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以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染色体组DNA为封阻,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的大麦染色体组DNA作为探针,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法解析了来自杂交组合CS×(CS+Betzes2H)杂种后代X99-13的遗传组成,此材料含有42条染色体,其中1条大麦染色体,2条小麦-大麦易位染色体和39条小麦染色体,鉴定为小麦-大麦代换易位。以小麦第二部分同源群短臂探针psr131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此代换易位是涉及小麦染色体2B和大麦染色体2H的代换易位。为进一步选育小麦-大麦2H纯合易位及利用其上的α-淀粉酶抑制蛋白基因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标签: 小麦 大麦 代换易位系 GISH RFLP
  • 简介:橡胶树起源热带雨林,对低温敏感。在中国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种植受到严重的低温胁迫影响,而CBF/DREB1(C-repeatbindingfactor/dehydrationresponsiveelementbindingfactor1)是低温信号通路中重要的转录因子,但目前橡胶树中仅克隆到HbCBF1。本研究从橡胶树中克隆出两个新的CBF家族基因HbCBF2和HbCBF3。经测序,HbCBF2和HbCBF3分别编码了234个和24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HbCBF2和HbCBF3均含有CBF家族特有两个短肽序列包括一个保守的DNA结合结构域和NLS簇。通过构建进化树发现HbCBF2、HbCBF3与HbCBF1以及拟南芥中的CBF序列同源性很高。将HbCBF2和HbCBF3构建到pGEX4T-1原核表达载体上,在Transetta(DE3)中进行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它们蛋白质表达量为51.8kD和53kD,与预期一致。对蛋白的诱导条件进行优化,构建融合表达质粒pGEX4T-1-CBF2和pGEX4T-1-CBF3,在28℃、IPTG浓度为0.4mmol/L的情况下表达量最佳。实验为纯化蛋白和研究HbCBF2和HbCBF3在橡胶树中的功能提供理论帮助。

  • 标签: 巴西橡胶树 CBF 原核表达
  • 简介: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是累加有利基因的有效手段.培育粳型亲籼是有效克服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从而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利用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对不同粳型亲籼中不同分化度的特异亲和基因进行了聚合,并将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和来源于IR24的两个恢复基因导入粳型亲籼中.主要结果如下:1、以粳型亲籼G2417-2-1和粳型广亲和G2605为亲本构建分离群体,利用本研究筛选的与S-b,S-c,S-d三个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紧密连锁的PCR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在F2共选择到特异亲籼聚合植株6株,它们分别是58号,93号,94号,115号,139号,200号;广亲和聚合植株4株,它们分别是11号,14号,121号,177号.2、对当选聚合的亲籼性和亲粳性综合分析表明:各个特异亲籼聚合的亲粳性之间及各个广亲和聚合的亲籼性之间都有显著差异.特异亲籼聚合的平均亲籼性和平均亲粳性与亲本G2417-2-1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广亲和聚合的平均亲籼性高于亲本G2605,平均亲粳性显著低于亲本G2605.这些聚合的亲和性与其MAS基因型相一致.3、利用四类粳型亲籼与携带有2个恢复基因和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品系构建回交群体,应用本研究筛选的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在BC1F1共选择到2个恢复基因和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全杂合的植株19个,其中以IC31为受体的5株,以IC32为受体的11株,以IC33为受体的2株,以IC34为受体的1株.4、当选的19个单株自交繁殖BC1F2,利用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单一分子标记进行MAS.共选择到各类可供进一步利用的材料393株,其中携带有两个纯合恢复基因的植株158株,同时携带有两个纯合恢复基因和两个纯合显性抗白叶枯病基因的植株40株.5、从上述158个植株中选出两个显性抗性基因均纯合或者任意三个抗性基因均纯合的�

  • 标签: 水稻 粳型亲籼系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亚种间杂种 白叶枯病 抗病基因
  • 简介:干旱应答元件结合蛋白(dehydrationresponsiveelementbindingprotein,DREB),在植物应对干旱、盐碱和低温胁迫的反应中起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已知的甘蔗栽培种DREB2转录因子序列,设计引物,按照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2个割手密DREB2基因组DNA序列,分别命名为SsDREB2-a和SsDREB2-f(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U963272和KU963277)。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sDREB2-a基因序列全长为1578bp,SsDREB2-f基因序列全长为1729bp,2个基因均包含1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SsDREB2-a和SsDREB2-f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824bp和971bp,均编码262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显示,2个基因的序列相似性为96.6%,编码的蛋白相似性为98.9%,存在3个氨基酸变异位点。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割手密DREB2转录因子与高粱、牛鞭草、斑茅、玉米等植物的DREB2转录因子的同源关系最近。基因的获得为下一步了解DREB2基因表达与割手密抵御非生物胁迫能力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割手密 DREB2 基因克隆 比较分析
  • 简介:本研究应用ISSR和SSR技术建立了24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DNA指纹图谱,利用13个ISSR引物和20对SSR引物,分别获得174个多态性片段和62个多态性片段,平均每个ISSR引物检测到13.38个多态性片段,远远高于SSR引物的检测率.根据遗传距离进行的聚类分析表明,利用这两种标记所得的聚类结果十分相似,24个材料被聚为粳型,偏籼型和籼型三个类群,在籼型不育类群内,又可明显的分成三个亚类群,其中7个安农S-1衍生的不育聚为一类,与农垦58S衍生的不育有明显的遗传差异.根据两种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及其遗传关系,所得的结果仍有一些差异,但总体趋势是一致.研究结果表明,ISSR和SSR标记适用于构建DNA指纹图谱,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分析.

  • 标签: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ISSR SSR 遗传分析 遗传标记
  • 简介:本研究以4个新疆野苹果优系为试材,采用绚丽海棠花粉对其进行控制授粉,研究绚丽海棠花粉对其果实品质(套袋条件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授粉相比,绚丽海棠花粉授粉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和果实酸度有升高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柄长度有降低趋势,部分优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果柄粗度变化趋势不一致;在控制授粉和自然授粉条件下,参试的4个新疆野苹果优果实香气成分均以醛类和醇类为主,但控制授粉对其相对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优N-1在绚丽海棠花粉授粉条件下,醛类相对含量有明显升高,而醇类相对含量未出现明显变化,优N-2和N-3在绚丽海棠花粉授粉条件下,均表现为醛类相对含量明显降低,醇类相对含量明显升高,优N-4的醛类和醇类相对含量受绚丽海棠花粉影响较小;绚丽海棠授粉对4个新疆野苹果优醛类、醇类、酸类和酯类种类及各组分所占比重有明显影响。绚丽海棠花粉授粉对4个新疆野苹果优果实品质有明显影响,但对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未表现出规律性。

  • 标签: 新疆野苹果 花粉直感 果实品质 香气成分
  • 简介:筛选与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对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多态性较高的80个SSR标记,对南大2419及其71份衍生后代品种()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TASSEL软件的MLM(Mixedlinearmodel)方法对籽粒产量、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SSR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该群体由6个亚群组成;(2)群体SSR数据分析发现,无论是连锁还是非连锁SSR位点组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LD);在各基因组选择标记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D基因组中显著LD位点比例(8.9%)明显低于A基因组(15.3%)和B基因组(13.8%),但D基因组的LD水平较高;(3)群体中共20个SSR位点与8个农艺性状显著关联,4个位点2年被检测到与同一性状显著相关(p〈0.01),10个位点位于家系连锁定位的QTL区间或附近,多数位点/性状关联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13个标记位点同时与2个或多个性状关联。

  • 标签: 南大2419 SSR 群体结构 连锁不平衡 关联分析
  • 简介:本实验以野生甜椒(CA157)、栽培甜椒(CA52)和二者渐渗(CL122)群体为材料,进行了耐低温IL的筛选和低温胁迫对甜椒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渐渗CL122在整个低温处理及恢复过程中与CA157表型相近,耐寒性显著高于CA52。低温胁迫下,对三种材料幼苗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PSⅡ光化学效率、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分析发现有些指标与抗性密切相关。说明野生甜椒染色体上可能含有控制其耐寒性的关键QTL,幼苗低温应答指标可以鉴定植株的抗性,但应选择差异化较明显的时期。

  • 标签: 甜椒 渐渗系 低温胁迫 生理指标
  • 简介:本研究利用Wx基因微卫星特异性分子标记"484/485"对13份国内常用保持进行PCR检测,筛选出具有中等AC含量、Ⅰ型带型的优质保持"宜香1B"作为优质供体。配制"协青早B/宜香1B",对其F1、F2代单株用"484/485"PCR分子检测,证明其带型符合一对基因分离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协青早B/宜香1B"的杂交、回交和自交的低世代群体(BC1F1、BC1F2)进行"484/48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再结合优质不育其它性状选择,快速育成了中等AC含量、垩白率低、透明度高、不育特性和农艺性状稳定的籼型优质三不育"浙农3A",并于2009年9月顺利通过了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本文还就利用"484/485"分子标记有效改良稻米AC含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水稻 优质不育系 直链淀粉含量“ 484/485”分子标记
  • 简介:本研究以芥菜型油菜(BrassicajunceaL.)核不育1161A和温敏雄性不育K121S的BCF1为作图群体,采用混合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定位油菜温敏雄性不育K121S的育性转换基因(Fc)。研究结果表明,从86对多态性SSR引物中获得了5个连锁标记:Ol11-G11a、Na10-F06、Na14-G10、CN48和BrGMS961,其中Ol11-G11a、Na14-G10和Na10-F06等3个SSR标记与K121S育性转换基因的遗传距离较近,分别为1.6cM、11.0cM和19.7cM。本研究结果可为油菜温敏雄性不育K121S的育性转换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其利用提供依据。

  • 标签: 油菜 温敏雄性不育 育性转换基因(Fc) 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
  • 简介:为解决白菜薹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杂交制种手段问题,以大白菜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系为不育源,设计定向转育方案,采用连续回交的方法转育不育性和农艺性状,同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目标基因型植株,向白菜薹自交系中转育不育基因,创制白菜薹雄性不育。通过26对SSR引物的筛选鉴定,获得与显性雄性不育基因胍紧密连锁、且同样可以标记同一位点恢复基因Ms^f和可育基因脚的分子标记GSSR1。经过3个世代的回交转育,创制出了具有100%不育度和100%不育株率的白菜薹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BGMS-3。以BGMS-3为母本,与6个白菜薹自交系杂交,筛选出1个强优势组合C3

  • 标签: 白菜薹 核复等位基因雄性不育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定向转育
  • 简介:本研究利用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来自C750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感病杂交稻恢复闽恢3139中。最后在回交后代中获得了4个双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改良ZR21-sk1、ZR21-sk2,ZR21—sk3和ZR21-sk4,且其遗传背景恢复率达96%以上。用来自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24个稻瘟病菌株和白叶枯病广致病型菌P6对改良株系进行人工接菌鉴定,结果表明,聚合了Xa23和pi9基因的改良同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且抗性与抗谱与供体亲本C750相似。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改良株系所配组合基本保持闽恢3139的农艺性状和配合力,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抗性育种亲本。

  • 标签: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稻瘟病 白叶枯病 杂交稻恢复系 pi9/Xa23基因
  • 简介:本研究以6个月巨桉无性GL1苗木为试验材料,外源施加赤霉素到巨桉茎部,通过组织化学分析其对木质部发育的影响。外施GA3浓度在1.0-10.0mg/L时能够显著促进桉树茎的伸长,外施1.0mg/LGA3时,新生木质部中纤维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而纤维细胞的直径没有变化,组织化学分析表明木质部细胞的增加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纤维细胞数量的方式,新生木质部导管分子数量和直径并没有显著增加。同时GA3处理会引起新生木质部中S-木质素和G-木质素含量降低,且GA3并不能显著促进巨桉新生木质部细胞中纤维细胞和导管分子的伸长。这些研究说明赤霉素通过调控细胞的分裂和次生细胞壁成分的合成来调控巨桉次生木质部发育。

  • 标签: 赤霉素 巨桉 木质部 纤维细胞 导管分子
  • 简介:真核生物起始因子(eIF)种类多且复杂,广泛参与真核生物翻译起始进程,并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本研究前期通过酵母双杂交从水稻cDNA文库筛选到一个可能调控根系生长发育的起始因子,CDS全长为828bp,该基因编码水稻eIF3g亚基,命名为OseIF3g1。利用RT-PCR技术进行克隆,将该基因全长CDS通过BamHⅠ和SmaⅠ酶切位点连接至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经双酶切验证后确认已成功构建转基因过表达载体,为该基因后续的遗传转化及相关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 标签: 水稻 eIF3g亚基 基因克隆 载体构建
  • 简介:对大豆花叶病毒SMV抗性的遗传研究一直是大豆抗病遗传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以哈91R3—301×黑农41组合构建了遗传群体,其F2分离单株的SSR标记基因型基本符合1:2:1的比例,说明这个群体没有偏分离。根据F3的病情指数分布推测SMV3的F2成株抗性似乎由多基因控制。根据SSR分子标记的基因型和F23对SMV3抗病性表型结果连锁分析,推测Satt296是与大豆花叶病毒(SMV)3号株系抗性主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应用Joinmap作图软件将该标记定位在D1b连锁群上,这一结果与部分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获得的与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在其他的RIL群体中的验证得到了初步证实,推测定位在D1b连锁群上的抗性座位可能是控制SMV3的主基因之一,该标记可望应用于大豆抗SMV3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标签: 大豆 大豆花叶病毒 SMV3抗性遗传 SSR标记
  • 简介:为研究黄金茶出芽早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用SMART-RACE技术,获得了与解除休眠相关的转录因子CsDAM2基因的全长eDNA序列,并进一步对该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发现CsDAM2基因全长为1386bp,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含有一个完整的编码区,大小为657bp,编码区GC含量为50.45%。此编码区可以编码分子量为24.86kD的亲水性蛋白,该蛋白由218个氨基酸组成,理论等电点(pI)为8.96。黄金茶CsDAM2蛋白有11个磷酸化位点,属跨膜蛋白,与毛白杨DAM3的相似性为71%,与已登录茶树MADS.box蛋白的一致性为35%。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黄金茶春芽萌发早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黄金茶 CsDAM2基因 全长克隆 序列分析
  • 简介:水稻育性恢复基因Rf-1是目前水稻上克隆的唯一恢复基因。通过位于Rf-1位点的两个特异性CAPS(cleavableamplifiedpolymorphicsequences)标记对滇I型、野败型、红莲型及BT型恢复基因型分析,发现这四种不同胞质的恢复在Rf-1位点具有相同的带型,滇I型的两个保持具有不同的带型。结果表明这四种不同胞质系统的恢复均具有Rf-1基因。该结论与从恢复选育的系谱分析的结果相一致的。

  • 标签: 水稻 育性恢复基因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Rf-1位点 CAPS标记
  • 简介:解析穗粒数、小穗数和粒重及其QTLs间的遗传关联,有利于大麦穗发育遗传和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本研究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了25份试验材料的小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的表型差异,以及不同性状及其QTLs间的遗传关联性。结果表明小穗数等3个性状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育种品种的小穗数和穗粒数与地方品种的没有明显差异,大多数育成品种的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地方品种的,二棱大麦的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显著差异,但六棱大麦的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小穗数与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835;在试验材料中共检测到4个小穗数QTLs、6个穗粒数QTL和6个千粒重遗QTLs,16个QTLs分别位于1H、2H和4H等6条染色体上,其中QSn-4HS等8个QTLs具有增效作用、其余QTLs具有减效作用。与标记HVM40-258bp连锁的QTL对小穗数和穗粒数具有一因多效特性性。小穗数等3个穗部性状分别受遗传效应不同的QTLs控制,QTL多效性导致了小穗数与穗粒数关联遗传。

  • 标签: 大麦品种(或品系) 穗部性状差异 SSR标记 关联分析 QTLs检测
  • 简介:DREB类转录因子是一类植物中特有的,在非生物逆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的调控因子。本研究以割手密为材料,采用同源基因克隆的方法克隆获得2个DREB2类转录因子基因SsDREB2-1和SsDREB2-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U963264和KU963265)。序列分析表明,这2个基因的长度分别为814bp和709bp,分别编码262和227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28.66kD和24.95kD,等电点(PI)分别为5.42和6.47。氨基酸亲水/疏水性分析表明,这2个转录因子属于亲水性蛋白。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两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8.7%。原核表达分析表明,这2个基因编码区能正常表达出目的蛋白,说明得到的这2个基因为功能基因而非假基因。

  • 标签: 割手密 DREB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