胶型性诱捕器和灯测2种方法对水稻化螟越冬代成虫同地对比诱测试验,结果表明:性诱测第2蛾峰高峰日,与灯诱测的雌蛾始盛期相吻合,可以作为不同地理生态区和非灯诱监测区简化精准预测第1代化螟发生的重要依据,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价值。可以将该地此蛾峰日、峰日后的3-4d、10-11d分别作为预测雌蛾的发蛾始盛期、高峰、盛末期,不同地区可根据实际确定和选取相应距值。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产卵前期和卵历,就可对第1代化螟卵孵始盛期、高峰、盛末期作出预测。2011—2013年性诱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合。该法预测准确,简便易行,建议该技术在基层测报点推广应用。

  • 标签: 二化螟 发生期 性诱捕器 预测
  • 简介:(四)植病流行的系统观一、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处在限定边界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与外界环境发生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任何系统都具有三个基本的特

  • 标签: 流行学 寄主植物 曲线斜率 接种量 接种体 协生作用
  • 简介:化螟虫口密度调查采用的是人工剥查,这种方法工作量大、费时、费力。1992年,我们试行用水浸法调查虫口密度。通过试用认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现将方法介绍如下。水浸法是将拔来的枯心苗浸入清水中,定时观察化螟幼虫爬出的数量及龄期。其具体做法是:将田间拔来的枯心苗浸入大缸或大桶内,用清水浸没稻秆,使其稻叶浮在水

  • 标签: 枯心苗 虫口密度 水浸法 稻秆 定时观察 残留情况
  • 简介:一、品种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杂交水稻的普遍推广,由于叶鞘组织厚,茎髓腔空隙大,营养条件足,稻螟的虫口数量,在各地一时猛增。然而在实践工作中,杂交水稻的螟害损失,不仅低干同期的常规水稻。而且不同的更多还原

  • 标签: 常规水稻 虫口数量 剑叶 虫口密度 杂交组合 杂交晚稻
  • 简介:对全省盆地区22个农气观测站小麦各生育的观测资料、各地海拔经纬度及影响小麦生长发育速度的因子进行分析,建立小麦生育预报模式,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报,可实现实时动态预报小麦生育

  • 标签: 四川盆地 小麦 生育期 预报模式
  • 简介:本文是在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田间种群生命表(1982~83年)的基础上,利用1~4代各虫卵、幼虫(一、龄,三、四龄,五、六龄),蛹、成虫的存活率,繁殖力组成射影矩阵,与初始虫量(Ni)进行矩阵乘法运算,预测下一个虫的数量(Ni+1),同时结合运用网络模型图解法,直观地揭示化螟的数最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更有利于对它进行监察和综合治理。

  • 标签: 种群生命表 CHILO 虫量 虫期 射影矩阵 矩阵代数
  • 简介:采用聚集指标法测得防治适化螟枯鞘株的田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经频次分布检验,基本符合核心分却和嵌纹分布。五种抽样方法田间取样对比结果表明:Z字形样行式和分行取样式比五点、单对角线、棋盘式取样误差率小。

  • 标签: 二化螟 枯鞘株 分布型
  • 简介:1984年以前,我站一代甘蔗点螟发生预报,主要是通过剥查发育进度来进行预测预报。但由于越冬代点螟有向上位移化蛹的习性,而剥查有较大的难度,极易漏查,处在蔗蔸底部的极大多数是幼虫,加上受虫源田及化蛹至羽化期间的气温影响也较大,

  • 标签: 甘蔗二点螟 性诱剂 越冬代 羽化期 诱芯 预测预报
  • 简介:根据永修县植保站简要分析了永修县化螟趋重发生的原因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螟的防治策略。应针对化螟种群不断积累,迅速回升和化螟抗药性已显著增强的特点,进行翻耕灭茬,减少虫源基数;做好预测预报,推广科学防虫;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插花稻田;推行综合治理,平衡生态条件。

  • 标签: 二化螟 发生原因 防治对策 永修县
  • 简介:本文采用逐次回归方法筛选有关因子组建多元回归预测式,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8和0.9912,预测水稻吸汁害虫大发生盛期的数量,准确率可达86%。稻叶蝉七月份数量(N7)与各项相关因子的回归预测式:log=-6.385112+0.29046692logN6+1.102265logT2+4.0605263logHR2+2.6268521logTs2+3.7651113logTs5+0.83517715logTs6………………………(1)稻飞虱九月份数量(N9)与相关因子的回归预测式:log=2.8586319+0.62605404logN3+11.625595logHR5+2.4688661logHWp10-5.0346517logTs2+0.25011289logR1+0.31216437logHAp9…………………(2)

  • 标签: 稻叶蝉 盛发期 发生盛期 预测式 相关因子 回归方法
  • 简介:人们在试验设计时,总是希望选出最大误差方差为最小的那种设计方案,并且在此同时,尽可能缩小试验的规模,减少剩余自由度,提高试验效率,次饱和D—最优设计就是从这一基本的目的出发,产生的一种设计方法,它能使得回归方程中参数的个数与

  • 标签: 最优设计 误差方差 试验设计 试验效率 回归方程 回归系数
  • 简介: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由于常年防治水稻化螟以化学农药为主,不但污染了环境,影响了稻米质量,还导致化螟抗药性的产生。为探索生物农药短稳杆菌对水稻化螟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多点试验与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对水稻化螟的防治效果较好,每公顷用量1500mL平均防效85%以上,可与48%毒死蜱、20%氯虫苯甲酰胺等化学农药媲美,可在水稻化螟的防治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生物农药 短稳杆菌 二化螟 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